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好文轉載&影音分享 (28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自古以來, 算命占卜師、心靈諮商師與老師始終擁有那麼一座神祕的舞台, 不論他們的身份認定是否被世俗價值系統所接納, 由於他們所談的是關於驅動物質世界背後的虛玄世界, 所以他們的發言仍然對人們的心靈是有邏輯外的影響力的。
 
換句話說, 算命占卜師、心靈諮商師與老師若要基於我執來發言, 是很容易遂行其效果的, 我所說的不是只有為了賺錢而控制個案或學生不斷回來花錢上課諮商這回事, 還包括只為了「自我彰顯」而洞穿他人的弱點, 但在此之後並沒有修補與療癒的的動作。
 
這些舞台上握有隱形權柄的發言者, 常常並不知道自己不但冥冥中取走了別人的力量, 並且因那些「自我彰顯」, 而為自己與對方搭接起一條業力鎖鏈, 需要比一般人更多的修持才能將它解開。
這幾年來不斷有朋友因為被以上角色戳中了心頭的恐懼而來求助, 因此有感而發............
但反過來說, 鼓勵朋友們, 即使在聆聽別人準確洞穿自身的課題之時, 也不要忘記自己是擁有力量的, 事實上, 求教的目的就是為了回復自身的力量。
 
 
轉載自<田安琪>臉書文章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朋友的臉書看到一句話:『不愛了,也是愛!』

 

這也讓我想起多年前,曾在某一本書上看到的一句話:『最無情也最多情!』

 

不愛了或許是無情,但其實是因為怕太多情、濫情,傷害到對方,也傷到自己。

 

自古多情空餘恨,多情總為無情傷!

 

愛情真的是人間最大的驚嘆號與問號!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小隱於野,中隱於市,大隱於朝。

  小者隱於野,獨善其身;

  中者隱於市,全家保族;

  大者隱於朝,全身家安社稷。】

 

 有點能力的人希望依賴周圍的環境忘卻世事,沉湎於桃源世外,這是指小隱;

 真正有能力的人卻是隱匿於市井之中,那裏才是藏龍臥虎之地,這是指中隱;

 

唯有頂尖的高人,才會隱身於廊廟之中,他們雖身處政務喧囂的朝堂,卻能淡泊寧靜處之,利濟民間疾苦,不居智名,不邀勳功,雖大智而若愚,這才是真正的隱者;

 

 

至於那些所謂的隱士,看破紅塵隱居於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隱』而已,而真正達到物我兩忘的心境,反而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雜的干擾,自得其樂,因此他們隱居於市朝才是心靈上真正的昇華所在。

 

修行之智叟問於老谷先生,此言若何?

   

老谷先生首肯之,後搖頭告之:「常人如是可矣,智者非持此一念。有言『公門好修行』,暗合大隱於朝之本意也。」

    

智叟深思間,老谷先生續道:「深山中隱,固然能夠習氣練器,然修行之道,非功德天下不能奏功,故有『終南捷徑』一說。一人在官,生殺與奪,在其為與不為。」

    

官高位重,利國利民,無可厚誹,功德也大;貪官污吏,自有過報。匹夫之職,為民利民能成大事者,功莫大焉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日本著名的劍聖——宮本武藏,他的一生是不斷地和人打鬥,尤其是在他被稱為日本「劍道第一」之後,有許多從不同土方來的劍客,都會向他挑戰。他們並不是為了討論如何練劍,而是為了爭誰是真正「天下第一」的稱呼。

 

對宮本武藏來說,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比賽是和小次郎對抗。很多人都認為小次郎的功夫,和宮本武藏不相上下;但是,也有人認為,小次郎的劍術比宮本武藏好。結果,兩人在海邊比劍,最後還是宮本武藏贏了。在宮本武藏的自傳裡,他自己曾經說到這一次比賽,他認為自己會得到勝利,完全是因為沒有把心思放在贏和輸的問題上,纔能專心比劍!這正是「無心勝於有心」的道理。有一本日本禪宗的書籍曾經提到,宮本武藏後來把大部分的精神,花費在研究禪道上,而且,他也從兩隻雞互相打鬥的過程領悟到「在更高的地方,有一對眼睛看著我們。」這或許就是宮本武藏能夠贏過小次郎的原因吧!因為他領悟到勝或負並不代表什麼,到最後那也只是一個空幻的稱呼而已。

 

我們常常會看到路邊有兩隻狗,為了一塊骨頭互相咬來咬去,有時候也會觀察到,兩隻斗魚為了爭奪活動的空間,沖來撞去,最後死了……,也有許多人,把人生最富貴的光陰花在爭奪權力、比較財產上面去了。只要是兩個人去爭搶一樣東西的時候,就一定會有一個人受到傷害。而且如果一心一意只想著要贏過別人,只會讓自己鑽牛角尖,而且心胸愈來愈狹小,不但無法體會「更高的地方,有一對眼睛看著我們。」的道理,更不會瞭解「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了!

 

小朋友彼此之間,常常比較哪一個同學家最有錢,誰身上穿的都是名牌,誰的智商、功課最好……。這種比較的做法和想法都是不正確的。哪個同學家有錢是他的父母辛苦賺來的,誰的功課好,那也是他自己努力用功的結果!小朋友自己纔更應該自我反省纔對!

 

如果一心只想著和別人做比較,永遠比不完的!同學們如果能夠盡心盡力去孝順父母,愛護兄弟姊妹,這纔是一個真正「聰明乖巧」的孩子。

 

宮本武藏花了一生的時間在比劍上,一直到晚年纔瞭解到「無心於勝負」的可貴,使他成為日本人心目中不朽的劍聖、武聖。從他的經驗中,我們如果也能夠明白,這種領悟的智慧,也就能夠永遠和平相處,世界上也可以減少更多的傷害發生了。

 

——摘自《孝悌百喻故事》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年輕的時候,花在治療皮膚、青春痘的費用,不知凡幾……

好幾次,我都想要放棄了,因為,怎樣治療都沒有用………

很多人說,生完孩子就會好了,我37歲生完第二胎,

到40多歲還在長痘痘,是…想….怎….樣???? 我無解,很痛苦……

直到,我看到一本書,疾病的希望(心靈工坊)裡面寫道;

高度敏感的皮膚,來自….高度敏感的靈魂,我…….真的無言了……

 

不論皮膚發生甚麼問題(如發炎、腫脹、膿傷、班點),發病的部位

都不是出於偶然,而是反應出內在的過程……..

 

皮膚顯示出非常多內在的矛盾與糾結,人想著不但要護理皮膚,

還可以用人為的方式來處理皮膚,這種欺騙的做法就是所謂的「化妝」,

我們很願意為這種欺騙的藝術投以大量的金錢。

如果皮膚是我們內在的外顯表現,

那每個以人為的方式來改變的企圖都必然是「不誠實」的行為,

或是想掩蓋什麼,或是想假裝某個樣子、或是想成為某個偶像模式。

如果我們需要假裝或模仿成某個樣子,

就表示「那個樣子」並不存在我們裡面,而是建立一個假象。

 

所有這些企圖背後的基本問題都是: 我們最不喜歡的人….是自己,

所以,愛自己…….成了我們所面對最嚴厲的考驗。

正因為我們不喜歡自己(包括我們的陰影),才會一直企圖改變、

企圖掩飾、企圖遮蓋,塑造外在美好的形象,但….這只是化妝罷了,

內在的人,也就是這個人的意識,並沒有改變。

 

 

我要說的是,不要再花錢在外表層的皮膚治療上,而是要深入內在去看….

去看……我~~~怎~~~~麼~~~~~了~~~~~

 

瞭解了這些,我才真的願意深入自己,我探索生命、靈魂、死亡、

最深的逃避….和恐懼,我對自己做出邀請,我接納內在那個受傷的小小孩、

我愛內在那個指責嚴厲的權威,我接納內在那些……

所有自認不夠好、不夠完美、不夠努力、不被重視…等眾多次人格的聲音,

因為這些聲音,讓我一路走來,對生命的愛恨血淚交織,有很深的體會……..

 

引導我最深的,是透過靜心,連結到聖靈、靈魂大我,協助我化解、放下…

小我的罪咎,內在那些很深的自我憎恨、自我批判、自我否定、甚至自我攻擊…….

若沒有這些神聖存在的引導、看見、擁抱、釋放、清理,我不可能走出來~~

我不可能有力量,我不可能從這些牢籠中解脫出來……..

 

現在的我,在對自己不斷的、不斷的接納、寬恕之後,我很深地愛上自己,

我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對宇宙有一份很深的信任、敞開、接納…..

因著這份信任、敞開,帶領我飛~~~~飛向「心」的自由……..

 

我~~~~~~~愛~~~~~~我~~~~~~自~~~~~~~~己~~~~~~~

 

轉載自臉書(林示慧寫於 2011年10月31日)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讀佛學書籍時,常讀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句話。雖然就其註解、翻譯也讀了許多回,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到底所指為何?仍然是迷迷糊糊,只能說佛法實在太過艱深了!

  最近讀南懷瑾先生所講述的文本《金剛經在說甚麼》,見其以一個「看電影」的例子來解說何謂「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一時間豁然開朗。足見讀書通達者若能善用譬喻,當可在思想上造福眾生不少!

  南懷瑾先生說「相」這個字如果用現代一點的字眼來說,差可作「觀念」解。

  比如說我們走進電影院看電影,本來正高興,這時有個高個子走過來坐在前排位置上,把銀幕擋了一半。當下我就覺得不爽,這就是「我相」出現了。「我」覺得不高興了!

  接下來我心想:他×的,沒事長那麼高幹嘛?不會坐旁邊一點?偏偏擋在我前面!此時「人相」就出現了,「我」與「他」的分別心生焉。

  然後,我可能開始發勞騷,怪這電影院設計的有問題,還會讓前排擋後排!音響這麼難聽!椅子那麼舊!地板那麼髒!這諸多抱怨就是源於「眾生相」。不知該怪誰,就怪環境吧!

  同時間,我心中又嘆到:唉!在這麼爛的環境看電影,不知道要死多少細胞,少活幾天的年紀,真是他×的氣死我了!唉!不能生氣不能生氣,不然皺紋都要跑出來了!此處所生即為「壽者相」,心心念念不忘自已的健康與壽命。

  據說佛經的原典中,有關「壽者相」列舉了數十條之多,鳩羅摩什大師在譯經時,覺得太繁瑣了,乃統稱以「壽者相」,概人類最關心還是自已的壽命,以之為代表即可。惟此亦當知「壽者相」原不僅指「壽命」而言,而是人對自身貪欲的總合性名詞。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些觀念就是人類「煩惱」的來源。而佛法要解脫人類的煩惱,就是要以般若的大智慧去除以上四個「相」,達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境界。

  至於要如何的修行才來達到這個境地,大哉問也!豈敢妄言!

(轉載自網路)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年輕時的幸福是認識了疼愛我的老公

有了孩子後的幸福是牽牽他們的小手,三不五時來個愛的抱抱

隨著一家四口年齡的增長,兄弟倆自我獨立些常膩在一起聊不完....

 

而我的幸福再度變身是

白天做著自己喜歡的事,一個人去採購日用品...

看著自己喜歡的書

喝著想喝的咖啡...也許只是CITY COFFEE 也可以感到很幸福

偶爾朋友的邀約是幸福

開著車聽著音樂是幸福

用愛洗手作羹湯是幸福

分享與接受是幸福

 

幸福可以在天際

幸福可以在眼前

簡單的心 心簡單....

幸福隨手可得

 

我 倘佯在幸福裡~~~

 

<轉貼自好友Audrey Tseng臉書文章>

感謝分享!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我覺得現代的求道者很幸福,因為這條路上有許多明師、書籍不斷出現,我們有幸在如此開放的年代聽聞道理,這也顯示這個世界的意識已經「準備好」讓更多真理彰顯。然而,我們要體認的是:從來沒有一個究竟之道指向開悟,也沒有一位老師的教導可以確保開悟,因為開悟之路是自己創造的,而那是極為個人的經驗。佛陀、耶穌、過去的成道者們,在那些時代並沒有那麼多工作坊、課程、演講可以參加,但他們卻開悟了,使他們開悟的是那顆「追求真理的決心」,決心讓他不斷嘗試、經歷、思索、超越…,整個過程就是他獨一無二的「成道之路」,也就是現在的「指月之指」。佛陀或許可以細述開悟前所作的每一件事,但是沒有一個人可以藉由複製這些經驗而成佛。因此回過頭來,每一位導師、每一本好書都只是你成道之路的「指月之指」,我們可以去觀察他們所言所行是否一致、是不是適合自己,但是不需要比較他們的教導是否究竟,因為,真正究竟的路徑要由自己來創造&經歷,當體認到力量要回到自己身上時,就不會對於要不要上課?哪位老師或哪本書比較好去起分別心,這些都是指向真理的一部分,也都在求道過程中,產生不同層面的幫助。

轉貼自臉書好友<郭怡婷>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無盡藏尼對六祖惠能說:「我研讀《涅槃經》多年,仍有許多不解之處,希望能得到指教。」

  • 惠能對她說:「我不識字,請你把經讀給我聽,這樣我或許可以幫你解決一些問題。」

  • 無盡藏尼笑道:「你連字都不識,怎談得上解釋經典呢?」

  • 惠能對她說:「真理是與文字無關的,真理好像天上的明月,而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並不就是明月,看月也不一定必須透過手指,不是這樣嗎?」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零極限 (Zero Limits)  法則,本無可言喻,他不屬於頭腦意識的範疇,僅是純然回歸本我的平靜。非唯物,亦非唯心,非關哲學或宗教,乃直指本源的道路。或可曰「空」,或其他任何你當下所認同的名相。

 

話雖如此,心識總還是想被餵養一些資訊,才願意啟動,若覺得下列的說明多此一舉,就直接將頻率調整到 「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我愛你」,直接回到零場域 (Zero Field) 是也 !

  • 你對正在發生的事件並非全然掌控

不論有意識或無意識,要完全解析生命中所發生的每一個事件是不可能的。就在當下,在你沒有察覺的情況下,你的身體和大腦正在自我調整。無數不可見的訊息在傳遞著,從無線電波到思想訊息,而這一切你完全無法有意識地感知。你的確正在共同創造你自己的實相,但這一切都是無意識地發生,你的意識並不知道,也無法控制。這就是為什麼你可以意識到在正面思考,卻依然事與願違,只因意識並不是真正的創造者。

  • 你無法控制每一件事

很顯然地,如果你不知道正在發生的每一個事件,你當然也無法控制一切。認為你可以讓這世界遵照你的命令,只是一種滿足小我的追求。既然你的小我無法完全看透這個世界正在發生些什麼,那麼讓小我來決定什麼對你最好,顯然是不智的。你可以選擇,但是你無法控制。你可以用你的意識開始去選擇你想經歷的事件,但是你必須放下,不去管它是否會實現,或怎麼實現、何時實現。臣服才是關鍵。

  • 你可以療癒所發生的一切

無論你的生命中出現了什麼,無論它是怎麼來的,都需要你去療癒,只因為它現在出現在你的感知範圍內。也就是說,如果你感覺得到,你就能治癒它;如果你在別人身上看到它,而這讓你困擾,那你就要療癒它。「因為你有所以你看到。」你也許不明白為什麼那會出現在你的生命裡,或那是怎麼發生的,但你現在可以放下,因為你已經覺察到了。你療癒得越多,就越能清明地去實現你的願望,因為你釋放了淤塞的能量,讓這些能量可以用來做其他的事。

  • 你要對你的經歷負百分之百的責任

發生在你生命中的事並不是你的錯,不過是你的責任。這種個人責任的觀念除了你所說、所做、和所想的之外,也包括出現在你生命裡的其他人所說、所做和所想的一切。如果你對出現在你生命中的一切負起完全責任,那麼當別人發生問題時,那也是你的問題。這和第三條原則 [ 你可以療癒發生的一切 ] 是相連的。簡言之,對於你的現狀,你不能怪罪任何人或任何事,你所能做的就是負起責任,也就是接受它、擁有它、愛它。你療癒得越多,就越能與本源調和。

  • 通往零極限的直達車就是「我愛你」

讓你獲得超越一切理解的平靜、讓你從療癒到彰顯的通行證,就是那句簡單的「我愛你」。向本我說「我愛你」會清理你內在的一切,這樣你就能體驗當下的奇蹟:零極限。重點就是要愛所有事物,愛這多餘的肥肉、愛這癮頭、愛這問題兒童,愛你的伴侶——愛這一切。愛會轉化並釋放阻塞的能量,說「我愛你」,就能經歷到本我的自性,就像說「芝麻開門」一樣。

  • 靈感比意念更重要

意念是心智的玩具,靈感則是來自本源的指引。從某一刻起,你會臣服,然後開始傾聽,而不是乞求與等待。意念是小我以受限的觀點,企圖去控制生命;靈感則是從本源接收到訊息,並採取行動。意念發揮作用會帶來成果,靈感發揮作用則會帶來奇蹟

轉貼自臉書社群:量子能量療癒工作坊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所謂修道,祇要是人,幾乎全都是「借假練真法」,修道人在有限的四大假合身軀中,修練出一個真真如如的道果,這種過程就是修道歷程。

  天下事以什麼最難,我認為聞道最難,有人一生中從未聽過,有人聞而不信,所以這「不信」二字也是相當阻礙向道之心的,所以「信」也是難事,再說信了更要「修行」,這「修行」二字,我認為是難上加難的事,其經歷之苦處,實在悲慘萬狀,不足外人道哉!

  我算來是千千萬萬人中最幸運的一個,但,上天賦於我的背包沉重得壓得喘不過氣來,我自艾自嘆,我也是最悲慘的一個人,所受的磨練之苦,若說出來,亦是令人落淚的。我曉得上天給我了使命,我要像一隻負重的駱駝,走過漫長沙漠與曠野,而人們投來懷疑和輕視的眼光,我均要默默的忍受,默默的承當,不能因打擊而喪志灰心。

  人生的修道歷程,全是借假練真的,從假體中練出一個真我,這真我是佛性,本是人人都有的佛性,但,受了歷代的業障所迷惑,認這個假體當成了真我,以為這個祇能活百歲的臭皮囊就是成佛作祖的永恒軀殼了,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人的軀殼本是「土、水、火、風」四大假合,土為骨肉,水為血液,火為溫度,風為呼吸,所以我說這四大本由因緣而生,是不淨之體,在四大之外,也一樣是不可缺的,那就是神識,也就是無形的靈魂。

  「菩薩信諸法依因緣和合而生,信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作者,無受者。信無我,無我所。於世間不恐不驚,勤精進,只求心。心者何也?貪欲,瞋恚,愚癡乎;或現在,未來,過去乎;未來者未曾來,過去者已過去,現在又不在。是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無色,無形,故不可見,不可聞,只依顛倒妄想之因緣,生諸差別。」(寶雨經)

  寶雨經中的一段話,雖談的是心,但我認為拿來比喻無形的靈魂也是非常恰當的,靈魂(神識)無生死,卻依因緣和合而生,本來無相,無有定所,有過去、現在、未來,歷千萬劫,住無所住,不在內,不在外,只依顛倒妄想之因緣,生諸差別而已。

  修道人修的是什麼?當然就是這無形的靈魂,而不是四大假合的軀殼了,但因靈魂借四大假合為廟堂,所以修道人因假四大,而修真靈,此乃「借假練真」的真理。

  道家講修道,有三品者,言其修之次第,上中下三等之鍊法。鍊精化氣是下品,鍊氣化神是中品,鍊神還虛是上品。有偈曰:「經營世故日忙忙,錯認迷途是故鄉,識得本來真面目,此身原是臭皮囊。」此等之修法主內,叫「命」之修鍊,也有講慧命雙修者,慧是外功,而命即是內功,筆者深究良久,發覺修「命」者,難在修息「妄念」,此即心生則種種魔生,心滅則種種魔滅,一心不動,常住自如,此即是無修無證之覺者矣!

  佛家講修道喜講福慧雙修,福者講外功,在八識田中種下佛的種子,慧者講智慧圓滿而無漏,智慧若無漏,當也就悟了大道,成了無生死的大覺佛陀了,所以六神通中以漏盡通最難證之,有五神通者往往亦難證得漏盡通。

  我的皈依祖師爺印光法師曾說:「五戒十善,令其不墮惡道,受人天身,漸種善根。隨其所種善根大小,將來於三乘法中,隨宿善力,發諸願行。或依菩薩乘,修六度萬行,而得親證法身。或依緣覺聲聞乘,悟十二因緣及四諦法,而得斷惑證真。此諸法門,雖則大小不同,頓漸各異。然一一皆須自己修習力深,斷惑證真,方可超出輪迴,了脫生死。」

  這句話中,我欣賞「一一皆須自己修習」,假他人不得。

  「拜佛是拜木石銅鐵之假佛,但如真佛現前,我們恭敬,如面佛天,此乃借假練真耳。」

  「燒金紙給神明,燒銀紙給冥間亡人,但如神或亡人在,我們供養,如面神聖,此乃借假練真耳。」

  有人倡言,燒紙錠全是假的,大家不必燒了,那世人怎不想想,拜的木頭佛豈是真的,那木頭佛就不必拜了嗎?這全是借假練真,若連此都不知,那能妄談修行。

  人言修身即修心,修身是假,修心是真,如此而已。南摩阿彌陀佛!南摩阿彌陀佛!南摩阿彌陀佛!

(轉載網路資訊)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六根
六塵
六識 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

六根、六塵(又稱六境)合稱十二處(又稱十二入)。
六根(界)、六塵(界)、六識(界)合稱十八界

根、塵、識三者同時發生作用,根塵相對而識生其中。以眼、色、眼識為例:眼見色時,塵(色)是所見,識(眼識)是能見,根(眼)是識所依托而生見。

眼、耳、鼻、舌、身、意,從心理與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說,稱為六根,也就是生理學上的神經官能。眼有視神經,耳有聽神經,鼻有嗅神經,舌有味神經,身有感觸神經,意有腦神經,這些都是心與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稱為六根。
   從六根所接觸的對象上說,稱為六塵,也就是物理學上的各類物質。眼根所見的顏色和形色,耳根所聽的聲音,鼻根所嗅的香臭,舌根所嚐的味道,身根所觸的粗細冷熱與濕滑等,意根思想的稱為「法」──那是指的極微極遠的、無從捉摸的東西,這些就被稱為六塵。
   從六根接觸六塵而產生的判別力與記憶力上說,稱為六識。如果沒有六識而僅有六根與六塵,那就不是活人而是死屍,所以六識是六根的操縱者,六根是六識用來接觸六塵的工具。
   那麼,為什麼要稱為六根清淨呢?
   因為六根是六識的工具,作善作惡,固然是出於六識的主張,造成善惡行為的事實,卻在於六根的作用。人之流轉於生死輪迴的苦海之中,就是由於六根不曾清淨,自從無始以來的一切罪業,均由六根所造,比如眼根貪色、耳根貪聲、鼻根貪香、舌根貪味、身根貪細滑、意根貪樂境;有貪,也必有瞋,貪與瞋,是由無明──煩惱而來,合起來,就是「貪、瞋、癡」的三毒交加,惡多善少,永無出離生死苦海的日子了。
   修持解脫道的工夫,不外戒、定、慧的三學,但是,慧的主要根源是戒與定,所以修持的入門工夫,應從身心的兩方面著手,一是修身,一是修心。把不好的念頭修理掉,稱為修心,修心的主要工夫是禪定;把不好的行為修理掉,稱為修身,所以修身也可稱為修行,修身的主要工夫是持戒,持戒的目的是在守護根門──守衛保護住六根的大門,不讓壞事從六個根門之中溜進我們的心田,以致種下生死流轉的禍苗。
   因為,一個凡夫,除了進入禪定的境界而外,就不能沒有妄想,妄想是促成六根造業的導火線,佛教的戒律,就是妄想與六根之間的保險絲或滅火器,在戒律的防衛之下,六根才能漸漸地清淨,一旦到了六根清淨的程度,超凡入聖的境界,也就快要接近了。
   所以,一般的凡夫僧尼,只能在戒律的保護下,勉強守住了六根,至於清淨二字,那是談不上的。一般人的觀念,總以為僧尼們只要不犯淫行,不貪非分之財,不介入人我是非,便算是六根清淨了,事實上,凡是貪逐於物境的受用,總是六根不淨,不論是看的、聽的、嗅的、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只要有了貪取不捨的情形,就是六根不淨。因為除了男女及錢財等的問題,都不容易覺察出來,淨與不淨,也就很少有人細心地注意它了。
   根據中國天臺宗的判斷,六根清淨位,便是五十二個菩薩階位最初十階的十信位,要斷見思二惑──相當唯識宗的分別煩惱與分別所知的二障,這應該是從普通(外)凡夫進入賢位(內)凡夫的階段。
   又據《法華經》及《涅槃經》中說,能得六根清淨,便可六根互用。所謂六根互用,那是說,六根之中的任何一根,均可兼備其他五根的功能,眼能見色,也能聞聲、嗅香、嚐味等,耳能聞聲,也能見色、嗅香、嚐味等,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是一樣。
   六根清淨了,就能六根互用,這在一般的讀者看來,難免會說這是神乎其神的神話。事實上,我們之所以不能六根互用,正因為自己把六根的官能限制住了,也就是說,我們利用六根而執取六塵,六塵充塞了六根,障礙了六根,六根便成了六塵的奴才,也習慣地成了六塵的應聲蟲,色塵來了,眼根應付,聲塵來了,耳根應付,香塵來了,鼻根應付,舌、身、意根,也是一樣。
   如果不是這樣,如果六根不執六塵,六根不受六塵的支配與誘惑,那麼,六根就從六塵之中得到了解脫,解脫了的六根,便是自由的六根,自由的六根,自然可以彼此互用而不分界限了。這個自由的六根,也就是清淨的六根,因為自由的六根雖然仍與六塵打交道,但已不受六塵的引誘而造生死的染污之業,所以稱為六根清淨。
   說得明白一些,所謂六根清淨,不是沒有了六根,而是我們的生理官能,不再隨著外境的幻象而轉,這就叫作一塵不染──但這絕不是等閒的工夫所能辦到的事。
   為了便於讀者的記憶,再將六識、六根、六塵的名目,抄錄如下:
(一)眼、耳、鼻、舌、身、意──六識。
(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三)色、聲、香、味、觸、法──六塵。
   六識發動六根而接觸六塵,六塵映入六根而由六識判別及記憶保存,再從六識的記憶保存中顯現出來,發動六根貪取六塵,就這樣交互迴還而造成生生死死之流,六根清淨的目的,便在斷絕並超越這一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四個「用心吃飯」的智慧:
1. 心識覺醒:
‧ 了解當下自己吃了什麼。
‧ 破除公式化的飲食模式,增加吃東西的喜悅感。
‧ 吃東西時,會去體驗每一口的味道、質地和感覺
‧ 了解節食減重沒有用。

2. 身體覺醒:
‧ 知道身體何時需要吃東西。
‧ 接受自己和身體本來的樣子。
‧ 不會為了甩掉吃太多的罪惡感,運動過度或催吐。
‧ 知道自己為什麼量體重。

3. 感覺覺醒:
‧ 空虛的時候,要餵養的是我的心,不是我的肚子。
‧ 不用吃東西宣洩情緒。
‧ 盡量減少用食物當作慶祝或犒賞的方式。
‧ 不要批評自己或別人的身材。

4. 想法覺醒:
‧ 我的字典裡沒有「限制」、「禁止吃」的食物。
‧ 吃對我有益的食物,而不是我認為「對」或「正確」的食物。
‧ 留意自己內心如何挑剔食物。
‧ 不要去評斷別人吃的食物。

(轉載自臉書網友分享)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七星潭一跳.jpg  

我的心遺落在花蓮七星潭,太平洋的浪潮....喚醒我沈睡已久的靈魂!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零極限講的四句話:謝謝你!對不起!請原諒我!我愛你!
最終可以濃縮成一句話:我愛你!因為,愛是一切的答案!
而心經所講述的開悟境界,我認為最終也可以濃縮成一個字:心(經文中只有出現一次,心無罣礙),而這顆心,是眾生皆有的佛性,已經明心見性的真心!
融會東西方的說法是:我愛你..超越物質世間的真心,因為有你的引領,讓我再次感受到包容一切的愛!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我愛你,心愛的人,請宽恕我的愛。
像一隻迷路的鳥兒,我被捕獲了。
當我的心在顫抖的時候,它丟掉面紗,赤裸裸的呈現出來。
用憐憫遮住它吧,心愛的人,請宽恕我的愛。
如果你不能愛我,心愛的人,請宽恕我的痛苦。
不要從遠處斜眼看我。
我將會偷偷的回到我的角落,在黑暗中獨坐。
我將會用雙手遮住我的赤裸的羞慚。
轉過你的臉,心愛的人,請宽恕我的痛苦。
如果你愛我,心愛的人,請宽恕我的快樂。
當我的心被幸福的洪水捲走的時候,不要笑我危險的放縱。
當我坐上我的寶座,用我專制的愛來統治你的時候,
當我像女神一樣,把我的寵愛恩賜於你的時候,
請忍受我的驕傲,心愛的人,請宽恕我的快樂。
                     -- By Tagore---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大家可能會覺得很奇怪,身心靈的課程,也會有這種創造財富的部份,因為它不把財富當財富,而是財富是一種心靈能量。

之前有場演講講過金錢是「愛的代幣」。

薪水與收入,是你自己跟別人衡量你對於這個世界的一種付出,對於世界的一種愛,然後宇宙透過人間的一種機制,給你的一種「愛的代幣」。

所以,不要把錢只是當錢看,錢是一種流動的心靈能量,錢是一種流動的愛。

但是錢不能代表愛,錢是「愛」的一種代表,「愛」有很多代表,錢是「愛」的一種最世俗的代表,但是錢不完全等同於愛。當你開始回來看到錢的真面目,你就會覺得,錢既不罪惡,也不俗氣。錢既不現實,也不是如你以為的那麼骯髒。它可能只是一種流動的能量。

當你的愛愈大,你的錢流動的會愈順暢。

很多人沒有用這個角度來看金錢,反而把金錢當作是「恐懼的代幣」,因為你有很多的恐懼,所以你想要有很多的金錢,因為你心中有很多的恐懼,對不安全感的恐懼,對沒有房子的恐懼,沒有車子的恐懼,讓人家看不起的恐懼,沒有飯吃、沒有面子的恐懼,你就會拼命去賺錢,但是你會賺的很辛苦,最後「錢」可能賺到,可能沒賺到,可是健康跟快樂一定是賠上了。

如果是這樣,你的錢愈多,你的恐懼也就愈多,這樣子就走偏了,因為你是用恐懼的能量來換成錢的數量,當你的恐懼能量愈多,因為很害怕沒錢於是拼命賺錢,剛開始相對的你的錢也會愈多,因為恐懼的能量也能換為錢,如此一直持續下去,當恐懼的能量,逐漸換成錢的能量的時候,當有一天,恐懼的能量超過你的自我,超過你的意識心可以負荷的,那麼就會突然在很短的時間內,事業失敗,家道中落,很多累積起來的錢會一下子不見了,因為它換回恐懼。能量是流動的,能量是相通的,所以你的錢會再不見,因為你的錢又變回恐懼的能量。它變來變去。要嘛你的錢可能還在,但是你生病了,所有的錢又變回去生病的能量,生病的能量是恐懼的能量,是種可能會死亡的能量。

所以,你要問你自己,你用來轉換成錢的能量,是你對自己的愛,對家人的愛,對孩子的愛,對這個世界的愛,還是你對生命的恐懼,你對自己日子過不下去的恐懼,對於孩子將來沒有前途的恐懼,對於這個家,將來沒有錢怎麼辦的恐懼,將來沒有錢給你的父母的恐懼,所換來金錢,你的錢現在換會去就會等於什麼?

是等於更大的安全感,更大的愛的能量的流動,還是,你的錢換回去是恐懼?

因為,能量是守恆的。錢跟愛兩者是正向的,兩者會正向增值。因為你的錢是等同於心中有多少的富足,你的心中愈富足,錢會愈多,錢愈多愈富足,愈富足錢會愈多。對自己更好。對家人更好。對這個世界更有幫助。何樂而不為?

台灣過去經濟不錯,但是這幾年的經濟往下走,因為當初的經濟奇蹟,不是用愛代換過來的,而是窮怕了,我們是用窮怕了的心情,想要有面子怕被別人看不起,我要當有錢人,因為我的虛榮也好,我的恐懼,我的匱乏跟空虛,所以我累積很多錢,經濟有沒有崩匱?有,因為不是用愛的能量建構起來的,而是用心靈的空虛、自卑的能量、空虛的能量。

能量是守恆的,怎麼來怎麼去,如果你的錢是從空虛、從自卑、從匱乏、從怕人家看不起,所以拼命想要有錢,如果是不安全感它會回到不安全感,因為它怎麼來怎麼去。

如果你的錢是反應出你的自在、喜悅、你對家人的愛、對週遭人的愛、那它也會返回到愛。

讓你寬擴的能量起來,讓你心裡的愛、安全感與自在,心中起了多少的富足,就會有多成長與自在。跟你的心念與心靈的能量有關係。

作者: 許添盛醫師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面對家人相繼中風、患病、罹癌、過世,國立師範大學副教授夏學理曾站在夜空下仰望月亮、流淚,始終沒有被命運擊倒,仍然堅信「淚水過後,就是力量的開始」。

夏學理出生於民國52年,父親是政府駐日人員,母親從事護理工作。夏學理在家排行老二,上有一位大他3歲的姐姐,下有一個小他2歲的妹妹。

夏學理的妹妹夏學曼,2008年7月因乳癌病逝台北,留下一個被醫生診斷患有過動自閉症的10歲兒子夏美傑。美傑在2009年農曆大年初四,隨著家人出遊經過廟宇,為自己求了兩支籤,一支為前途、一支求健康,他喃喃自語,「人家說我的媽媽得到癌症,我得到癌症的機率也很高」。

夏學理的生命歷經多次轉折。小時候家裡窮,姐弟妹3人必須輪流到不同的親戚家居住,造成夏學理兒時記憶的混亂,經常搞不清楚幾歲時住過的地方,究竟是台北市、中和市,還是宜蘭縣。對他來說,記憶似乎不等同於真實。

也因此,夏學理很小就體會到「團聚」與「相互扶持」的可貴,很珍惜全家人聚在一起的時光,也明白家人就是該不離不棄,無論身在何方,掛念的人始終一樣。

夏學理5歲那年,全家終於在台北市有了落腳處,申請復職後的父親也準備接下新工作。不過,人生的轉折始終出人意料,夏學理的父親中風了。

倒下的父親加上3個年幼的孩子,夏家經濟狀況再度陷入困境,夏學理的母親沒有選擇逃避,獨力肩負全家重任,身兼數職,看在5歲的夏學理眼中,「這就是家的感覺,沒有人願意,也沒有人會放棄誰」。

困境讓夏學理看得比一般小朋友多,也比一般同年紀朋友更務實。就讀大學時,夏學理主動向綜藝節目主持人張小燕毛遂自薦,表示願擔任節目助理,不要求任何收入。後來利用這些經驗順利接獲電視台兒童節目主持人工作。但當時校園保守,不允許學生在外兼職,夏學理又透過電視圈友人介紹,擔任電視節目配音員。

夏學理表示,從小在困苦家庭中成長,他很懂得如何賺錢,也很想賺錢,靠著只賺幾乎不花的個性,大學畢業後赴美留學時,就存了3萬美元。

姐姐夏若綺與夏學曼當時在日本留學,原本以為人生都將美好時,卻因為母親罹患強迫性精神官能症,再度經歷轉折。

夏學理母親從夏學理父親中風後,辛勤工作,忙碌到沒有時間胡思亂想;但是退休後,兒女全都在國外唸書,身邊只剩一個中風的丈夫,開始擔心起在外求學的兒女。

夏學理記得,民國78年母親患病後,他把父母接到美國就近照顧,原本在日本唸書的夏學曼也離開日本,轉到美國繼續唸書。母親的病情在美國逐漸穩定。

夏學理在民國82年學成歸國,父母親也回台灣定居,夏若綺已在日本擔任司法官,夏學曼留在美國繼續唸書。夏學理度過一段陽光普照在家中的時光,他也抽空陪父母到日本找夏若綺,在日本各地四處遊玩。

陰雨天似乎還沒遠離,民國88年初,夏學曼在美國檢查出罹患乳癌,這是美傑7個月大的事;民國90年4月,夏學曼的美國丈夫惡意遺棄,夏學曼與美傑在5月搭機離開美國聖地牙哥,返回台灣。

噩運並未結束,民國90年8月,夏若綺在日本檢查出罹患大腸癌末期,返台接受化療與手術。直到民國91年10月夏若綺離世前,這是姐弟妹3人再度「團聚」的一段時光,只不過,地點是在台北市內湖三軍總醫院。

他曾站在夜空星光下,仰望自問「為什麼是我」,面對姐妹的病情,他無能為力,那段時間,他曾厭惡自己把三總的每一個樓層摸得清清楚楚,也曾害怕半夜裡響起的電話鈴。

姐姐過世後,夏學曼仍舊住院治療,以自身經歷不斷地鼓舞其他病人,也因宗教信仰,學會原諒前夫。夏學曼於民國97年病逝,與夏若綺離開人世的年齡同為42歲。

民國94年,夏學理的母親在內湖三總檢查出罹患直腸癌。從民國88年起6年來,夏學理家中已有3人陸續罹癌,父親至今中風40年。

問夏學理怕不怕罹癌?他說,當然怕,家中5人有3人罹癌、1人中風,只有他目前為止一切健康,因此,他接受醫生建議,每半年做一次癌症篩檢。

夏學理離婚後,獨力擔起照顧女兒、美傑與雙親的責任。他大年初四帶全家出遊,聽到美傑為健康求籤並看完籤文後,說了一句話,「籤文代表你要好好照顧身體」。

今年46歲的夏學理說,他討厭浪費時間,希望活著的每分每秒都能被善加利用,這樣的情緒也反映他教學與處世上。

面對人生轉折,他跟一般人一樣,流過無數次淚水,但他相信淚水過後,就是力量的開始。他從學生蒐集眼淚進行藝術創作得到靈感,在姐姐過世隔年發想「許願淚」活動,公開蒐集各種眼淚,「哭沒關係,眼淚擦乾就能繼續上路」。

夏學理認為,沒有姐姐過世打擊,他不會認為發起像許願淚活動是自己的使命。他觀察到年輕世代,因網路發達對社會更不在乎、更不敏感,也不清楚自己對社會有什麼責任。他希望透過自己的力量,不論是辦活動或教學,讓更多年輕人把愛、寬容、台灣的精神與感覺找回來。

現在,夏學理在師範大學接下公關室主任行政職,推出國三遠距教學網的課輔計畫,希望透過線上課輔,幫助沒有能力補習的偏遠地區學生;接下來,他還要舉辦心障孩童大露營,靠自己仍在世上的力量散播愛與寬容。

夏學曼與夏學理勇於面對人生,成為第一屆點亮生命之燈獎得主。夏學理在民國92年舉辦許願淚活動時,時任台北市長的總統馬英九到場致詞,匆忙離去前跟夏學理說了一句「辦學生運動要有訴求」,夏學理當時沒來得及回答馬市長。

5年後,馬總統頒發點亮生命之燈獎給夏學理,夏學理跟馬總統說,許願淚的訴求就是,「淚水過後,就是力量的開始」。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其實我不太講旅行或旅遊,我常常用的一個字是「出走」。人在一個環境太久了、
太熟悉了,就失去他的敏銳度,也失去了創作力的激發,所以需要出走。 

我七O年代在歐洲讀書,那時候我寫關於文藝復興的藝術史,老師問我,「你有沒
有去過義大利?」我說還沒有。他說,「你沒有在米開朗基羅的雕像前,熱淚盈眶,你
怎麼敢寫他?」後來我在義大利跑了一個月。身上就是一個背包,兩件襯衫。我也曾經
睡火車站,那時候坎城的火車站是一片年輕人睡在裡面。他們問我,「你怎麼沒帶報
紙?要鋪報紙的。」他們就分給我。早上五點,警察帶了一大桶的咖啡,噹,噹,噹,
敲著桶子,叫醒大家,請大家喝完咖啡離開,火車站要營運了。 

不要問該準備什麼?先問你愛什麼? 

歐洲有種青年出走的文化。我在翡冷翠(編按:義大利佛羅倫斯)認識十四歲的蘇
格蘭小孩,帶個氈呢帽,打掃廁所一個學期存的錢,就到歐洲來旅行。花完了,一點也
不害怕,就去街上吹蘇格蘭風笛,再繼續下一段的旅行。我那時候感觸很深,不同的文
化,年輕人可以這麼不一樣。他們將來長大以後,擔當的事情也絕對不一樣。我們宋朝
詩人柳永說,「今宵酒醒何處?」中國文化裡面本來有這個東西。可是這個文化老了,
失去了走出去的勇敢。年輕人的生命力沒有了,生命力消失了。

 我希望壯遊,帶動的是年輕人走出去,打出一片天。如果今天不能打出一片天,將來
一輩子也不會有出息。很多人要去歐洲,都會覺得我在歐洲很久,就會來問我:「我要
去歐洲,要準備什麼?」我就會反問他,「你覺得你要去做什麼?」當你自己很清楚要
做什麼、意志力很強的時候,所有困難可以一層層克服。我們今天小孩的準備,他們的
信用卡、語文,絕對比當年拿著商品樣本在歐洲闖的台灣商人好,但是他們就是走不出
去,因為他們的安全感。甚至有人好幾年都在問,但最後就是走不出去。
其實壯遊有一部分,是先走出去再說。 

我常常跟朋友說,《西遊記》孫悟空那麼厲害,他一翻筋斗就是十萬八千里,那他
去取經不是很容易嗎?為什麼是唐三藏取經?因為孫悟空沒有動機,而唐三藏有動機,
雖然沒有取經的能力。但是動機是比能力重要的。沒有動機,根本就沒有出發點,連起
跑點都沒有。只要有動機,都很棒。最怕的是無所愛。如果年輕人想要走出去,我會問
他,「你愛什麼?」如果喜歡搖滾,要去玩重金屬,想要跟樂團,我都覺得很好。此
外,「壯遊」的「壯」字,不只是炫耀。壯這個字,包含了一個深刻的,跟當地文化沒
有偏見的對話關係。
 
旅遊是很大的反省,是用異文化,去檢查自身文化很多應該反省的東西。比較裡
面,才瞭解文化的不同,沒有優劣。就像寫《裨海紀遊》(編按:清朝康熙年間記錄台
灣山川風物之著作)的郁永河,他看到原住民被抓來拖牛車,下雨他們就在淋雨。他就
問:「為什麼不讓他們在屋簷下躲雨?」翻譯官就告訴他,「他們其實跟動物差不多,
他們是不怕淋雨的。」郁永河就嘆了一口氣說,「亦人也。」所有好的旅遊書,都會有
這個觀點。著有《真臘風土記》、出使吳哥城的周達觀是元朝的北方人,所以他南下的
時候,受不了天氣。他不瞭解當地人怎麼每天洗好多次澡。一年之後,他變了。當初他
帶著大國心態,當時元朝那麼偉大,但他後來說,真臘( 編按:今日的柬埔寨吳哥窟
),一個小小的東南亞國家,可是禮儀這麼嚴整,「不可輕視也。」我覺得,人不可能
沒有主觀,可是慢慢在旅遊裡面,修正自己的偏見跟主觀,才是好的旅遊。
不只向外觀察,而是向內反省。

即使只是參加旅行團,也可以有不一樣的體驗跟視野。現在資訊真的很發達,在出
發以前,做一些準備的工作。第二個,到現場之後,盡量檢討自己的主觀。我帶朋友去
吳哥窟,我會說,「我現在帶你們去柬埔寨人的家。」他們下車都會嚇一跳,真的什麼
都沒有。我們叫做「家徒四壁」,他們連壁都沒有。我在台灣,老覺得我還缺什麼。到
那裡,我第一次想:「我在台北家有什麼。」我以為我比他們富有。可是後來我看到他
們男男女女從田裡回來,脫光光的在河裡、蓮花當中,彼此潑水、唱歌,我覺得他們比
我富裕太多了。我一生當中都沒有這樣的經驗。我覺得這就是個很大的收穫。所以我覺
得任何一個旅遊都值得,因為只要一對比,你都會回來檢討自己的生命意義和價值。旅
遊不只是看,更是找到自己內在,最美的東西。外在的風景,其實是你自己的心情。所
以壯遊絕對不只是向外的觀察,而是向內的反省。 

在一個環境久了,不但爆腦漿、爆肝,還會變得「僵化」與「麻木不仁」 
出走當然是一個很棒的選擇,若短期無法成行... 
閱讀、手作、聊天、學習、陪伴、分享、運動、散心、唱歌、畫畫....也是很不錯
的方法 ,只要能讓你的生活比重產生變化的,自然也會改變你的生活品質,避免腦子僵化、心靈麻木了。 
有多久沒抬頭看看天、看看路邊的小花小草、聽聽在行道樹上吱喳的小鳥?? 
就從這個簡單的改變開始吧 !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

IMG_5211.JPG  

旅途中驚鴻一瞥的角落,是否代表著妳找到了內心失落已久的寧靜與​喜悅!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