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台灣出現了四位振奮人心的人:陳樹菊、盧彥勳、林育羣、吳寶春。儘管他們的成功故事南轅北轍,但卻有兩項非常值得大家效法的人生經驗兩堂課:對個人而言,他們都默默耕耘,堅持理想,最後不知不覺就成功了;

 

對為人父母而言,他們是行行出狀元的最佳典範陳樹菊阿嬤十三歲開始賣菜,孜孜不倦存錢做善事,自奉儉樸,今年六十歲被「亞洲富比士亞太慈善英雄人物」列入亞太地區四十八位傑出善心人士名單中;

 

小胖林育羣過去十年來參加無數次歌唱比賽,不停地勉勵自己,失敗是進步的基礎,今天才會受到國際矚目;

 

麵包師傅吳寶春,在巴黎世界杯麵包大賽個人賽上,勇奪全球第一面麵包大師世界金牌,小時候家境清寒,但是人窮志不窮,憑著毅力與執著,終於做出了最好的麵包;

 

盧彥勳成為繼一九九五年松岡修造後,首位闖進溫布頓男網單打前八強的亞洲選手,念大學前父親驟逝,家中頓失經濟來源,因此放棄出國留學,選擇就讀國立體育學院並且轉入職業網壇。

 

這四位都是在艱困的環境中努力不懈,堅持理想,作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最後才成功的。

 

他們的故事給大家上的第一堂課是:他們和所有非常成功的人一樣,就是不管環境多麼不順,不會因為別人沒有幫助,或者是得到的支援不夠,就放棄理想。如果盧彥勳在捐款無以為繼時就放棄練習;如果小胖因外貌不出眾,被唱片公司簽約後冷對待,就停止參加比賽;如果吳寶春因為母親過世就萬念俱灰,不窮十年來培養麵包酵母;如果阿嬤覺得一點一滴累積存善款的速度太慢,不持續勤儉累積;這四位就不會成為大家景仰的人物。所以我們要成功,就一定要自立自強,堅持理想,不要怨天尤人。

 

「樹彥育寶」給我們的第二堂課是:父母應該幫助子女追求最適性的成就。每年升學考試旺季,媒體都會連篇累牘的報導「榜首」型的個案、討論得高分的方法、關心考試題目的難易與方向。今年更出現了有關開冷氣與否所衍生的考試公平性,以及繁星計畫應增加多少名額的議題,這些都反映了台灣父母過度重視學業表現,希望子女進入明星學校的心態

華人父母評斷小孩成就的價值標準過於單一化,基本上是學業導向,造成許多子女無法適性發展,甚至失去了自信。我朋友的小孩在師大附中畢業時,對父母抱歉沒有在建中畢業,讓父母失望了,朋友聽了之後才猛然驚覺,為人父母對小孩學業的期許,讓一個本應充滿自信的小孩,變成一個心理上的失敗者,因此非常自責,覺得自己真是世界上最差的父母了!

 

「樹彥育寶」沒有耀眼的學業成就,卻比許多名校畢業生更值得景仰,最近大家在檢討台灣的大學太多,技職校院體系愈來愈像一般大學,與其說是政府政策錯誤導致的結果,倒不如說是政府反映了父母希望小孩能有大學文憑的心態罷了。「樹彥育寶」給了我們兩樣非常值得學習的兩堂課,我們該如何幫助下一代發展,答案已非常清楚了。

(作者為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所教授)

 

轉載【2010/07/18 聯合報】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越洋裡,我對女兒說:「大姑姑對我說:『當你的女兒很幸福。』」

女兒在倫敦求學快四年了,每年花費我數目可觀的學費和生活費,她有點不好意思的回答:「姑姑說的,一點沒錯。」

我說:「我一定是上輩子欠你很多,所以這輩子還你。」

女兒笑答:「爸,說 很難聽耶,說報恩比較好啦!」

「什麼?我報你的恩,有沒有搞錯?」我不以為然。

「現在你報我的前世恩,等你老了,我再報你的今世恩。」

「這什麼話?」我還是不以為然。

「爸,報恩比較好聽啦, 多難聽。」

「嗯,好吧。……報恩就報恩。」我不再和她計較。

事後,我把女兒的想法告訴太太,太太不置可否;太太再轉述給老丈人聽,老丈人聽完後大笑說:「嗯,有意思。」

結婚以前,父親就對我說:「 是相欠債,婚後要互相容忍。」

結婚以後,我謹記父親的教誨,一個家倒也經營得融洽和諧。但是,人吃五穀雜糧,事情難免有不順遂的時候,彼此 失控,也所在多有。

「就算我上輩子欠你的好了。」氣話有時難免脫口而出。

「我才上輩子欠你呢!要不然,為什麼都是我在做?為『你家』做到死?」忿怒的回應可想而知。

事後想想,太太的話並沒錯。嫁到我家來,她的確是為我家完全付出。不過,說「相欠債」這種話,還是令人心很不安,是不是債還完了,大家彼此就可以一走了之?或者,一輩子都還不完債,永遠陷在還債深淵裡?

我們這一代,常常動不動就被灌以「 子女相欠債」或「 是相欠債」等觀念,根深柢固。

因為這種彼此欠債的觀念,債主和債權人的關係, 好不到哪裡去,大家因此都背債背得好辛苦。

「相欠債」的觀念實在很負面,不夠積極。

如果改變這種負債的減法觀念,變成彼此報恩的加法觀念,會不會比較好呢?

女兒的一席話,讓我陷入沉思。

前些日子讀佛書,經書上說:「每一個人是每一個人的菩薩, 是子女的菩薩,子女也是父母的菩薩。」

對呀!我恍然大悟。既然彼此是彼此的菩薩,彼此報恩,當然是天經地義的事。

如果不說「夫妻是相欠債」或「父子是相欠債」,而是說「夫妻是相報恩」和「父子是相報恩」,不是比較正面,比較積極嗎?

既然彼此是來報恩的,當然心中會常懷感激,態度就會謙恭有禮,自然就會口吐蓮花,不出惡言。

說一輩子相欠債,好像永遠沒有還完的時候,多痛苦哇!

觀念轉變,原來只在一念之間。

好的觀念是加法,是正數;不好的觀念是減法,是負數。好的觀念砥礪我們的品格更上一層樓,不好的觀念詆毀我們的人生每下愈況。

我們不僅要把父母當恩人看待,也要把太太丈夫當恩人看待,甚至把子女都當作恩人,我們是來報恩的,報的人感恩,受的人歡喜。

我的心因此豁然開朗。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本文轉載自 2010-05-05 中國時報 【何榮幸】

這陣子,有兩位女性的新聞讓我深受震撼。一位是帝寶貴婦陸勝文,她讓我們看見全球唯一一件五百萬元的名牌皮草長什麼樣子;
另一位是賣菜阿嬤陳樹菊,她讓我們了解辛苦存到的一千萬元可以如何幫助別人。

這兩個故事代表的不同價值與人生風景,值得所有人細細思量。 
 
坦白說,我蠻感謝陸勝文的。如果不是她這麼大方,讓媒體記者進入盡情拍攝,我到現在還不知道帝寶豪宅的客廳、書房、餐廳、主臥室、衣帽間、衛浴間究竟是何模樣。
拜她之賜,我就像劉佬佬進大觀園般,假想了一下自己是帝寶主人那種無與倫比的奢華感覺。
 
陸勝 文與 先生矽谷富豪曹小帆擁有百億身價,因此,五億多的豪宅似乎只是合理配備。
她一口氣秀出的五百萬Fendi皮草大衣、總值七百多萬愛馬仕柏金包,都讓人瞠目結舌,瞬間理解月入五萬上班族需要工作二十年才買得起這件皮草加這堆包包。
 
反觀總是把包包掛在脖子上、將牛仔褲捲起褲管的台東賣菜阿嬤陳樹菊,她從民國五十二年開始賣菜至今,前後捐出一千萬元幫助孩童基金會及協助母校興建圖書館,
並贊助認養台東育幼院三個小孩。
 
據台東縣長黃健庭形容,走進陳樹菊的家裡,連一張椅子都沒有,訪客只能坐在裝菜的簍子上談話。這種住所與帝寶可說是兩種極端,然而,陳樹菊的「錢,要給需要的人才有用」價值觀,卻讓她榮登《富比士》善心榜與《時代雜誌》全球百大人物。
 
有錢不是罪惡,努力賺錢更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核心動力,但資本主義邏輯無限上綱的結果,往往扭曲了金錢價值與人性尊嚴。

因此,這種比較不是要貶抑帝寶貴婦,而是要提醒各界:有錢並不代表就有尊嚴。如何看待金錢的價值,以及使用金錢的方式,往往更能決定一個人的尊嚴與高度。
 
我的同事黃哲斌努力完成的「民國九九、台灣久久:起厝一百年」系列專題剛剛落幕,他在專題中闡述的「房子,只是居住的身體」概念,有助於各界在豪宅炒作風潮中重新反思房子與人的基本關係。
 
至於已經赴美領獎的賣菜阿嬤,她的善行義舉與人生高度,更足以讓我們向後代子孫驕傲述說:因為有陳樹菊這樣的典範,我們才學會如何把金錢用在更對的地方,我們的生命才因而有機會真正發光發亮!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時代快速的變遷,社會不斷的進步,但我們下一代的競爭力,卻沒有以等比的方式成長,留在他們身上的,盡是一些令你嗤之以鼻的想法、錯誤的價值觀、好逸惡勞的態度跟不勞而獲的念頭。

先前有一位大學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來應徵『業務助理 』的工作,一坐下來,我還沒問她問題,她倒是先問了我四個問題:

1. 請問你們是否有『勞、健保』?

2. 請問你們是否有『週休二日及三節獎金』?

3. 請問你們是否可以『準時下班 』,因為我晚上都要陪我男朋友 …

4. 我不要做業務喔,還有如果薪資 低於 NT$ 30,000 元,我就不考慮了 !!

這就是我們的下一代,滿腦子想的都是企業可以提供她什麼福利,她完全不在乎她可以拿什麼來『換』!! 這樣的態度,令我感到相當悲哀。

我好奇地問她:你真的準備好要出來工作了嗎 ?

她說:是阿,不然我幹麻來面試 !!

我又問:你可以談談你的專長嗎 ?

她回答說:我很會唱歌喔,我的個性很好 !!

我再問:還有其他的專長嗎 ? 或是你的人格特質是什麼 ?

她回答說:只要不要當業務,一般行政工作,接接電話、打打電腦,我都可以阿。

我又問:為什麼你那麼討厭業務工作,你知道什麼是『業務 』嗎 ? 你曾經做過嗎 ?

她回答說:沒做過阿,只是當業務要跑外面,皮膚會曬黑,而且我討厭推銷東西 !!

我再問:你知道你現在就在當一個業務∼ 如何推銷你自己 ?

她回答說:才不是勒,我是來面試的 !!

不知道你是否也跟我有同樣的衝動,想要拿個榔頭從她的腦袋狠狠地敲下去 …。

但,就某種層面來說,你跟她一樣,不想做業務,對嗎 ?

如果你跟她一樣討厭業務工作,那很抱歉,我必須很鄭重的告訴你,請你豎起耳朵聽清楚了:

全世界,每一個人都在做業務,上至總統,下至農夫,無一能倖免,怕的是你不知道而已。
既然說到『業務 』,就來跟大家談談,到底什麼是業務 ?

在此我們先定義一下,什麼是『業務 』?

只要最終達到『成交 』,或有『 交換行為 』,都叫做業務 ( 這是終極目的)。

在古代沒有業務這個名詞,但有四個字,詮釋的恰到好處∼『 以物易物』。

接著跟大家說明一下 365 行,行行都是業務:

職稱-說明

總統-超級業務員。每到選舉時,他就會一天到晚兜售他的政見,希望你可以把神聖的一票投給他。
老師-超級業務員。販賣他的專業知識、學識,換取報酬。
醫生-超級業務員。銷售他的醫術、專業,換取報酬。



漁夫-中級業務員。靠著他捕魚的技術,換取金錢。

農夫-中級業務員。費盡千辛萬苦種的稻,所為何來 ? 當然是賣給你我囉,不然自己 吃嗎 ?就算自己吃,你也是得用自己的勞力、時間,去換取,你始終是個業務。

客服人員-一般業務員。銷售你的專業、你的服務,換取一份糊口的薪資,讓你可以生活下去。

公車司機-一般業務員。銷售你開車的技術、你的時間,換取金錢。

大樹-人類吐出的二氧化碳,是它賴以生存的必要成分,我們與它交換最需要的氧氣。

因此不要再對業務 有任何的曲解與不敬,沒有了業務的行為,世界將無法轉動,任何物種也都無法生存,因為所有的生命都是彼此賴以生存的對象,我們都在交換彼此的需要。 一個小小的助理、行政、會計 … 不論任何一個工作,都是業務;如果你沒有任何『產值 』,沒有拿點東西來與企業『 交換』,是不會有人願意給你薪資的,同時你還必須了解,沒有一家公司可以捨棄業務行為。妳感嘆時機不好嗎 ? 你認為經濟衰退嗎 ? 你想要經濟自由嗎 ? 沒問題,永遠記住,你我都是業務,只是你準備好拿什麼來『換 』了嗎?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轉載禾園茶館何新松專訪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鳳爪。
窮臘不寒春氣早,雙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紅碧紗,十斤茶養一兩芽。
寶雲日鑄非不精,爭新棄舊世人情。
。。群不見,建溪龍鳳團,不改舊時香味色。

          ~宋 歐陽修 《雙井茶》 

何新松學長,擁有清大、交大與哈佛學位,曾經是年薪兩千萬的半導體公司副總,一年有六個月都要奔波國內外出差。私底下,他還是打過梅竹賽的羽球高手,同時也鑽研咖啡、攝影與茶道多年;當初在工作最忙的時候,整整一年,他每週都南下到高雄向八十歲的老師父學茶。後來,在人生經歷幾個重大轉折、甚至曾經因為過勞導致心室缺氧昏倒在飛機上之後,他決定轉行----去當茶館掌櫃。

何學長在工作室迎接我們,尋常住宅區裡的樓房,出了電梯卻有完全不同的風景,早晨的陽光映射在古樸的木質桌椅上,顯出溫樸圓滑的使用痕跡,一室淡雅馨香,則是在香粉盅中埋上一小段木炭而散發出來的,也是古代女子藏掛在水袖裡,好讓自己漫步生香的小秘方。四處散著的各式擺設是他多年來遊歷各國的紀念品,茶桌旁取代時下多以瓦斯爐與酒精燈、正在煮水的是傳統風爐,裡頭埋著龍眼樹製成的木炭徐徐地熱著。

今天,我們來喝茶。



茶道風格與時演變 各有千秋

中國茶道是茶技、茶藝與精神(茶道)的結合,關於茶的記載最早可追溯至神農氏,茶道意境則興起於唐朝,盛於宋、明,爾後衰於清代,中國茶道講究五境之美,也就是茶葉、茶水、火候、茶具與環境。

唐代的煎(煮)茶,風格豪邁,是將水甕置於風爐上燒開至「嬰兒沸」後(註:第一沸稱為嬰兒沸,取其稚嫩滑順之意;再沸稱為山羊沸,也有許多茶人愛用;煮至三沸時水已無滋味,稱為老湯),將茶餅剝碎研磨後入甕煮之,再瓢上層的茶湯來喝,但這種煮法不僅會將所有所有物質不分好壞皆溶進茶湯,火候沒掌握好的話更會沁出苦味。

到了中國藝術人文最興盛的宋朝時,茶道也演變得更為精緻,宋朝流行的點茶法,是將水分別倒入個人的茶碗中,再以竹筅刷打之,製造出湯花(泡沫)。文人雅士群聚,可以一起品評茶器工藝、比茶湯滋味、比湯花的細緻綿密,所以又稱為鬥茶或茗戰,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日式茶道即是源自於此。明清時採用淹茶法,茶盅中水淹過茶葉,再將查水倒入小杯中飲用,至清朝中葉轉為蓋杯式喝法。



平淡空寂的精神 悠然自在的生活茶學

何學長認為以茶道的三個層次而言,茶技是形於外的茶知識,例如採收烘焙與沖泡技法等;茶藝則是以外導內,茶藝、花藝、香道、音樂與空間佈景結合,聯手勾勒出藝術氛圍,培養文化美感,更讓眼、耳、鼻、舌、身放鬆,得以感受自我,傾聽內心;最高的層次才是形於內的茶道精神,繫於一個「心」字,從茶學中感受溫暖心、喜樂心與慈悲心,進而體會不貪、不瞋、不痴、不疑和不漫的真諦。

其實,真要說起來,「茶道」一詞實在極難定義,硬要安個制式的僵化解釋,反而限制了茶人的想像力,也淡化了透過心靈去悟道時的玄妙感覺。硬要以幾個簡單的字眼說明的話,日本人認為茶道精神是和、靜、清、寂,台灣茶協會強調美、健、性、倫,唐朝陸羽在《茶經》點出了茶「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也可一窺茶道定義之端倪。

而何學長和禾園茶館的金春枝老師近幾年開始推廣的,則是「平、淡、空、寂」的理念----意味著平容眾身、皆包與,淡在萬物靜觀間,真空生妙有,不為物喜、不為物悲。

他解釋,這其中兼具道家、禪宗與佛家精神,意味茶水雖有濃淡之分,但於我不成影響,以平等包容的心情看待天下萬事萬物,不因為有沒有財富、有沒有壓力而改變我勇於面對的態度;學會放下,並記得先掏空自己的繁雜思緒,才能享受心境,最高境界則是不會因為外在而影響自己的喜怒,因為懂得看淡,就明白萬物皆空的道理。

一般提到「茶道」,我們腦中立刻浮現的大抵是日本茶道的正襟危坐與繁複茶席禮儀的印象,有著儀式般的神聖味道,再者則是茶藝館或中國茶場邊帶口訣邊表演的一系列沖茶套路。不論是哪一種,在在都講求細節,不禁讓人心生敬畏,對普羅大眾來說甚至會產生距離感。有感於此,何學長近年來極力推動「生活茶學」,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自在又自信地喝茶,不需要在特殊的場域、使用特定的器具才能喝茶,只要心境到了,任何當下都適合喝茶,這個觀念也得到許多茶文化人與學者們的迴響。

但是,日本茶道難道不正是因為講求規範到細碎又極致的程度,才得以形成文化特色的嗎?自己也學習日本茶道的何學長為我們說明,日本茶道的技法雖然源於中國,但其背後中心思想則偏向禪宗哲學,禪宗心門多半先要求弟子遵守許多條款與規則,「讓你先照這個標準做,反覆做久了你就逐漸能體悟出背後的精神所在。」他解釋,可知日本茶道承襲了這個「多規則」的儀式,但並不是為了變成文化特色而刻意安排的,能成為今日享譽全球的獨特文化,其實更該歸功於日人的民族性所致。

另一方面來說,文化特色固然增加了國家風格,但日本茶道必須在專門的茶室中才能進行,無法在日常生活中複製而行,也形成與民眾日常生活的斷層。《日日是好日》一書作者森下典子就曾說過,學茶道的前十年,唯有上課時的短短幾小時才是接觸茶道的唯一機會,因此一直沒有深刻體會,無論練習幾次,還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直到第十三四年,她才開始領悟了當年老師所教的第一句話,「但是這樣的領悟付出的時間代價實在太大了,不見得每個人都能走到這一步的,」何學長惋惜地說。

其實,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日本人學習台灣烏龍茶道,就是因為它的相對簡約,正如同參加音樂會對於比在家中聽CD一樣,前者高質感但只能偶一為之、後者精緻度較低但卻方便每天接觸,「生活茶學」就是為了讓普羅大眾能更自在地將喝茶融入生活而啟發的理念。若當成專才知識般研習,反而會有為進步而進步的壓力;若成為生活的一部份,反而容易走得長久,也能有更深的體會呢! 



茶技背後的人生體悟 好茶來自好心境

「生活茶學」的精神抽離了「特地場域才能泡茶」的舊觀念,重視處處都能自在喝茶的那份寫意,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亂無章法,基本的茶技與茶藝其實是通往茶道最高境界的載體,「我還是會教學生沖泡技術、茶具的拿法等規則,讓你去體會如何將這些不同於日常習慣的姿勢從彆扭變成熟練,這是引導你進入過程的重要根據。」何學長微笑地說。

他剛開始隨同老師父學茶時也經歷了這些挫折,許多茶技在身體姿勢上的要求,都跟我們日常生活的習慣不一樣,「我前半年時一直不能體會為什麼要這樣拘束,身體幾乎是僵硬的。」但熟能生巧後,他反而從傳統的技法中體悟出人生哲理:像是斟茶執壺時手形幾乎都是手掌朝下,正象徵我們應該永保一份「捨」心;第一杯茶應先給客人,則是我們對於朋友的重視;拿茶杯以拇指和中指輕輕拎含杯緣,這是避免生活中最常使用到的食指沾染髒污而影響,接著將茶杯順著桌面平移至胸前,左手掌上前承接,右手腕同時緩緩朝心口輕轉,此時啜茶入口的雙手姿看起來就像含苞待放的荷花,也提醒你放下俗事,轉換心情,品飲茶水後你的心境就像一朵即將盛開的花唷!

當然何學長也不是完全沒有出過差錯的,曾經受電視台邀請進棚示範茶文化表演,因為面對攝影機太緊張了,「倒茶突然會發抖,一旁的主持人直說『麥擱挫啦!』哈哈!有點出糗,還好不是現場播出!」他大笑起來。還好等心情平緩後就沒問題了,即使很多觀眾在場也要保持平常心,這正是茶的意境之一。

何學長的工作室裡也有不少交大人為客,同是交大校友的台積電副董事長曾繁城學長固定前來品茗,前張校長夫人也來此學習茶道。為了服務社會、推廣茶文化理念,他也為慈濟人授課,甚至更進一步走入社會,在新竹監獄與更生人中途之家分享茶文學的品德課。

他也不諱言,目前社會上一般教茶、學茶的人,大多仍聚焦在「如何泡出一壺好茶」的技術層面上,真正的「道」是沒辦法用「教」的,他希望能透過生活茶學讓我們在生活中激發出屬於自己獨特人生背景的體驗,因此,他會在教授茶藝的同時傳達人文藝術涵養以及茶道靜雅之心,並與他體悟的人生哲學連結,許多學生也在此得到以往在其他茶藝班未曾有過的新體會。

尤其中途之家的教學更是一個很好的映證,學生從翹著二郎腿冷眼斜觀,到後來正襟危坐並且主動參與,令他深感欣慰,談到拿茶杯的姿勢時,「我勉勵他們,平常喝水時也要想到老師告訴你的拿法,即使沒有人看到我也要用標準動作拿,所以我們在人前人後的行為要一致,不能因為沒有人看到就開始做壞事,結果好多小朋友聽完都流眼淚!」何學長帶著慈父一般的表情說著。 



「你找茶∕碴嗎?」
「不,我不挑tea∕剔」

做茶的人常說,茶是活的,即使有五十年製茶經驗,也未必能做出最好的茶,掌握住茶葉的生命精髓,才是成功的第一步。至於一杯好茶是不是該有些什麼評鑑指標呢?當然茶葉競賽有其既定的評判程序與規則,但何學長認為,在日常生活裡,能讓我們喝來感到舒服愉悅的就是「好茶」,他微微一笑告訴我們,他喜歡武夷岩茶,若問這是不是市面上評價最高的茶?答案是否定的,「可是它能給我其它茶沒有的喜悅,這才是重要的。很多人去茶行,劈頭就跟老闆說拿『最貴的』來,但回去喝了你不見得喜歡,反而浪費了茶農的用心。」因此他認為,不論是不是香氣明媚、口感濃醇,還是淡雅悠長、飄渺內蘊,只要符合心境,入口就是好茶!

雖然略偏愛武夷岩茶,但何學長對於其它茶葉皆能以包容態度來接受。不說的話還真不知道,眼前一襲清簡布衫的他,一點也看不出從前在業界年收入兩千萬時喜好追求物質的任何痕跡,「以前真的是拼命買名錶、戒指,非高級品不買,認為這樣可以證明自己的價值,」他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現在的何學長,也買假日花市裡名不見經傳的小茶農茶葉,也喝街上一杯二三十元的茶飲連鎖店(甚至連珍珠奶茶也不例外,他透露自己就很喜歡清大夜市裡的某家冷飲店呢!)他在茶道精神裡所提出的「平容眾身、皆包與」理念,我們在他身上就看見了最佳實踐。



東茶道 西咖啡道 條條大道通身心

不過,比起茶來,何學長「玩」咖啡的歷史更久,長達二十年呢!他偷偷坦承其實他在咖啡上還沒有到達與喝茶一樣的無欲無求境界,沒有他喜愛的咖啡豆的話寧可不喝,而且和常理相反,他每天睡前必定要喝一杯咖啡才能睡,「這大概也是我長年來一直胖不起來的關係!」他笑。因為喜愛咖啡,何學長攻讀哈佛MBA時的論文正是以當時起步未久的連鎖咖啡店星巴克為研究對象,也預料到星巴克將在日後成為全球性知名品牌的趨勢。

何學長的茶道是師法於高齡八旬老師父,最深度的塞風咖啡煮法則是十年前得傳自於日本的資深咖啡師傅,背後也有著特殊的緣分。當時出差京都,每天下班後都到傳統咖啡老店去,裡頭三位師傅各有吧台,他就是要連續五天都點同一位老師傅的咖啡,也緊盯著師傅的一舉一動,到了第五天,老師傅終於開口,不是噓寒不是問暖,而是用著生硬的英文問他,是不是一個「Spy」?

何學長幽默地說:「唉,大概是盯著師傅煮咖啡,看得太『用力』了啦!」一想像到這個天大的誤會當時會是什麼畫面,我們禁不住笑了出來。

因為被他的真誠所感,老師傅決定傳授,何學長先回台一個月後便專程請假重回京都,老師傅每天只讓他洗杯子、看豆子,瞭解咖啡的基礎本質,直到最後一天的晚上,才一步一步地教他如何煮咖啡,反覆練習整晚。雖然有著資深老師傅的獨家秘訣傳授,一個晚上的練習終究不足,回台後,何學長不時拍下自己所煮的咖啡,再將照片寄至日本,老師傅看了照片再給意見修正,他下回改進,就這樣反覆練習。

「光憑照片就知道?」我們驚呼。

「光憑照片就知道。」學長點頭。

日本傳統咖啡館裡,動輒都是擁有三四十年以上資歷的咖啡達人,看照片中的咖啡模樣就能判斷味道優劣,這樣反覆磨練下來,練出了何學長的好身手。他平常習慣向清大附近的咖啡店買豆,若是一時技癢想在店裡操刀代煮,往往遭到老闆阻止,因為味道太好,下回客人再點,老闆可煮不出一樣的啊。

何學長表示,其實咖啡在西方人心中也是擁有「咖啡道」的,去年他在工研院院友會的演講主題就是「當東方的茶遇上西方的咖啡」,表面上一東一西有著文化衝擊,但其實當中許多理念是相互接近的,同樣是從基礎的技法、到眼耳鼻舌身的五感體驗,以致心靈的調劑與體悟而發展。



台茶大可為 期許茶文化蔓延生香

面對台灣尚有許多成長空間的茶產業,何學長認為上至茶農、焙茶場、茶文化人、茶商至下游消費者都應該有所共識,從上游落實永續經營的觀念,做好品質把關,消費者只要愛喝茶,即使是年輕人喝的泡沫紅茶都值得推廣,台灣茶葉品質優良,如魚池鄉的紅玉(台茶十八號)就受到極高的評價,台灣茶業外銷高達八成,支援日本內需市場,台灣烏龍品質更是全球首屈一指,但許多台灣人反而不懂台灣茶的好,非常可惜。

擁有不少茶農朋友的何學長,甚至曾經在茶農轉型的陣痛期中出資協助,現在何學長一有空就上山到茶區去拜訪這些朋友,甚至親自參與製茶,今天手指上還可看見黑漬痕跡,就是前幾天在峨眉北埔製作東方美人茶時沾上的茶油,好些天都不會褪掉的,學長笑了笑說,就當成是紀念品吧!

除了台灣本土,他也愛到國外的茶產區旅遊,福建、廣東、印度…,最常去的則是日本,春茶時節甚至連著去兩個週末,週五出發週日回來,下週再續,一點也不嫌麻煩,看來何學長應該比林志玲更適合代言日本觀光協會唷!

他希望未來台灣茶文化能繼續成長並與生活結合,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透過茶這個平台來感受茶道,「在日本的普羅大眾就算沒上過茶道課,但都能略知一點茶道精神,我希望台灣也能夠這樣,當茶文化普及後,即使你沒學茶,你都能輕鬆地告訴外國人台灣茶道精神是什麼。」因此,他現在四處教學,希望能播下出茶文化的種子,讓未來能有更多人享受到生活中有茶的快樂。

對於有興趣的朋友們,何學長認為只要保有單純的心,用珍惜的心態去看茶,懂著欣賞茶農的努力,也用心和朋友分享,這些才是學茶的前提,「而不是想著先花大錢買茶葉買器具,那樣你能得到的體會太少。」要記得先放下許多世俗意念,才有空間裝下未來的收穫唷!其後才是技法上對於味覺層次的培養與茶沖泡技等,爾後再進入「道」的體悟,感受溫暖心、喜樂心與慈悲心,由此可知,茶道入門始於「心」,最後也終於「心」。

今年九月,何學長和金老師在禾園茶館旁開設了新的藝文空間,這個非營利的空間,說是傻氣,也是功德,何學長不是沒有過掙扎,但為了讓更多人能有機會親近茶文化,他認為這是「不做不行」的使命。這裡每雙月會更換展覽主題,在這個更為靜謐沈穩的空間裡,你可以和三五好友一同前來品茗,一同欣賞藝文作品、一同討論音樂或空間佈置,交流心得合作果,「眼、耳、鼻、舌、心的感受都可以討論,再加上每個人都分享一點,加乘起來就可以有很多種,長久下來一定可以提升人文藝術的素養」他鼓勵道,那麼,不如就從手上的這杯茶開始,在茶香茶味的無窮餘韻裡,品味人生風景的好滋味!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轉載自「若水於 2008 四川震災期間,接受中國社會新聞主筆董桄福先生訪談錄 」

Q065 董桄福

    說到「寬恕」、「投射」、「一切都是我們的心投射出去的結果」,非常難理解。我們面對的現實又是這樣一種狀況:遭遇到越來越多的苦難。對了,說起苦難,這幾天因為四川發生了 8.0 級大地震,數萬人死亡,數百萬人流離失所,比地震本身更大的是「心靈」的地震,那種傷害難以癒合,全社會沉浸在悲痛中,一次真正的大國之殤,正需要心靈救治的人才和學問。《奇蹟課程》對這種大災之下受傷的心靈和倖存者心靈陰影的掃除,還原他們的正常生活有用嗎?這一套「寬恕之道」怎樣才能救助得了這些苦難中煎熬的人?


若水

    •  你說什麼都好,就是千萬別拍他們的肩膀,叫他們「堅強」。因為這一關懷的手勢暗示他們應該吞回欲落的眼淚,壓下刺心的痛,更不要流露那即將爆發的恐懼、內疚與怨憤。
    • 這又是一個無法三言兩語答覆的問題,不是因為《奇蹟課程》沒有答覆,而是它的答覆「過於徹底」得讓人覺得與現實脫節。我說過,它要解的是人生在世最根本的「苦因」,而不只是 "how to" 解決某個災難所衍生的後果。它說:你根本不知道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背後的真相,你甚至連自己為什麼生氣或悲傷都不清楚,你怎麼解決問題?但你應留意,這問題究竟要傳遞給你這夢者什麼訊息,在這一點上,你大有可為。



      然而,陷於失親或殘疾之痛的災民,此刻需要的是療傷與撫慰,而非聆聽一番人生大道理。真相,對一個身心受創的人,可能帶來二度傷害。



      如今整個中國都在震驚與悲痛之中,更不是談靈性大道理的時機,災民急需食物、淨水、帳棚,以及醫療器具,國內外人士都在加班增產,向災民提供援助,全中國都在關愛聲中活起來了。這一現象與數十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簡直不可同日而語,中國處理危機的效率已經贏得國際間一致的贊許。



      試想,令中國人驕傲的北京奧運,在中國激起的並不是愛,而是歷史的冤屈與仇外的憤怒。汶縣的地震,卻把中國人的愛心搖出來了。這是國殤嗎?它更可能是中國的新生,甚至復活。



      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物質性的援助,只救得了血肉之軀,真正在淌血的是那群倖存者的心。流離失所的人失去的不是一棟房子,灰飛煙滅的不是原有的破屋,而是他多年來打造的安全感;失去親人的人,不是再找個家庭就能恢復正常生活的。他們的餘生都會籠罩在「倖存者的罪惡感」下:「如果我當初……」、「別人的孩子活下來了,我的孩子卻無法倖免,我造了什麼孽?」。



      這一震,確實如你說的,會震出長遠的心理問題。只是,「心理學」在中國仍是新興之學,社會大眾對「壓抑」與「投射」的觀念極其陌生,一遇到大災難,習慣用壓抑的方式,用口號來鼓舞,設法遮掩人生註定是以悲劇收場的無情真相。



      在今年「寬恕研習會」的最後一天,有幾位從事心理工作的學員已經準備好直赴災區,臨行前,向我們請教如何才能真正幫助災區的難民。我的同事王敬偉老師這樣叮嚀他們:




      是的,沒有人能夠給另一個人力量的,力量必須由他自己內心生出,受苦之人若忙著壓制自己的情緒,他的力量也會跟他的情緒一起壓下去了。



      如果研習學員對「小我的受害者戲碼」有了一些認知,就不會害怕接受災民的情緒。試著給他一個安全的空間,讓他把梗在心中、埋在肚子裏的痛發洩出來。學員在這三天的研習中已經看到,當壓抑的情緒找到安全出口之後,這人心中會突然呈現片刻的清明,而看到他以前無法看出的真相,冥冥中也會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了。



      只有出自他自己的領悟,才能給他力量,心理工作人員需要學習「無畏的聆聽」,陪伴他找回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告訴他:「不要難過,應該堅強!」



      我們知道中國人很不習慣面對情緒,這並不表示中國人沒有情緒,我們只要翻開報紙,就會被許多駭人聽聞的暴力新聞而嚇倒。正因為我們沒有提供他們健康地紓發情緒的管道,隱忍的結果是:不發則已,一發便不可收拾。



      以上的建議,只是提出一些心理治療的「普通常識」,還沒涉及「心靈」的層次。我說了,對受創的心靈來說,「自性圓滿」的大道理都是白講。然而,當這問題是由你這位心理工作者提出時,我覺得自己有責任答覆一下。下面的分享,只是針對奇蹟學員以及心理工作者而說的,你若計畫刊登在一般雜誌上,請刪除我下面的反問。



      我前面說過,《奇蹟課程》是另一條路,它看世間種種都是人心幻化的一場夢,它要解決的不是夢中受苦的影子,而是你這位夢者。它的目的不是教你去救「別人」,它唯一能救的是決心學習這一部課程的「你」。如果它能讓你的心靈更清明一點,人類的大夢才有真正的轉機。



      首先,我們不妨自問:為什麼大家對四川的地震與傷亡這麼「驚訝」?好像這事不該發生似的。苦,乃是世界與人間的特質,人類身體天天都在上演「生老病死」的戲,大自然在演「春生秋殺」的戲,地球在演「成住壞空」的戲。地球的每一角落輪流發生地震、海嘯、火山爆發等事件,地球在做它千百萬年以來一直在做的事情,這次,為何激得你如此震驚?只因此事「離家太近」(too close to home)!不容你迴避,打破了你自以為活在一個「身體不該生病,地球沒有天災,愛人不能離開我」的幻夢?



      即使我們口中不斷抗議:「怎麼會這麼慘?怎麼可以發生這種事情?」其實我們心裏明白,這類災難不只常常發生,遲早還會落在自己頭上,這一威脅才是人們驚駭的真正原因。



      世界本來就是修補不了的一個破洞,小我卻設法遮掩這一真相,要我們相信,人定勝天,世界會更好,我們應該生生世世地在此努力「修補」下去。



      《奇蹟課程》並不鼓勵我們放棄世界(因為只要是我們認同小我的思想體系,我們就逃離不開這樣的世界),它只是教我們一套方法,讓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中,卻不受世界的傷害,把舊有的噩夢轉為一場美夢。那麼出現於你夢中的人,日子一定也好過多了。



      其次,你目前看到的是四川出了問題,災民需要救助。真的嗎?不要被外在的「現象」所迷惑了。你是一位心理工作者,你一定明白,一個家裏若有某個孩子出了嚴重狀況,或是憂鬱症,或是暴力,甚至有自殺傾向,他的苦絕不會只是他個人的痛,而是家裏的大人不敢面對而壓抑下去的問題。這壓抑下去的苦,會在家庭成員中找宣洩的出口,而通常,個性比較敏感的孩子成了宣洩的管道。



      如果你真能看到這一點,你對災民不是憐憫或施捨,而是尊敬與感謝。你若有這樣的心懷,我相信不論你以哪一種形式去協助,都會帶來最好的結果。



      中國近百年來經過多少戰亂,人心壓抑下去多少說不出的苦。如今,全中國都在拼經濟,多少農民離鄉背井,在都市中流離失所的遊民,何止百萬,多少人性尊嚴被踐踏?誰顧得了誰?多年的災難已經麻痹了人心,把苦視為每一個理當付出的代價。只有汶縣這類末世性災難才能喚醒人心,震出人性的大愛。



      我只希望這個愛心被喚醒之後,它所惠及的不只是四川的災民,它讓你看到就在自己城鎮裏晃蕩的外鄉人也缺少帳棚,街頭的遊民也在喝污水,你知道你可以做什麼了。



      最後,你問《奇蹟課程》能否掃除倖存者的心靈陰影,讓他們回歸正常的生活?這種仁心是可佩的,但我還是得殺一下風景,有多少父母消除得了自己的孩子心理的陰影嗎?你可曾讓隔壁的鄰居回歸正常的生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設定」(mind set),除非他自己決定改變,沒有一個人能改變別人。我們通常連自己最愛的親人都愛莫能助,我們有什麼理由相信自己能夠解救素不相識的陌生人?



      《奇蹟課程》一再提醒我們:「你無法給出你自己沒有的東西。」你若要拿走災民的恐懼,你必須同時在心理去找出自己的平安,別人才可能感受得到平安。你若要給予富裕,你要感受到自己的富裕,再給出去,別人才會受惠。你若要災民堅強地活下去,你必須在自己內先經驗到生命的活力。



      在此前提下,你對四川的賑災活動有了一層新領悟,那可能是老天給你的一個機會,喚醒你的愛,催促你去學習寬恕。你若決定去災區服務的話,請記得,你是為自己的成長與學習而去的。



      你與災民唯一的不同處,只是他們的咎與懼已經「外顯」,你的還藏在潛意識下。你這次前去,不是同情他們,也非拯救他們,而是與他們一起尋求治癒。你只是聆聽,陪伴,信任他們心中也有你想要活下去的力量。你不知道他們何時才會走出地震的陰影,你沒有權利為他們訂一個「恢復正常的時間表」,他們也沒有責任為了讓你好受一點而活下去。你唯一能做的,只是為「生命」作見證,讓一個失去一切、失去希望的人,在你身上看到「這個生命還是值得活下去的」。



    你的心若獲得某種治癒,你放心,他人一定同時感受到那股力量的,即使你不提任何「寬恕」、「奇蹟」的字眼,你已經在學習《奇蹟課程》的真寬恕了。


文/ 董桄福、若水
原文於 2008/7/1 已發表於奇蹟課程中文部網站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分享<奇蹟課程>之中的一段話~
凡是真實的,不受任何威脅,
凡是不真實的,根本就不存在,
上主的平安即在其中!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重讀生命潛能出版社的2本書
<創造金錢>上冊 下冊

在上冊看到兩句話,分享給各位。

1.恐懼就是我內心期待愛的地方

2.奇蹟來自於愛

在下冊看到3句話

1.你無法離開一件事物,直到你愛它。

2.缺乏熱忱是靈魂引導你到其他途徑的方法。

3.你送給別人最偉大的禮物是你過得很好的生活榜樣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某日去一家常去的咖啡館,
聽到另一桌的客人對著店長說:能在咖啡館工作真幸福!
習慣坐吧台的我聽到了對話,馬上脫口而出一句話:能在咖啡館喝咖啡更幸福!
隨即也聽到這一桌客人的附和。

一直認為在咖啡館品嚐著頂級莊園咖啡,看著一本好書,聽著悠揚的樂音,
揮灑半日的悠閒,真是人生一大樂事!!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最近買了一張CD
<寂靜之丘> 黃永燦的鋼琴音樂詩
帶去咖啡館播放
讓自己彷彿置身於那寂靜之丘
全然地喜悅自在!

第5首~寂靜之丘~裡面的詩句這樣寫著
時間停在白鍵上
氣息停在黑鍵上
心停在寂靜中
劃破寂靜的不是琴聲
是寂靜裡傳來的
一種喚為愛的巨大聲響
一種比寂靜更寂靜的寂靜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