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明朝末年的憨山大師,早年在五臺山打坐時得到了一些境界,就自認為「證悟」了。後來他被人陷害,充軍流放嶺南,其間經歷了種種苦難艱險,而就在這九死一生之中,他才發覺他原先所「證悟」的那些東西僅僅是浮光掠影,絲毫派不上用場。於是,他開始了銘心刻骨的反省,繼而在修行上獲得了重大的突破。憨山大師在給友人的書信中說到,他非常感謝這一段苦難的經歷,這段經歷就好像天地間巨大的鉗錘,將他內心中蘊藏的我執煩惱錘打得一乾二淨,使他獲益匪淺。縱觀古今高僧大德,幾乎各個都是具足剛骨的硬漢,有著斬釘截鐵的性格。

「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他們的灑脫、自在,是經歷了千錘百煉的艱苦磨礪之後展現出來的智慧,絕非輕輕飄飄、浮浮泛泛所能得到的。否則,那所謂的「灑脫自在」僅僅是古人所呵斥的「軟暖習氣」而已。當今,在社會上流行的「心靈感悟」類書籍中,有很多就是這種「小資情調」。疲憊的現代人也許需要這樣「心靈的滋補品」。但是,這也可能是心靈的麻醉劑,因為當暴風驟雨真正來臨的時候,這些真的管用嗎?世間善法本來也是好事,可是世間善法一旦披上了「佛法」的外衣而混淆視聽,對眾生的危害恐怕要遠遠超過殺、盜、淫、妄等等惡法。 品茶賞月也可能開悟,但絕不能說品茶賞月就是禪;佛法不離日常生活,但也絕不能說日常生活就是佛法。古德警示過:「心術在毫釐之辨」。所作所為,究竟是把佛法融入生活,還是把佛法蛻變為世間法,是每一個佛弟子都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也是我們無法逃避的責任

——摘自《臨濟棒喝》
我的讀後感:
可以體會在佛法中獲得法喜充滿的人,一定都是秉持著慈悲心,也想要把佛法空性的智慧分享給有佛緣的人,但是每個人要走的路不盡相同,若是某個人生階段他認為他需要的是簡單易懂的心靈書籍,旁人實在是應該尊重其選擇,或許時日因緣一到,他自然地就會接受佛陀的空性智慧。現在的我是:欣賞一切、寬恕一切、因為一切自有安排、更因為一切皆幻、不需恐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