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慈濟』事件鬧得沸沸揚揚,讓大家從許多不同角度面向去看『做善事』到底是『事業』還是『志業』。

多年前的某日,我開車經過一個路口,看到一幅景象,有一個年輕騎士刻意地騎到一位比丘尼面前,從他的口袋裡掏出錢,將錢放入她的缽裡。你是否也曾經當過這樣的佈施者?佈施的同時是否會擔心這是假和尚還是詐騙集團呢?那些沿街托缽的和尚是持著什麼心態在做這件事呢?

 

財施,法施,無畏施是佛門的一種修行方式(「六度」波羅蜜乃指: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大法門。),而在基督教與猶太教裡則有十一奉獻。佈施的行為一定要有一位施者與一位受者,缺一不可。我們常常會聽到:『施比受更有福。』但若是沒有『受者』,想『施與的人』根本沒有機會去做這樣的行為。我認為施者與受者應該要互相感謝,並且尊敬對方,因為『施與受是一體的!』

『做善事』有許多方式,與每個人的發願或是能力有關,每個慈善團體都利用了不同的管道、專長在服務不同的眾生,幾年前從新聞之中看到:待用麵事件、或是資源回收者捐出畢生積蓄、台東陳樹菊女士的善行、台灣寶島行善義工團造橋鋪路,台東長濱鄉的吳神父、德雷莎修女,以及每逢大型地震風災之後,許多默默行善人士的捐款等等,在在都顯示了人間的大愛。

 

行善可以是『有為』,當然也可以是『無為』,更有許多人秉持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在行善助人,或許『能讓人家"欠",是一件很有福氣的事情!』但是當對方願意接受幫助的時候,是否也展現了一種慈悲情懷,表面上他接受了你的施予,而實際上你也『獲得了喜悅』。因為大家都是一體的存在,所以施與受也是一體的!沒有誰高誰低的問題, 施與受都是同樣的慈悲!也難怪有一句話說:『凡是你給出去的,最後都會回到你身上!』

 

慈濟事件中都可以讓你我反思,是『過』還是『不及』,雖然沒有絕對標準,但在這無常變化的世間『物極必反』,在這過程中,協助的過與不及都不恰當,之前看了一本好書【靈性煉金術】,書中提到有許多治療者或老師常常付出過多的能量想幫助求助者,但最後求助者沒有走出低潮傷痛,並且幫助者因為付出過多能量卻沒有得到相對的成果因而失望甚至於憤怒。這些熱心的治療者常常希望能馬上提供協助,但是求助者卻無法接受這樣快的速度而馬上療癒,如此的結果造成雙方都沒有受益。有時候提供適當的協助之後就應該放手,讓求助者自己去思考與沈澱,
『施與受的平衡』真的是一門大學問,在人世間要做好一位游刃有餘的施者與受者,是一門藝術,更是每一個人的必修課!

 

阿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斌 的頭像
    阿斌

    阿斌の心靈秘境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