目前分類:好文轉載&影音分享 (28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一念行者:

《無量壽經》中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藥師經中藥師佛有十二大願,這些願究竟在說什麼?與修行有何關係?

任何發願都伴隨受苦,即使最美好的願望背後也暗含壓力。發願是困惑的表現,如果一個人是醒著的,始終活在清晰的現實存在裡,他是無願可發的。

他享受完滿的現實的仁慈和美好還來不及,哪來的發願。發願是認為現實不好、不完滿,想改變,想改善,想改造,想讓老天聽你的。那基本是一個大自我在說話,是不顧實際是什麼的單方面臆想,是妄念。

🌱經中諸佛發願的故事,都發生在諸佛還未成佛之前的凡夫位。那是一個像徵,表示諸佛修道成佛也都是從普通人出發的,也有很多錯覺和困惑,有很多願望和要求。例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和藥師佛的十二願。諸佛不是不實現這些願望誓不成佛,而是認識不到這些本來就是完滿的成不了佛。成佛不是要創造一個什麼樣的世界,而是發現這個世界本來圓滿,眾生萬物皆在佛國。

因為修行起初,認為這世界不好不完滿,所以有很多願望很多期待。這些願望和期待也便成了修行的動力和成道的元素之一。但整體來說,願望出自於自我,有我則有願望,無我則無願望。願望或發願是對現狀的不滿,對眼前沒有景象的追求,是困惑和掙扎的一種形式。諸佛解脫的過程,皆是從有我到無我,從有願到無願。成為無願的,是諸佛的目標。

🌱一個人只有成為無願的,才是解脫的。願就是求,有求就有苦,若一個人是有求的,他怎能是解脫的呢?你可以將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或藥師佛的十二願,看作四十八座成道的橋或十二條成佛的道路。踩著它們任何一座或一條都能成就佛道,解脫自在。道路或橋無論多麼神圣美好,必須從它們上面過去,不能滯留,否則,你自由不了。

成為無願的,才是諸佛真正的願。四十八願、十二願等是個中間物或替代過程,踩著這些願到達無願。這些願以及更多更美好的願,是誘餌,為將你釣進佛國——那終極解脫的世界。成為無願的,是一切佛共同的、唯一的真正願望。假如你想真解脫,要發大願,就發決定此生不要一絲願。無四十八願,無十二願……無哪怕如頭髮絲一樣大小的願。

🌱活在沒有任何願望裡,熱愛如實存在的一切。從所有你創造的幻覺的故事中出來。這就是佛世界,佛生活。天下本無事,諸法皆圓成,這是需要發現的,要發願就發發現這個的願吧。但這個願需要你無願才能發現,這是一個悖論。這個悖論的背後就是你要找的地方。籍借所有的願,成為無願的。成為無願的,瞥見諸佛之真願!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們都是一個旅行者

常常有時候我們藉由旅行想休息、放鬆一下,可是為什麼我們有時候反而越休息越累?有科學家研究發現,其實休息不是真的在休息,而是人的大腦活動區域的轉換。賽斯曾說過,你們以為睡覺是躺在床上恢復體力,讓大腦休息,錯了!睡眠不是在休息。睡眠期間大腦的活動更活躍,在某些區域,大腦消耗的能量更快,肌肉在緊張跟鬆弛之間,其實睡眠是大腦活動區域的轉換。

我們以為疲累,都是因為勞力、腦力過度消耗,休息是像豬一樣躺在那兒,或像僵屍(Zombie)一般不想動,錯了!你會累是因為你做同一個自己做太久,一直停留在某一個大腦的區域太長。大腦不同的區域應該輪流運轉,就不會覺得越休息越累、越睡越累。例如一個很理性的人,能一直理性嗎?不行,他必須轉換大腦的活動區域,否則遲早會瘋掉。

其實我們休息用錯方法了,正確的休息是轉換時空,轉換一個完全不同的心情,是把自己從一個沉浸已久的心情狀態抽離出來,彷彿你完全忘記了一切的時空,進到了一個你忘懷已久的心情裡面。

旅行也是。所謂的旅行,它的意義在於轉換不同的心情,在於你開始遇見不同的自己,不是原來疲倦的、固定的、僵化的那個自己,所以旅行的你不是平常的你。旅行的意義在於忘掉自己!與其說是忘掉自己,其實真正的目的是為了得回更大的自己。經常你們在旅行時,是不同的意識狀態,有些人會很放開、放鬆,什麼話都敢說,敢去做不一樣的自己。是以有些人喜歡去沒有人認識的地方,或一個人旅行,如此就可以轉換不同的自己,你可以忘掉原來的你,所以旅行某一部份意義是為了遇見自己。

旅行真正的意義在於,你如何在心靈當中移動,你如何藉由旅行,而發現自己更廣闊的地平線。過去旅行的概念在於遠離工作家庭、增廣見聞,體會異國風情。但是最後人會發現,真正的旅行其實是心理上的移動,真正的休息不在於躺著不動,而在於心情的轉換一樣。賽斯是一個真正的旅行家,他從這個次元旅行到另一個次元,從這個空間旅行到另一個空間。

你這一世來投胎當人,就是一場旅行,要選時間與出生地點、男女性別,並設定某些條件,來到地球就是一個旅程、一個冒險,所以這一世這就是旅行。從這個角度來看,你不是歸人,而是過客。所有的往生,往生者也是踏上人生的另外一個旅程,往生在能量形式轉換的過程,它超出了你肉體感官的感知的範圍,所以你稱之為死亡,而死亡的確也是另一種旅行。

每個人都有可能隨時去「旅行」,你面對它了沒有,你知道它是一場旅行嗎?首先你得知道,你會來這裡旅行,也會到另一個地方旅行。所以假設肉體的結束,它的確是要開展另外一個階段的旅程,因為對這個旅程一無所知,過去對這旅程的描述,又伴隨著太多的恐懼、懲罰。

你現在就是一個旅人,你的生命、這一世的輪迴就是一場旅行。所有你周遭的人都是有緣人,都是同一團的團員,或許你還兼任導遊嚮導。旅行是在另外一個時空條件,追求異國風情,而所謂的異國風味,異國其實就是你自己。在不同的環境,你是遇見不同的自己,外境即心境的顯現。你這一世要來投胎,為的是經驗這個自己,及所有的人際關係。賽斯告訴我們「你與那些也以他們自己的方式經驗旅程的人共享一個存在,那麼,你們是在一同旅行。對你自己也對你的旅伴仁慈些吧!」

賽斯心法說,真正旅行的意義是進入心靈的大地,包含靈魂出體、用意識在空間中旅行、還有所謂的靜坐跟冥想,靜坐跟冥想是讓你開始接觸到你心靈的不同的成分。賽斯說真正的太空旅行,不是搭乘太空船,而是藉由意識和能量體的轉換,包含我們轉世的自己,可能的自己,各種平行宇宙,都能藉意識的旅行而探索。所以未來的人類會從事意識的改變,而進行我們的旅行。

夢境也是一種旅行,肉體是我們的基地,你可以以肉體作為出發點,而探索各個不同的時空,然後你會遇到所有過去沒有知覺到的自己。所以真正的旅行是把自己的不同面向,慢慢地整合在一起,真正的旅行是心靈的旅行。但就算你是坐飛機、搭船的旅行,其實都是一種心靈的旅行。你們在轉換不同的心情,在體驗不同的感受,假設在義大利街道散步的你,跟在台北街道散步的你是不一樣的,你去感受這兩種的差異。當你全心全意的貫注在某一種情境當中,那是不同的你。

假設人生是一場旅行,假設從今天開始,你未來都是一片處女地,未來的命運都可以隨便你創造,那麼你想安排什麼樣的旅程?你們都正在踏上人生的旅程中,但是旅途中的風景,是否一成不變?我曾說你是你人生的上帝,意思是你要慢慢學習創造自己的命運,所有你的喜怒哀樂是你自己創造、自己決定的。從今天開始,我希望各位不是在過生活,而是在旅行;因為在同一個地方待久了,會有一種過日子的感覺,你渴望去旅行,是因為你想離開生活,想離開僵化、規律、煩躁、工作、壓力,甚至想逃避。

從今天開始記住,你就是一個旅行者!你回到家就是在旅行,出門就是在旅行。因為你已忘記了你是一個旅行者,你以為來地球是來生活,來求生存的,是來跟別人生存競爭的,不是!你每天的生活都是旅行,都是來冒險的。當你從旅行的角度來看自己的人生,你會發現過去很多你沒有發現過的,每天的你都可以是不同的你,你可以隨時轉換不同的心情,來看待存在本身。因為如果你只是換個地方,換個場景,心情沒有改變,請問你有在旅行嗎?並沒有。請讓這場旅行,活出你的意義,熱情,快樂,你想要的旅遊的品質,你就是你自己的旅行社,導遊,而遊歷過不同的心情,人生的階段。

當你心情改變了,你會看到你的伴侶就像外國人一樣,你的家彷彿充滿了異國風情,你不用出國,每天在家卻有置身國外的感覺。從嬰幼兒,年輕,旅行到年老,所有的變化就是一個旅行,在旅行當中,如何回到你內在真正的能量,回到你真正的本心。你的生命就是一場冒險,你的存在就是一場旅程。賽斯說「不管我們在那裡,我們都是一個旅行者。而作為一個旅行者,對另一個旅行者,我向你致敬。」

~戴禹鑌整理取材自許添盛醫師講座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要想走進一個女人的心裡
光有喜歡和愛是不夠的

你必須要懂她
要懂她逞強裡的柔弱⋯⋯
給她精神上的支撐

要懂她快樂里的憂傷
給她心靈上的呵護

要懂她的蠻橫不講理
準確回應她眼中的期盼

要懂她心路走向何方
和她風雨中一起走

她的要求其實也不多
她只是想找一個完全懂他的愛人

(轉載朋友動態)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你對正在發生的事一點頭緒也沒有

不論有意識或無意識,要知道在你身上和你周圍正在發生的每一件事是不可能的。就是現在,在你沒有察覺的情況下,你的身體和大腦正在自我調整。無數不可見的信號在空中傳遞,從無線電波到思想形態,而這一切你完全無法有意識地感應到。你的確正在共同創造你自己的實相,但這一切都是無意識地發生,你的意識並不知道,也無法控制。這就是為什麼你可以一直正面思考,卻依然窮困潦倒。你的意識並不是真正的創造者。

2.你無法控制每一件事

很顯然地,如果你不知道正在發生的每一件事,你當然也無法控制一切。認為你可以讓這世界遵照你的命令,只是一種滿足小我的追求。既然你的小我無法完全看透這個世界正在發生些什麼,那麼讓小我來決定什麼對你最好顯然是不智的。你可以選擇,但是你無法控制。你可以用你的意識開始去選擇你想經歷的事,但是你必須放下,不去管它是否會實現,或怎麼實現、何時實現。臣服才是關鍵。

3.你可以療癒發生的一切

無論你的生命中出現了什麼,無論它是怎麼來的,都需要你去療癒,只因為它現在出現在你的感知範圍內。也就是說,如果你感覺得到,你就能治癒它;如果你在別人身上看到它,而這讓你困擾,那你就要療癒它。或者就像歐普拉曾經說過的(這是別人告訴我的):「因為你有,所以你看得出來。」你也許不明白為什麼那會出現在你的生命裡,或那是怎麼發生的,但你現在可以放下,因為你已經覺察到了。你療癒得越多,就越能清明地去實現你的期望,因為你釋放了淤塞的能量,讓這些能量可以用來做其他的事。

4.你要對所有你經歷到的負百分之百的責任

發生在你生命中的事並不是你的錯,不過是你的責任。這種個人責任的觀念除了你所說、所做、和所想的之外,也包括出現在你生命裡的其他人所說、所做和所想的一切。如果你對出現在你生命中的一切負起完全責任,那麼當別人發生問題時,那也是你的問題。這和第三條原則是相連的——原則三說的就是你可以療癒發生的一切。簡言之,對於你的現狀,你不能怪罪任何人或任何事,你所能做的就是負起責任,也就是接受它、擁有它、愛它。你療癒得越多,就越能與本源調和。

5.通往零極限的車票就是說那句「我愛你」

讓你獲得超越一切理解的平靜、讓你從療癒到彰顯的通行證,就是那句簡單的「我愛你」。向神性說「我愛你」會清理你內在的一切,這樣你就能體驗當下的奇蹟:零極限。重點就是要愛所有事物,愛這多餘的肥肉、愛這癮頭、愛這問題兒童,或是愛鄰居、伴侶——愛這一切。愛會轉化並釋放阻塞的能量,說「我愛你」,就能經歷到神性,就像說「芝麻開門」一樣。

6.靈感比意念更重要

意念是心智的玩具,靈感則是來自神性的指令。從某一刻起,你會臣服,然後開始傾聽,而不是乞求與等待。意念是小我以受限的觀點,企圖去控制生命;靈感則是從神性接收到訊息,並採取行動。意念發揮作用會帶來成果,靈感發揮作用則會帶來奇蹟。你比較喜歡哪一個?

歡迎分享,「我愛你」「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

 

轉載網路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常去中學演講,每次演講完,學生都會有許多的問題,我總是答不完。有一次,我到高中演講,看著禮堂內兩千多張稚嫩的臉龐及高舉的手,突然浮現了一個想法,我宣布了一隻手機號碼,跟學生說:「如果你舉手沒有被點到,歡迎你把問題用簡訊傳到這個號碼來。」不到一分鐘,手機已經嗶嗶嗶響了起來,我一邊回答提問,一邊瞄手機螢幕,數以百計的簡訊,在幾分鐘內湧了進來。這些看不到盡頭的問題,是坐在我眼前陽光、活潑的學生,剝開一層一層心思後,對人生的困惑與挫折。這兩年,常常有爸媽會在我的臉書上說他孩子遇到的困難,他們都會說:「我孩子從小看你的書,同樣的話你跟他講,一定會有用。」

 

有幾個孩子的狀況看起來滿迫切,我就會約他們聊一聊。這些提問和困難多半與「人生的選擇」有關,我想起一個橫跨二十八年、關於生命選擇的故事。有一次,我收到一個母親的信,她的孩子各方面表現都非常優秀,看了我的幾部長篇小說後,不但成績一落千丈,情緒也愈來愈不穩定,他希望我跟孩子談談。碰面那天,母親一見到我立刻遞上熱騰騰的咖啡,對我深深鞠躬。她把孩子交給我要離開前,我感受到她內心「我拿小孩不知道該怎麼辦好」的無助,突然她伸出手來,握著我的手:「小孩就拜託你了。」那隻拿過咖啡的手,是溫熱的,有種很特別的溫度。那個孩子看了《危險心靈》後,對教育有很多意見,很挫折,他崇拜小說中用自殺結束生命,表達對教育抗議的沈韋,他想用沈韋的方式表達青春期的不滿。我跟孩子說:「如果你還不能改變這個社會,不能幫學校做什麼事,那請你先幫你自己做一點事。

 

你要好好長大,用能讓自己快樂的方式好好長大,讓自己變成一個幸福、有能量的人,有一天,才能用同樣的方式,扭轉世界的自私、墮落與黑暗,才能夠對你自己、對你的社會、對你的國家有真正的貢獻。」那個孩子後來還不錯,穩定下來,也考了個不錯的大學,寫信謝謝我,我收到信很開心。

 

孩子離開了,長大了,但母親手上的溫度一直留著,這雙溫暖緊握的手,讓我想起二十八年前冬天,那隻冰冷鬆開的手。那一年,我在醫院擔任實習醫生,某天在醫院急診室值班時,有個心肌梗塞的病人被送進來,我和家屬及醫院義工在甬道間推著病床走著,躺在床上的病人握著我的手說:「大夫我不要死、求求你一定要救我,大夫我不要死。」我隱約感覺他存活機率不高,但卻安慰他:「你不會死,我們會救你,你不會死。」送到加護病房沒多久,他過世了,他緊抓著我的手,漸漸變冰冷,然後就鬆開了。這件事的震撼不全然是面對死亡。而是有人對我充滿信任、提出請求時,我無能為力。4、5百個瀕死的人告訴我一個真理一直到那孩子母親的那隻手,從冷到熱之間,我好像覺得,當作家這件事是值得的,儘管不是所有問題都有答案,不是所有承諾都能夠實現,但是在「作家」這個角色上,我更有機會去關心、去努力、去改變世界。我的人生當了十幾年醫生,一直到三十七歲才勇敢聽從內心的召喚,棄醫從文。每一次演講總有人問:「你怎麼知道自己選擇是對的?」「你後悔過嗎?」

 

從醫生到作家,從來不是二擇一這樣單純的選擇題,但我非常幸運,在很年輕的時候,在癌末病人身上,看見人生真正重要的價值。我當主治醫生時大約三十歲,被派去做癌末病人的疼痛照顧。連續五年的時間,病人一個個過世,他們過世前,我跟他們聊天,我發現,我們每天最忙著追求的,包括財富、名氣、地位等,到了人生最後階段,沒有人在乎,我送走四、五百個病人,沒有人跟我說他要更多錢、更多的地位、更高的官階。他們在乎的是關係,跟父母、跟孩子、跟配偶、跟親人的關係;或是他們在意關係不圓滿,他覺得對不起別人、想跟某人道歉。他們也在乎,人生走一遭留下什麼?在這個世界上的意義是什麼?所有生命走到末期的人都關心這些事情。當四、五百個瀕死的人都跟你講一樣的話,你就會理解,這是真理。

 

我開始想,假如我真的死了,這樣的人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忙著讀書、考執照,為了所謂的前途和錢途,累積付出我所有的時間……這樣一個看似漂亮的人生,我真的沒有遺憾嗎?等到我三十七歲,面臨抉擇,這些病人給我很堅定的價值:總有一天我也會走到人生盡頭,回顧這一生時,我怎麼去看待我的人生?這個力量幫助我,在我做選擇的時候應該要聽從內心的召喚,於是我辭掉醫生當作家。選擇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年過半百,我益發覺得,困難是禮物,人在最困難的時候做的選擇,才決定了這個人是什麼樣的人。就是說,平常在喝咖啡、在聊天、舒服的躺在床上時,都不會決定你是怎樣的人,當好不容易你的人生混了這麼久了,終於達到一個關鍵時刻,壓力很大、非常兩難,那個時候,你做了什麼決定就會證明你是怎樣的一個人,你會壯烈成仁、為國犧牲,或者變成漢奸,就在這一刻的抉擇。所以現在我面對困難抉擇都非常珍惜,因為正在決定我是個怎樣的人。

 

轉載網路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IMG_7870IMG_7880IMG_7932  

兩小無猜的青梅竹馬,扮家家酒時
女孩總是吵著要插上油桐花,只要做他的新娘
一天,大家長大了!爸媽作主,女孩子,嫁給好人家
男孩因為家世不好,希望女孩能嫁個好人家
因此斷然地決定離開。
男孩要離開那一天,女孩哭著對他講
不是你的新娘我不嫁!你走啊!有一日你有了勇氣
我會在開滿油桐花的地方等你回來娶我
炙熱的五月天,女孩逃婚了,跑到一個離家很遠
但開滿油桐花的山頭。一年又一年!五月又來又去
女孩期望等待的心從像落花化泥
又一年,五月來又去!女孩因思念而死
鄰人應女孩之求,將她葬在家旁的油桐樹下
爾後一年又一年,所有的花隨著五月的結束也凋謝
只有那棵油桐樹終年開著花。
終年開花是女孩臨終時,對著天公的要求
女孩深怕有一天男孩在油桐花季節之後
看不到盛開的油桐花,男孩會找不到女孩
寒寒十月天,那棵油桐花開始隨風飄落
樹下則是男孩跪抱油桐樹說:我來娶你隨我化作天使去吧
珍惜身邊的所有,不管是真實或虛幻。
應以真誠的心去對待,千萬別事後在來後悔
 
然而花兒的美也像初戀一樣讓人一輩子難以忘懷 在油桐花雨裡相遇的男女,
就可以得到油桐花的祝福,
永不分離....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一直以來,我篤信「紅塵即道場,入世即修行」這句話。
走到現在,我發現這句話其實還不夠深入,不夠給力,還沒有說到真正的點上。

 

一般而言,在清淨無染的地方修行,確實讓人較容易生起莊嚴祥和、平靜無爭的感受。
然而,在喧囂擾攘的紅塵俗世中,在所謂的八風「稱、譏、毀、譽、利、衰、苦、樂」從未止息的現實環境中,透過種種問題與狀況的遭逢,我們才能藉此明確感受到自己心性裡的「貪、嗔、癡、慢、疑」,以及內在種種不同的黑暗面向。
修行,不是一趟拋下紅塵俗事的心靈假期,而是一種能透過切身的紅塵俗事,來提升自己心性智慧、不斷進化自己靈魂的旅程。

 

因此,深入的說,修行的道場到底在哪裡呢?在「清淨寶地」還是在「紅塵俗世」?其實,這些都是外境,並非箇中重點。
真正修行的道場,就在每個當下的身心裡。
修行的道場,在我們透過身體的眼、耳、鼻、舌、身五種感官,接觸到外在事物時,內心所相應升起的感受。
而修行,就是在當下感受升起的時候,能否拉開距離,去覺察、去觀照自己的心是如何被這些外在的發生所引動,進而引發一連串後續的喜、怒、哀、樂種種情緒反應,以及後續的行為。

 

當我們開始修行,觀照自己的心境時,你會發現~每個當下,相應於外在的種種發生,無論心引動了哪些反應,最基本的,不外乎有「樂受」、「苦受」,以及「不苦不樂受」三種感受。
而這「心」的特性、或說「小我」的特性,就是執著和抗拒~執著於樂受、抗拒於苦受,因而隨著外境流轉,不停地在執著和抗拒中起舞,紛擾不休。
但如果我們能如此修行、如此觀察,就會開始看見所有的「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全都是來來去去,生滅不已的,不會永遠停駐。只是一般人的心因為缺乏覺知,很習慣下意識隨著它們起舞、任其擺佈而已。

 

這修行的過程,其實也沒什麼特別深奧難懂,我們就只是看著、觀察著,不涉入也不逃避,不認同也不抗拒,意識就像個中立的第三者、旁觀者似的,沒有分別心、不帶好惡、不隨之起舞地看著,仔細而深入地看著、觀察著一顆心在當下的感受……
如實、如實、如實觀照著這情緒感受如此的來,又如此的去……
功夫深了,久而久之,你的心自然就跟著觀照而清靜了!寧定了!
這就是《心經》起首~「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基本功夫。
度誰的苦厄?境由心生,先度盡自己心中一切苦厄,再說吧!

 

真正的修行,並不在讀了多少心靈書籍,也不在於上了多少心靈課程,知道、累積了多少靈性道理。
在於~能否於每個當下的起心動念處下功夫,從中如實觀照自己的感受,從中修練、提升意識的覺知,進化自己。

(文/朱家賢)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Mar 01 Sun 2015 01:14
  • 佛說

IMG_1819  

 

佛說:

你所做的每件事,在你做這些事的當時,你在靈魂深處就知道那個經驗是適合你的。

只有當你經歷過這個歷險旅程,而且從它而來的情感平靜下來變成智慧,你才能確定也許你可以做得更好或不同。

但是除非你首先著手於這個經驗,並從中取得智慧之珠,你永遠不會知道有更好的。

 

(轉載臉書好友)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了獲得財富,首要的事是獲得財富意識。現在我們的意思是你必須首先對你已經得到的變得有意識和有覺知。你應該對你所得到的一切變得有意識起來,並且忘了那些你還未擁有的一切。

 

通過財富意識,我們不必想要金錢。
擁有好的父母是財富,有一個好丈夫、好妻子或好的男朋友、女朋友是財富,擁有好孩子是財富,擁有好的知識是財富。擁有良好的健康是財富。所以說,你所擁有的一切是財富。
即使是一個乞丐,在這個意義上也是富有的。無論他得到什麼都是他的財富。所以他現在必須首先變得意識到這一點。一旦他意識到他所得到的一切,而他的頭腦不再聚焦在他還沒有的事情上,那麼我們就說他已經獲得了財富意識。一旦他已經達到財富意識,那麼他所有祈禱都立刻被回應。他會得到他想要的一切。

 

世俗和靈性並沒有不同,而創造財富根本不是壞事。
事實上,
創造財富幫助每個人。
創造財富帶來滿足,
滿足帶來轉化,
轉化帶來自由,
自由帶來覺醒。
而覺醒帶來了悟神性。

 

如果你聚焦在創造財富上,你就是在做一個靈性的實修。

 

理順關係、釋放掉阻礙金錢的負荷,以及參加財富祝福都是重要的。
但是,最重要的是財富意識。財富意識不應該被錯誤地等同於金錢。有好的父母是財富,有一個好妻子或好丈夫,有好孩子是財富,有一份好工作或是好的事業是財富。

 

有良好的健康是財富,你以各種各樣形式所擁有的一切都是財富。
甚至一個乞丐也是富有的。他的乞討碗是財富。
你必須對你所擁有的一切變得極其有意識。通過練習你會獲得這一點。一旦你達到了這一點,財富就開始注入。
賺錢會變得容易。在終極上分析,賺錢只是一場遊戲。到處都有機會。一旦你達到了財富意識,你就開始看到那些機會,而人們會說你是幸運的。

 

如你說,你害怕大錢。你認為你不值得。你必須要發現財富意識。請聚焦在所有你擁有的上面,持續這麼做,你的情緒會發生變化。你在情緒上被卡住了,這就是為什麼恩典尚未降臨的原因。一旦你在情緒上變得鬆開了,事情就開始出現轉機。
創造財富對你來說就是場遊戲。

一旦你內在改變了,這會變得非常非常簡單。你在阻礙財富的到來。
所以要獲得財富意識,並且你會看到事情的轉變,因為((內在世界創造外在世界))!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則一:你從別人身上看到的其實是自己

 

我們對別人的意見,主要是取決於他們使我們看清自己什麼,而不是我們如何看他們。你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是一面鏡子,透過它們,你才能認識真正的自己。

你在發覺對方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你也等於是發掘你自己。去了解他的感覺、想法,你也更了解自己,你們相互成為對方的鏡子。如果你覺得伴侶對你失去熱情,可能是因為你也對他失去熱情;就像一位婚姻專家說的:“如果我們的婚姻變得乏味,可能是因為我覺得乏味,或更糟的是我這個人很乏味。”

事實上,那些令你厭惡的人是在幫助你,他幫助你了解自己,讓你發覺你的陰暗面。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我們跟一個人越親密,就越容易產生厭惡,因為他讓你看到自己的真面目。別人最惹你討厭的地方,通常也是你最受不了自己的地方。

 

法則二: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認為別人是什麼樣

 

你不能容忍他人的部分,就是不能容忍自己的部分。一個品德不好的人,就會懷疑別人的品德;一個對別人不忠誠的人,也會懷疑別人對他的忠誠;一個不正直的、不正經的人,就會把別人的任何舉動都“想歪”,因為他就是那樣的人。

老遇到討厭的事的,往往是令人討厭的人。喜歡挑人毛病的人,其實自己才是最有毛病;喜歡說三道四的人,其實自己才是最不三不四。如果你很愛發脾氣,你就會認為別人常惹你生氣,每一件事都可能變成你憤怒的理由。並不是說每一樣東西都是錯的,而是你會投射,你會把隱藏在自己內在的東西投射到別人身上。

你會譴責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因為你有太多的怒氣,所以即使是一點小事也能引燃怒火。

同樣,別人對你說什麼,也反映了他們是誰及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批評你很可能是因為他們對自己不滿,甚至他們自己就是他們所批評的“那種人”。當你內心走向良善時,你將停止批評別人和對別人的批評產生反彈。

如果你對一顆長滿蘋果的樹木丟石頭,掉下來的就只會是蘋果,不管誰丟都一樣。一個真正良善的人,不管你對他怎麼樣,他顯現出來的就只會是平和、良善,因為他就是那樣的人。

 

法則三:你內在是什麼,就會被什麼樣的人吸引

 

你對外排斥什麼,對內就排斥什麼。一般而言,那些我們相處愉快的人,正是反映了我們喜歡且接受的內在自我面向;而那些我們不喜歡的人,也反映我們不愉快且不接受內在的自我。教雙方和諧相處,不如教他們讓自己內心和諧,那樣雙方自然會和諧;教他們如何增進彼此感情,還不如教他們增進自我成長,那樣彼此關係自然會成長。

當有人問我要如何改善關係,我總會告訴他們:“首先你要深入內在,除非你內在的問題先解決,否則你不但無法改善,而且會製造更多問題。”

一個有控制欲的人,除非內在的空虛得到填補,否則就不可能放下別人,也難以解放自己;一個滿懷怨恨的人,除非內在憤懣的情緒得到抒解,否則就不可能停止怨懟;一個愛嫉妒的人,除非內在能找到自信,不再跟人比較,否則就不可能停止嫉妒。

每個人外在的言行舉止都是內在思想的呈現。你如果無法信任自己,就很難信任別人;你如果無法尊重自己,就很難尊重別人;你如果無法肯定自己,就很難肯定別人;你如果不能照亮自己,就不可能照亮別人。

當伴侶們沒有了愛而彼此傷害,我不會告訴他們要如何努力愛對方,而是要求他們先學會愛自己,因為傷害對方其實就是傷害到自己。你與每個人的關係,都反應出你與自己的關係。

如果你不斷與自己的內在衝突,那麼你也會不斷地與別人衝突;如果你自己內在的情感掙扎,那麼你也會與別人在情感上發生掙扎。我們在感情中所遭遇的問題,就是我們內在的問題。

我們吸引的關係,都反映出我們擁有的特質,以及呈現我們的內在自我。所以,關係出問題的人,不僅要檢討你跟別人的關係,也要反省你跟自己的關係。

以下是一些你可以自我檢視的問題:

“當我觀察你所反映的我,我感到……”(諸如憤怒、恐懼、失控、困惑之類的感受。)

“你反映了我的哪個自我?”“外在”困擾我們的問題,正是我們“內在”無法整合的部分。如果你想改善外在的一切,就必須從改變內在開始。

 

則四:你約束別人,自己也會被約束

 

你越恨就越束縛,你越愛就越自由。當你掌控別人時,你同時也被掌控;如果你綁住別人,別人也會綁住你。你想想看,當你控制別人,不准他們做這做那,那如果他們不照你說的話去做呢?

你會怎麼樣?你就會不高興,對嗎?你的喜怒哀樂是由別人來決定,你認為他們是被你掌控的嗎?不,其實你才是被掌控的。以眼還眼,結果是大家都瞎了。如果你不斷在記憶中反芻舊傷痛,你就是給了最初導致傷痛的人、事一再傷害你的力量。

那就是我為什麼說,當你怨恨別人時,表示某種程度上,你也怨恨自己。要怎樣徹底消滅敵人?把敵人變成你的朋友!你會發現,那些最難得到原諒的人,正是你最需要原諒的人;最難放手的人,正是你最需要放手的人。

 

法則五:如果你很排斥,它就是你必須學習的課題

 

如果你很欣賞,它就可以蛻變成愛。我們主要的人際關係,不斷地反映該學習的課題是什麼。無論是你的老闆、同事、部屬、朋友、情人、配偶或小孩皆然,這些人所擁有的你所不喜歡的個性、想法和行為,往往都是你需要學習的部分。

他們會顯露你的陰影,會一再地重複你所厭惡的言行來讓你學習。當有人指出你的錯誤,你很氣那個人,但這是他的錯嗎?不,他只是幫你把“發霉的陰影”拿出來曬曬太陽。你不會因為別人說你想偷竊海洋館裡的一隻鯨鯊而冒火,因為那是你連想都不會想做的事。

但是,如果你太太說你旅遊出差是想藉機去“偷腥”,你可能就會辯駁,甚至發火。為什麼?

因為這種事有可能發生,或曾經甚至已經發生了。沒錯,一般而言,越接近事實的指控,你越有可能起而辯護和發火。所以,以後當別人指責你的時候,不要再像以前一樣,立刻去攻擊或反擊,你要開始反問自己,因為他們說的很可能是真的。

如果不是真的,你又何必那麼“當真”,對嗎?他們之所以會安排在你身邊,都是“有原因”的。因此,不要說不喜歡就排斥或試圖逃避他們,因為他們都是“天賜的良緣”,你應該好好利用這個機緣來蛻變自己。

 

轉載網路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記」是聰明;「忘」是智慧、是修養!!!⋯⋯

年幼時期,我以為記得牢是真本事,過目不忘的大腦,真是天才啊!

中年以後,我逐漸領悟到忘得掉才是真幸福。
忘不了別人的閒言閒語--人生會披上一層灰色陰影;
忘不掉傷心的往事,人格會逐漸扭曲。

壯年以後,我開始向神求「健忘」之恩
忘掉過去的輝煌,這是謙卑。
忘掉已往的失敗,這是勇氣。
忘掉從前的創傷,這是饒恕。
忘掉昔日的罪過,這是感恩。
忘掉朋友的不週,這是大方。
忘掉仇敵的攻擊,這是愛心。

「忘」比「記」難多了,「記」是聰明;
「忘」是智慧、是修養!!

說得真好,要記得"忘"喔!

※但千萬要不能忘記錢放在哪裡 !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今年45歲的浙江省仙居楊府村人戴杏芬近來平淡的生活裡,出現了一點小波瀾。一名企業家兩次送來人民幣百萬重金酬謝她,而對方正是她21年前資助的小乞丐。

浙江在線報導,戴杏芬和丈夫在臨海杜江經營一家麵館,錢賺得不多,但日子過得很滿足。

 

21年前,她收留過3個身無分文的小伙。其中最小的男孩叫何榮鋒,如今他已是瀋陽的一名企業家,何榮鋒找到了恩人楊杏芬後,兩度致贈百萬支票謝恩人,但都遭到戴杏芬婉拒。

戴杏芬記得21年前的一天,她在回家路上,有3個小伙子一直跟在後面,快到家門口時,她轉身問他們怎麼了?

3個小伙子蓬頭垢面,說身無分文,已經幾天沒有吃飯了。於是讓他們進了家門,給他們做了一桌飯菜。

他們每人吃了滿滿三大碗飯,確實餓壞了。她再拿熱水給他們泡腳,發現他們腳上都是血泡。

楊杏芬說,她在外謀生過,知道不容易,如果有人幫助一把很重要。

當時有鄰居提醒她,說收留3個陌生人太危險。她想,家裡反正沒有值錢的東西,如果能幫助3個落難的人,就幫一把吧。

何榮鋒是四川人,當年17歲,他和兩個朋友到浙江打工,已身無分文,只能沿路乞討,很多人看到他們都避開,還好有戴杏芬伸出援手。

第二天,何榮鋒跟著小伙伴到黃巖找工作。仙居到黃巖的車票是人民幣7元。戴杏芬塞給每人10元,又預備好紅糖饅頭片,將他們送上車。

臨行前,她說對他們說:「可以沒有很多錢,但一定要做個好人,能幫助別人,好人才會有好報。」

如今何榮鋒已是是瀋陽頗有名氣的企業家。多年來,他四處尋找戴杏芬,想要重謝恩人。

恩人最終找到了。2013年5月,戴杏芬接到一通電話,對方正是何榮鋒。

兩人聊了10多分鐘,大部分時間,都是何榮鋒激動的講述,說到激動處,戴杏芬邊聽邊流淚。

何榮鋒說:「沒有她當年的話,就沒有今天的我。」,困難時受到她的感化,何榮鋒不忘本,不能忘情。

他在創業打拼時,銘記戴杏芬的忠告「誠實守信」,成為企業經營的準則。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你感覺到你愛他的同時,
有沒有去覺察過你的愛
你是愛他,還是”需要”他?⋯⋯

在“愛”與”需要”之間的界線很模糊

除了性的吸引之外,你還愛他多少?
女生常說: “他長得不錯,而且對我很好”
男生常說: “她很漂亮,身材又好”
可是性的吸引與需求有一天會褪色
身材有一天會走樣

或者
是因為害怕孤單,
所以需要他的陪伴,消除你的寂寞

因為他多金又有好工作,
需要他的金錢,讓你生活無虞又有面子

因為從小沒自信
所以需要他的肯定,讓你不再自卑

因為從沒人對你那麼好,
需要他對你的好,讓你感到被重視、被珍惜

是否覺得愛他是因為他能夠提供給你某某東西、條件、
而不是因為純粹的“他”這個人?
你對他的“愛”其實只是”需要”?

“需要”來自頭腦的滿足
“愛”來自於心的連結

如果把他能夠提供給你的這些拿掉,你對他的”愛”還在嗎?

有一天當那些條件消失,
你們的關係還剩下甚麼
一張婚姻契約的紙?
還是得靠兒女當膠水在勉強黏合?

真愛,沒有條件
也不會消失…
真愛,無法說它
只能感受它…
因為愛是靈魂的語言
頭腦沒有置喙的餘地

“條件”是頭腦與頭腦之間的協議
“愛”則是靈魂與靈魂之間的關係

你愛他嗎?
還是的話,恭喜你
你找到了生命中最珍貴的東西、
一定要珍惜!
 
(轉載網路文章)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IMG_1446  

有位求道者問巴關:愛是什麼?

巴關說,愛不是依賴,不是佔有,不是渴望被愛,不是恐懼,不是期待;愛是祝福,是一種存在的狀態。

巴關並沒有說愛是真理,愛是神聖的,或者愛就是神。他只說愛不是什麼,而這確實反映了我們內在的情形。了解什麼不是愛,必然能幫助我們了解自己與愛有多麼的疏遠,才會讓生活充滿了痛苦。

依賴、佔有與愛是截然不同的,那只是出於擁有的需求。當你依賴一個人時,會希望對方愛你,關心你,支持你的主張,這段關係中就就缺乏了自由。如果你依賴的人沒有滿足你的期待,你就會憎恨他。

童年的你不快樂,因為你希望有人愛你,卻感到孤單,你不希望父母的愛被兄弟姐妹瓜分。一段時間之後,對愛的追尋會延續到學校的老師,最後延續到伴侶身上,認為伴侶只能愛你一個人,你佔據了他所有的注意力與時間,是他唯一重要的人。不幸的是,事實卻非如此,父母、家人、朋友、工作、金錢、歡樂等其他許多人事物對你的伴侶也相當重要。而後,愛的追尋又延續到孩子,甚至孫子身上,生命依然是漫長的等待過程,你常常會考驗身邊親密的人是否真的愛你,結果卻只是失望與憤怒。

請停下來問自己:「我擁有愛嗎?」你所認為的愛不過是對愛的索求、渴望與乞討,你以為對愛的渴求就是愛,你期待別人愛你,別人也希望你愛他們,結果就是挫折、憤怒與失望。

巴關說:缺乏愛是一切問題的根源。每個人的內在都是空虛的,為了填滿空虛,人們會利用關係,不斷的想要感覺被愛,因此一段關係中往往會萌生佔有欲。而當愛是一種佔有時,就會產生失去愛的恐懼。人破壞了自己與他人的自由,卻聲稱源於恐懼的行為是愛,但真相是,人們不愛自己,關係不過是愛自己的手段,人們試圖透過關係來滿足自己。

請了解到,你只能對他人做你會對自己做的事,一切的愛都只能從愛自己開始。明白這點之後,你就會了解,你與自己內在連結的方式,正是你與他人連結的方式。

如果一個人譴責、批判自己的每個思想、話語與行動,必然也會對他人做相同的事情;如果一個人被自己的缺點困擾,他也會因為他人的缺點而去折磨對方。而當他不再與自己對抗,接納自己真實的樣子時,就會愛上自己,與自己的內在和解,也與世界和解。

他會發現愛是宇宙的本質,是一個人真正的本質。越來越深入實相之後,你會發現實相是空的,萬物皆空。這樣的空就是愛,也就是我要告訴你的那種愛。

而你必須透過體驗,才會知道那是什麼。在第一個層次,你必須覺醒;第二個層次,則是讓神到來。此時,你才會知道這種愛是什麼。不管你的眼裡看到何人,甚至是看到一隻螞蟻,你都會感受到這種愛。這種愛不需要原因或理由。一般你所知道的愛都會有個原因,像是因為對方是你的小孩、太太或朋友,所以你愛他。然而,一旦體驗到毫無原由的愛,代表你已處於合一的狀態,這時,你跟路上的狗、痲瘋病人、乞丐、富人都是一樣的,沒有任何分別,這是全然的合一狀態。這種愛來自合一,所以不需要任何原因或理由。你最終會發現,存在的只有愛。

轉載網路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1981757_767419813282476_6910923916176269635_n  
 
 
曾向一位從事哲學研究的老教授提了個很俗氣的問題:“何為幸福之道?”老人沒回答我,卻遞給我這句話:“每個人的生命過程中,都將遇到三種人。一種是無怨無悔不求回報地關心你、愛護你、幫助你的人;一種是傷害你、欺騙你,利用你的人;一種是既不曾傷害你、欺騙你,但也不曾給予你關懷與無私幫助的人。”

老人問我:“你閉上眼回憶,誰是你心目中的第一種人,第二、第三種人?”

父母兄姐妻兒當即躥入我的腦海。接下來是要好的師友……

老人又問我:“在你心目中,哪種人數量最多?哪種人數量最少?”

我老實交代:“第三種人數量最多,無法統計;第一種人有40人左右;第二種人有大約15人。”

老人微笑輕語:“第一種人是給你博大的愛,也讓你無時無刻不感受到愛的人;第二種是促使你成長,卻經常讓你感受到痛苦和怨恨的人;第三種是你的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陌生又熟識的人,他們可能在你的生命旅途中轉化為第一種人,也有可能成為第二種人,這取決於你自身的努力……

“孩子,你要記住,只有當第一種人的數量在你心中呈幾何倍數增長,達到一個輝煌的數值,而第二種人的數目卻逐漸接近於零時,你才會與幸福生活越來越近!反過來,當你出現在他人心目中的第一種人行列裡的次數越多,成為他人心目中的第二種人的次數越少,你離成功的人生才是越來越近!”

最後,老人問我:“孩子,你明白了麼?”

我點點頭,說懂了。
 
 
(轉載網路)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0627  

在好友Zona的靈性筆記裡看到一段對婚姻的領悟,很值得你我的學習!

『這一路走來到現在十三年了,也領悟學習到夫妻間的相處之道並了解到愛是「不去改變對方」走到「願意接受對方的全部」,再從「自己願意為對方做些改變」到「發自內心的愛來接受包容對方的全部」,最後再到達兩個世界彼此融合且不在擁有「自我意識」的過程。所以我想這是有選修試煉「夫妻功課」所會經歷的過程。而我們也好像是被設定好要透過這樣的成長考驗來磨練彼此的心性,達到「無自我」的融合。』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IMG_0060  

梵谷有一幅畫作<星空下的咖啡屋>,場景以夜晚的咖啡店為主要場景,但整幅畫中卻沒有幽暗的黑色籠罩於畫面中,梵谷反而運用清楚明亮的黃燈點亮左方的視覺畫面,延伸至畫面頂端的星星有別於以往的透視呈現,烘托出深藍色星空的神秘氛圍。
 

深藍的星空夜晚,路旁咖啡座上有幾位客人在喝咖啡,在黃色光暈下更烘托出星夜的神秘,天空、星星、燈光互相輝映,讓夜的氛圍更加深沉與詭異。

 

梵谷描寫了客觀的景物結構如;街道上的咖啡店、稀疏的人、凌亂的桌椅等,試圖利用色彩、筆觸等手法將內在主觀情感表達於畫作上。他藉由畫作來抒發感情和自我感受,其內心寂寞孤獨卻又渴望人群關懷,筆下呈現的是洋溢大量情感的豐富色彩,巧妙的使觀者感受到其內心孤寂並與畫面上過往嬉鬧的人群形成強烈的對比。


畫名:星空下的咖啡屋
Cafe Terrace,Place du Forum,Arles , at Night
畫家:梵谷
 年份: 1888
畫作: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尺寸: 81.0 x 65.5 cm (原畫尺寸)
典藏:荷蘭 . 奧特羅 . 庫倫米勒博物館

 

轉載網路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liangf759620089249431474619  

 
當別人收到我們的『好』時,不管對方是否察覺,他的平衡本能都會運作,因此感到虧欠我們。如果在平等交易、共創雙贏之餘,我們可以多給予對方一點好處,此時對方會有什麼感受呢?不管覺察與否,對方勢必會在無形中感到需要回報我們,可能是對其他產品也有興趣,或是推薦朋友來購買,讓我們的生意永續發展。許多成功的企業家都懂這個道理,並且奉為圭臬。

而那些欺騙顧客的金融巨獸,例如雷曼兄弟等,雖然一時獲取鉅額的金錢,卻欠下了大筆的無形財富,因此他們的錢絕對留不下來,而且還要加倍奉還。

相反的,許多公司或是團體努力經營,並帶著愛與奉獻在工作,例如慈濟功德會,其總資產比許多世界前500大企業還多,每年可以募得數以億計,充分說明了他們善用金錢的平衡法則。

深諳大自然法則的老子在<道德經>裡早已說過:『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也是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

(轉載節錄自:愛與和解)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一般人尊稱千利休為日本茶道(抹茶道)之祖,因為它將茶道帶到禪的意境。

  

千利休出身經營漁鋪的商家,是平民階層的富裕家庭。他曾向武野紹鷗學習「寂茶」,因為善於泡茶成為織田信長的茶頭,信長死後,轉而侍奉豐臣秀吉。

  

 

茶道的「四規七則」就是由千利休創立並沿用至今的。

  

 

所謂的「四規」即:和、靜、清、寂。

  

 

「和」就是和睦、平和;「敬」是尊敬、禮儀;「清」是純潔,表現茶室的清淨;「寂」是寂靜,表現出茶室中無我禪境。

  

 

所謂「七則」就是:一、茶要濃淡適宜;二、添炭煮茶要注意火候;三、茶水的溫度要注意季節的變化;四、插花要新鮮;五、時間要早些,比客人提前到達;六、不下雨也要準備雨具;七、要照顧好所有的客人。

  

 

千利休的友人回應說:「這麼簡單的事也能叫茶道嘛?」

  

千利休回應:「雖然這麼簡單,如果有人做到,我願拜他為師!」

 

-摘自「一即一切」 江小琳 人間福報 2012/01/09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作為上主之子的你,內在是豐盛的,外在的富足只是反映出你是誰,以及你擁有什麼。

靈性財富指的是,當一個人體現了上主賦予他的天分時,自然會產生富足的結果。真正的豐盛指的是,我們的心靈在為愛服務的時候大放異彩。

無論愛以什麼形式出現,它永遠都會朝著我們而來。我們的工作不是去外面尋找愛,而是允許愛找到我們。金錢不只是某個要『去外面賺回來』的東西,也是某個我們必須能夠『靜靜地坐在那裡接受的東西』。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打開自己的心,然後你需要的一切豐盛,便會找到通往你的路。

 
 
 節錄自<更豐盛:工作與財富的奇蹟課程>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