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予豈好『怒』哉,予不得已也!」這是小我常常用來自我解嘲的口頭禪。

我們若認清了小我的苦衷,不僅不會責怪它的種種自衛伎倆,反而會對它寄以無比的同情。

一般的修行理念著重於行為的控制與心念的糾正,卻很少觸及在我們思言行為背後作祟的心結--內咎。近代心理學最多也只能把心理病癥歸咎於過去的某個事件,也許是兒時未受到父母的重視,也許是求學階段受到老師的羞辱等等。但心理學卻很難解釋清楚,許多受父母疼愛的孩子或是在學校名列前茅的績優生,一樣會懷著「自己不夠好」、「有所欠缺」的內咎而馬不停蹄地打拼,必須要證明自己什麼似的。

我們才明白,內咎可能是人類的「共業」,埋藏在我們的潛意識裡,這個心結不解,僅在言行上糾正或管制,不僅不會帶來幸福,可能還會為了遙不可及的幸福許諾付出「艱苦一生」的代價。

人類的潛意識裡,既然已經夠自慚形穢的了,顯然,小我是「打」不得的;然而,眼見著它終日為了「假想敵」,盡作些傷人又不利己的事情,我們也「捧」它不得,於是,只剩下一個可能性,便是冷靜面對而不與它共舞。就像對待一個情緒發作的孩子,來一段 time-out 的緩衝時間。

聖靈的放映機

    《奇蹟課程》用了很多篇幅讓我們看清「內咎—攻擊—防衛」整齣戲的荒誕。唯有認清它並沒有如其許諾地帶給我們幸福,我們才可能甘願一點一點撤除自己對它的依賴,而請教高明。

    《奇蹟課程》所提供的「另一條路」,即是聖靈,我們也可稱之為「菩提路」,為了與「小我」唱對台戲,我們用「聖靈」這一稱謂,更可顯出戲劇性的對比。

    聖靈教人化解內咎的方法,極其高明,它是「以其道還治其人」。小我利用投射使我們感到罪孽深重而落入更深的內咎;聖靈則也利用投射方式,來解除內咎。我們不妨把投射想成一個電影放映機,我們心理不斷反覆放映的正是我們前半生說錯的話,作錯的事,他人對我們的批評等等。我們把這套內咎影片投射在身邊正在上演另一齣戲的螢幕上,於是我們在這些人物身上看到了自己投射上去的陰影,我原來感到內咎的事,立刻顯示成為對方的問題了。

    我為什麼會作這種事情呢?我們已在前一章已經解釋過了,因為小我騙我們說,這是擺脫心中的內咎的唯一辦法;事實正好相反。於是,聖靈便利用這個投射來反「將」小我一軍,幫我們由內咎中脫身。

    「知道自己不夠好」是人類共有的心病,但很少人有勇氣去面對它,我們只是「不知道為什麼」拼命地表現或辯解來肯定自己。我們從不去追問:為什麼如此急著辯護或肯定呢?我在遮掩或彌補什麼呢?這個問題有如潘朵拉的盒子,只怕一掀開就不可收拾了,所以我們寧願忙著亡羊補牢,也沒有勇氣揭開這古老的瘡疤。

    內咎的陰影雖然與我們如影相隨,我們卻視而不見,或故意誤解為其他問題,甚至扭曲成其他「人」的問題,聖靈就在這個節骨眼上發揮它扭轉乾坤的慧見。它教我們認清,我們在他人身上看到的「罪」,乃是自己一直不敢面對,又壓抑不下而投射出去的「內咎」。如今,透過那人,問題總算呈現在我們眼前了,我們便有了一個化解這問題的機會。這就是寬恕的意義。

寬恕的真諦

    寬恕乃是化解自己投射在他人身上的內咎,如此而已。換句話說,我把自己無法面對的內咎,像放映機一樣,投射在你這張螢幕上,給了我一個面對它的機會,也給我一個試著由不同的角度去瞭解它的機會。我願意當作沒事地寬恕了你身上顯示出來的罪過,也就是我暗地裡不斷怨怪自己的罪和咎。雖然你外表犯的過錯和我過去所犯的過錯可能很不一樣,但所感受到的卻是同一個內咎。因此,當我決心寬恕自己在你身上「看到」(投射)的罪與咎時,就等於寬恕了自己。

    《奇蹟課程》的基本觀念即在於此:我們都會身不由己地將壓抑不住的內咎投射在別人身上,因此當我決心放下小我的攻擊與懲罰,而轉用聖靈的眼光重新去認識對方,這一慧見同時治癒了我對自己的批判心態。

    我既然已經習慣將自己內在的陰影投射在你身上,罩住你的自性光明,當我下定決心不再看那陰影而直接肯定你不滅的自性光明(基督)時,我就等於再次重申自己的光明本性,這個光明不只照耀著你,也照耀著我,我們擁有同一光明,這就是寬恕的真諦。

    由此推之,我們理當感謝身邊每一個人,尤其是找麻煩的、令人嫌惡的而避之猶恐不及的人,他們是「上天所賜」、供我們投射、供我們看清、也供我們重新作一選擇的恩人。若非他們的存在,我根本不覺察自己壓抑下去的內咎與憤怒,因而錯失了解除這一心結的機會。

    總之,我們寬恕自己以及解除內咎的唯一途徑,便是寬恕自己在別人身上看到的過錯。寬恕了他,就等於寬恕了自己。這幾句話,已足以道盡《奇蹟課程》的思想精華了。

寬恕第一要訣:收回投射

    至此,我們可以把寬恕總括為三個步驟。首先,我們必須承認自己肉眼所看到的問題,並不是外在的問題,而是自己心裡的問題,那是自己的放映機裡面的底片。所以我們沒有「憤怒」的藉口。憤怒的反應通常只是一種聲明:那不是我的問題,而是你的問題,所以我設法改變的是你,而不求改變自己。

    「收回投射」的原理就是:「解鈴人還需繫鈴人」。憤怒反映出內咎,內咎反映出我們心中「天人分立」的失根狀態,這是一切問題最後的癥結,也是痛苦的真正原因,我們必須問對了問題,才可能找到正確的答案。

    因為聖靈已經把答案放在問題發生之處了,我們只要認出了問題之所在,必會同時看到答案的。人類與生俱來的恐懼與期待,都源自於「我們是被遺棄於人間的孤獨個體生命」這一基本信念。而聖靈的答覆卻是:「孩子,你看清楚吧!你是不可能離開我的,我們從未分離過,我一直為你守護著你的完美本質,等著你來認取自己的天賦遺產呢!」

    然而,小我豈會輕易讓你聽信聖靈的聲音?你若由祂那兒找到了「真我」,小我不就無立足之地了嗎?它會想盡辦法扭曲你的想法與看法,讓你相信問題真的都在外面,也許是父母、老師、朋友、配偶、孩子、總統…,也許是股票、氣候,最後還可以把問題推到神明或命運的身上。

    這是小我的慣用伎倆,也是我們流轉六道,難以超脫的原因,使我們不敢面對問題的根本原因,生生世世都在忙著為問題的「後果」亡羊補牢。我們若把問題推到自身之外,自己便成了欲振乏力的受害者了。

    學員練習手冊第 79 課與 80 課的主題清楚地標示出《奇蹟課程》的化解之道:「願我認清問題,以便對症下藥。」「願我認清自己的問題已經解決了。」

    人類只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已經由生命本體分裂出來了」的信念,以及由此而生的「我有問題」(Something wrong about me)的內咎。三千世界與六道輪迴都是由此無明妄念而引發出來的。因此,把「向外逐馳」的箭頭扭轉回來,承認那是我的問題,需要寬恕的是我自己。這是寬恕的第一步。

寬恕第二要訣:認清自己設計的生命程式

    寬恕的第二步,也是最難的一步,我們會不惜任何手段來逃避這一挑戰。就是打開自己的放映機,看一看自己的底片,或是調出自己設計的生命程式來瞧一瞧。若非內心對自己百般挑剔與嫌惡,令自己心虛不已,我們豈會那麼緊張地為自己掩飾或辯護。我們何需將世界分割為「好人」與「壞人」兩部分,終日忙著應付外在的問題,以致於更沒有時間與精力來處理「自我嫌惡」的內咎心理了。

    應知,我們每一個想法或反應,基本上都是一個選擇或決定。在第一步裡,我的憤怒表示我決心把自己的問題算在別人的帳上。在第二步裡,憤怒透露了我暗地裡承認自己確實有問題,需要自衛,否則是難以安心的。扭轉的方法便是反其道而行,學習認出自己的光明自性,接受自己是神聖的上主之子,小我的形象只是夢中陰影,不是真實的自己。

    若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先正視自己的內咎,且對自己說:「這不是真正的我」。若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能夠面對別人的「罪過」而說:「你也不是我投射出來的那個有罪形象,你是上主完美的創造。」

    人們對《奇蹟課程》有一普遍的誤解,常常只看它對人性的讚美與肯定。它好似說:我們既然從未失落天堂,現在只是一場惡夢,只要回心轉意接受實相的恩典,便天下太平了。《奇蹟課程》確實說過,這個課程極其簡單(simple),但它從未說過,這是很容易的(easy)。反之,書中處處提醒我們,當我們處理自己內咎時會產生的恐怖,所有的焦慮、抗拒與衝突都會排闥而來。

    若要擺脫小我,我們不能不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咎與恐懼,因小我就是內咎與恐懼的化身。新約中耶穌曾經說過:「除非你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否則你不配作我的門徒。」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就是接受內心的嫌惡與恐懼,如此才有超越小我的可能。經歷過這一挑戰的人,常會感覺到自己好似活生生地被剝了一層皮似的。學員練習手冊第 196 課「我只可能把自己釘在十字架上」,描寫了這扭轉過程中刻骨銘心的痛:

    在某一刻,你的心靈似乎完全被恐懼所攫獲,簡直沒有脫身的希望。你明白了,你害怕的原是自己………你覺察到自己內有個兇手,欲置你於死地 (WB p.369)

寬恕的第三要訣:交託給更高的智慧

    因此,第二步只要求我們發出一個小小的願心,真的願意去正視一下自己的內咎,並且承認這都是我們自己一手編織出來的一場夢。內咎的心否定了我們是上主完美且不朽的創造,我們的生命是出自於愛,而非源自於罪。然而,我們既然因著這個無明內咎,已經與小我認同,難分彼此了,我們怎麼可能期待小我除去小我?此刻我們需要第三者介入,幫我們暫時脫離小我的控制,這第三者便是「聖靈」(也可以呼求上天,佛陀,或大我)

    這一說法隱藏著很大的弔詭,當我們與生命根源一體不分之際,聖靈正是我們的靈性生命,它不是上主與我之外的「第三者」,它是真正的「我」。但在天人分裂的夢境裡,上主已被打入了冷宮,祂的代言人聖靈也被壓到潛意識裡,成了隱而不現的良知,或是久遭遺忘的菩提心性。

    這既是我們過去所做的錯誤決定,若想再度把它喚出來,有待一個新的決定,主動邀請它現身,來取代小我「內咎—攻擊—防衛」的思想體系。於是聖靈便好似成了「第三者」,西方甚至賦予它「人格性」(personality),其實,「呼求聖靈」與「發菩提心」根本就是一回事。

    因此,我們在第二步裡,向聖靈表達自己的心願:「我不願繼續活在內咎中,我願將它交託給你。」只需一句話,就把這燙手的山芋拋給了聖靈,以後便是祂的責任了。

    這一步驟看似簡單,其中大有玄虛,我們若真能交託出去,問題當下就消失了,因為在聖靈的慧見下,我們根本沒有犯什麼滔天大罪,也無須感到內咎,所以問題在祂內,早已解決了。我們之所以感受不到平安的果實,是因為我們在自己與聖靈之間豎起了一道鐵門。鐵門的鎖匙是設置於我們這一邊的,我們的交託好似拿出一把鑰匙打開了鐵門,邀請祂進來。換句話說,祂早已把問題解決了,只是等待著我們的接受而已。我們交託的「小小願心」便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

    我們也許會想:這還不簡單,我才不希罕那讓我坐立難安的內咎哩!巴不得把它拋得愈遠愈好。」嘴上交託確實不難,但保證不到三秒鐘,我們又把它搶回來了。請神出駕,並不等於交託,因為我們心理還會繼續分析、評估,繼續情緒反應、繼續思考如何應付 ……..嘴上交託,心裡其實把「我」的問題抓得緊緊的,認為只有「我」才知道如何解決。我們不都有類似的經驗?想要交託出去,心裡卻百感交集,雜念紛飛,聽不到神明的示諭,便開始怨怪神明不靈,袖手旁觀,更加肯定了「一切唯有靠自己」的信念。

    因此,交託出去之後,我們必須靜得下來,才能聆聽聖靈的聲音(亦可稱之為某種靈感或智慧),讓祂為我們做出真正的決定。由此可知,交託之舉,其實涵蓋了某種程度的「定靜功夫」,我們若真能放下小我的推理、判斷,即使是朋友無心的一句話或電視裡的一句廣告,都可能成了聖靈給我們的答覆。

總結

    至此,我們不妨把上述寬恕的三步驟再度綜合一下:

    1) 開始憤怒時,能夠承認問題不在外面,而在自己的心裡。
    2) 我心裡的問題是我根據過去的經驗而營造出來的,如今發個小小的願心,將它釋放。
    3) 不再信任小我的解決伎倆,而交託給聖靈,或發菩提心,放下自己的的判斷、分析與情緒反應,靜下來聆聽聖靈的答覆。

    這三步驟看起來簡單容易,卻是一生的功課。有些讀者開始做「學員練習手冊」時充滿了抱負與期待,以為自己好好做完 365 課練習,就會享受到天堂的平安或極樂,直到讀到最後一課:「這個課程只是一個起步,而非結束。」才大呼上當。

    練習手冊的目的只是將我們帶上正路,重新與聖靈(或菩提心)連線。從此以後,不論發生什麼事情,都成了幫我學習與祂一起面對的機會。

    內咎是娑婆眾生的基本業障,它根深柢固而且無孔不入,我們不可能一次將它斷根,所以才需要一生的歷練,透過種種的關係與事件,一點兒一點兒去化解,免得招架不了。一時尚未學好的課程,必會化為其他事件重現於你的生活中,再次給你補修的機會。

    總之,周遭的人與事乃是聖靈送來的「恩人」,陪我們回返天鄉的。他們絕非前來討債或懲罰我們的,而是「救恩」中不可缺的一部份,給我們機會化解隱於心中的內咎 (guilt),學習活出「心安理得」(guiltless) 的本來境界。


文/ 若水
原文於2006/4/6 已發表於奇蹟課程中文部網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