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東西要與好朋友分享!』相信這句話是大家都耳熟能詳,分享的喜悅大家一定都體驗過,從分享食物、金錢、書籍、物品、資訊、風景、宗教、生活理念等等,舉凡世間有形的或無形的東西都可以是你分享的媒介。而隨著人際網絡的互動頻繁,『分享』這兩字早已不再侷限於朋友之間了。

 

在西元1967年,一位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提出一個理論:『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意思是說:只要透過六個人就可以聯繫上任何兩個不相識的人。而微軟也曾利用MSN蒐集來的資料作過一個研究,分析2.4億位MSN用戶所發出的2,550億筆訊息,尋找特定重複文字,發現透過MSN平均6.6層的關係,就可以找到任何一個MSN的使用者,這似乎間接證明了六度分隔理論的可信度。

 

其實只要有心,不乏你可以去分享的人,至於你想分享什麼給他人,也存乎你對此事物的價值認定了。但是被分享的人有拒絕接受的權力嗎?你一定會說:當然有呀!曾經看過一句話『接受也是一種慈悲』,像有些出家人或喇嘛接受信徒的供養,給大家種福田的機會,跟大家結法緣,說起來也是一種慈悲呀。 因為『奉獻的喜悅』和『接受的喜悅』同樣是一種需求。沒有人是「施者」或「受者」,因為這兩種身分我們同時都具備了。

 

你是否曾"隨緣地"分享、"積極地"分享、還是強加自己的意志給他人而分享嗎?你是否有過這樣的念頭:『你的_不好,我的_比較好,你一定要接受它,或至少試試看吧』,我相信沒有人喜歡被勉強,但我也可以體會這樣積極去分享的人,一定是他真的從中受益很多,才會那麼積極熱情地想與周遭的人分享,只是過猶不及,『分享』有時候真的要因時、因地、因人而異。而要拿捏的好,不至於造成反效果,著實是一門大學問呀!

 

在《與神對話》裡看過『分享即擁有』的觀念,我也曾寫下一段話:『施不為了得,捨是為了再捨!』若『施』就是目的,起心動念都是『捨』的念頭,相信要達到這樣慈悲無我的境界,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嘗試去修練的。有人賺10元捐獻出1元,有人家財萬貫但是一毛不拔,也有人所剩不多卻願意捐出所有!當然世間萬象,每個人各有所執,本無對錯,你想獨善其身或是兼善天下,也只看你的初發心而定,但一個社會的進化程度卻可以從『分享的態度』去檢視,而不是從『分享的能力』。這樣的進化是一個歷程,而你我卻可以讓這個歷程的時間可長可短。

 

現在的我隨緣地分享,只待你隨緣地接受!

1Q5031234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