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經典中記載,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而在另一本佛經《賢愚經》中,有一則故事。
 
王舍城旁,住有一位非常窮苦的老太婆,名叫南陀。在一個每百年才能見到一次佛祖的日子裡,南陀雖很想供奉一盞燈火,但用她僅有的錢卻只能買到一點點燈油。南陀就帶著那盞小燈,跟著其他富有的信徒來到佛祖處,點燃燈火後誠心參拜。說也奇怪,那天晚上城中無故刮了一陣強風,將所有供奉佛祖的燈火都熄滅,唯有南陀的那盞小燈火,依然在那裡燃燒,大放光明。由此可見,供奉神佛,重要的並不在於供物的大小,而是在於是否虔誠。
 
一般而言,所謂布施是指散發自己的財物來救濟窮苦的人之意。
但在《雜寶藏經》中,所勸於世人的卻是『無財七施』:
  
  第一的「眼施」,以慈祥而善意的眼光待人;
  第二的「顏施」,以笑容待人處事;
  第三的「身施」,以行動幫助別人;
  第四的「言施」,以溫和、鼓勵、讚美、安慰的語氣待人;
  第五的「心施」,以真心待人;
  第六的「座施」,把坐位、地位或名譽等讓給別人;
  第七的「房施」,以打掃得乾乾淨淨的房子接待訪客。

 

回想每個人一天的作息,打從一睜開眼睛,看到伴侶、父母親友,遇到鄰居、搭公車與捷運、早餐店買早餐、坐電梯遇到同事,就可以用到『眼施』『言施』『顏施』『座施』,工作上與同事、主管、下屬、客戶間互動,即可用到『身施』『心施』『言施』『眼施』『顏施』,各種義工、志工、捐血、捐器官大體等等,即是『身施』『顏施』『言施』『眼施』『心施』,而親朋好友造訪,甚至於路過的陌生人,安排房間住宿,即是『座施』『房施』。

 

其實只要你有心與留心,生活無處不佈施。我也相信不論你有沒有多餘的錢財,都可以活出自己的佈施人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