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好文轉載&影音分享 (28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IMG_5421.JPG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那一日,
  我閉目在經殿的香霧中,
  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搖動所有的經筒,
  不為超度,
  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長頭匍匐在山路,
  不為覲見,
  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
  轉山轉水轉佛塔,
  不為修來世,
  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那一月,
  我輕轉過所有經筒,
  不為超度,
  只為觸摸你的指紋;

 

  那一年,
  我磕長頭擁抱塵埃,
  不為朝佛,
  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
  我細翻遍十萬大山,
  不為修來世,
  只為路中能與你相遇;

 

  只是,就在那一夜,我忘卻了所有,
  拋卻了信仰,捨棄了輪迴,
  只為,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
  早已失去舊日的光澤

 

  六世達賴倉央嘉措(1683-1706)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 Jul 24 Sun 2011 23:07
  • 情歌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

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

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

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作者:達賴六世倉央嘉措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 Jul 24 Sun 2011 23:05
  • 問佛

 

 

我問佛:為何不給所有女子羞花閉月的容顏?

佛曰:那只是曇花的一現,用來蒙蔽世俗的眼

沒有什?美可以抵過一顆純凈仁愛的心

我把它賜給每一個女子,

可有人讓它蒙上了灰

 

我問佛:世間為何有那?多遺憾?

佛曰:這是一個婆娑世界,婆娑既遺憾,沒有遺憾,

給你再多幸福也不會體會快樂

 

我問佛:如何讓人們的心不再感到孤單?

佛曰:每一顆心生來就是孤單而殘缺的,

多數帶著這種殘缺度過一生

只因與能使它圓滿的另一半相遇時

不是疏忽錯過,就是已失去了擁有它的資格

 

我問佛:如果遇到了可以愛的人,卻又怕不能把握該怎?辦?

佛曰:留人間多少愛,迎浮世千重變

和有情人,做快樂事

別問是劫是緣

 

我問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

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作者:達賴六世倉央嘉措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那一夜,我聽了一宿梵唱,不為參悟,只為尋你的一絲氣息。

那一月,我轉過所有經輪,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紋。

那一年,我磕長頭擁抱塵埃,不為朝佛,只為貼著了你的溫暖。

那一世,我翻遍十萬大山,不為修來世,只為路中能與你相遇。

那一瞬,我飛升成仙,不為長生,只為佑你平安喜樂。

 

 

那一天,閉目在經殿香霧中,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轉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啊,不為修來生,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那一刻,我升起風馬,不為乞福,只為守候你的到來。

那一日,壘起瑪尼堆,不為修德,只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長頭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這一世,轉山不為輪回,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作者:達賴六世倉央嘉措

 

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是西藏歷史上著名的人物。從小資質靈敏,曾拜五世班禪為師,落髮受戒,取法名為羅桑仁青倉央嘉措。後被迎至布達拉宮,在著名學者桑傑嘉措的直接培養下,學習天文歷算、醫學及文學等,對詩的造詣很深。二十五歲時,作為上層統治階級爭權奪利犧牲品的倉央嘉措,開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活。先後周遊了青海、甘肅、蒙古、四川、衛藏、印度、尼泊爾等地。曾當過乞丐,送過屍體,生活極為艱苦。由於接觸過廣大的人民群眾,有豐富的生活實踐,從而寫出了優美動人的《倉央嘉措情歌》。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中國時報【黃文正/綜合報導】

美國加州女子潔西.杜加(Jaycee Dugard)遭性侵前科犯葛瑞多綁架、性侵和幽禁長達十八年,現年卅一歲的她說,她已不再那麼恨葛瑞多,因為若不放下憎恨,怎能重獲新生。杜加的回憶錄《被偷走的人生》(A Stolen Life)十二日出版,立刻成為亞馬遜排行榜冠軍。

杜加十一歲時在舊金山自家附近遭擄走,被監禁在葛瑞多住所後院。她多次遭葛瑞多性侵,未成年便生下現年十六歲與十三歲的兩名女兒。今年六月,現年六十歲的葛瑞多被判四百卅一年徒刑,他的共犯妻子南西也被判卅六年。

杜加日前接受美國廣播公司主持人黛安.索耶專訪,她平靜地回憶說,她被囚禁在裝有隔音門的小房間,唯一的玩伴是一隻取名為「碧安卡」(Bianca)的蜘蛛。在囚禁後期,葛瑞多曾帶她出門數次,她也有機會逃走,但因害怕,尤其是擔憂兩女安危,所以並未行動。

那段期間,假釋官偶而會至葛瑞多家中,進行藥物檢測。「我曾和一位假釋官講到話,但對方只忙著為葛瑞多做尿液檢測,一點也不在乎我是誰。」杜加獲救後,具狀控告加州政府相關官員疏失,去年七月加州議會通過和解案,州政府必須賠償杜加和兩女兩千萬美元。

被問到如何熬過那段幽禁歲月時,杜加回答:「我也不曉得,妳根本想不到會遭人毒打至死、綁架或性侵,妳唯一能做的,只是竭盡所能存活下來。」她說,她十四歲時產下長女,「她生出來的時候,我看著她,她是如此美麗,我不再感覺孤獨,我擁有屬於自己的寶貝。」「我不會讓她受到任何傷害,而我也確實做到了。」

然而她的母親泰芮仍恨意難消地說:「他偷走妳的童年、妳的青春期,偷走妳的高中畢業舞會、照片和回憶。」杜加回答說:「不過,他並沒有偷走我全部的人生。」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荷花、蓮花 有何不同?這問題困擾很多人,佛光山道場住持師父也曾提出與我研究。荷花、蓮花是同一種植物,只是稱呼不同。漢朝許慎說文解字「荷、蓮也,蓮、荷也」。宋朝周敦頤愛蓮說「出汙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描寫的就是荷花。我們食用的蓮子是荷花的果實,蓮藕是荷花的根部,就是明證。

    可是大部分提出這問題的人,心裡想的可能是「荷花、睡蓮 有何不同?」那就不同了,植物學上雖同屬蓮科,但同科不同種。睡蓮沒有蓮蓬、蓮子、蓮藕,蓮葉漂浮水面,花瓣較細長、色彩濃艷多樣﹝黃、紫、藍、紅---﹞;不像荷花高聳出水,花型飽滿、顏色清純淡雅﹝粉紅、白﹞,仔細觀察,外觀特徵顯著不同。

    荷花是中國原生花種,睡蓮在東漢隨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佛教稱西方淨地為蓮邦、蓮土,佛座為蓮座,佛子弟稱荷花為蓮花,世人對荷、蓮混淆不清二千年,此文不知是否澄清?阿彌陀佛!

     Ps荷花古名芙蕖,據爾雅記載:「蓮,芙蕖實;荷,芙蕖葉;藕,芙蕖根。荷花含苞古稱菡萏,盛開稱芙蓉。」

from:許忠英部落格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人類的所有情緒,最終只能歸納成2種,不是恐懼,就是愛!

恐懼通常會抗拒,愛則會臣服。

而人生種種的選擇,最後只能歸納成這兩種:抗拒或是臣服!

抗拒常常導致痛苦,臣服則會帶來喜悅!

抗拒表示你決定獨自行動,

臣服則是把一切交託給聖靈!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最近有一篇文章在Facebook, twitter上頻頻被轉,Nurse reveals the top 5 regrets people make on their deathbed,它的原文是一名叫Bronnie Ware的護士寫的。Bronnie Ware專門照顧那些臨終病人,所以有機會聽到很多人臨終前說出他們一生裡最後悔的事。她作了一個概括,有5件事是大多數人最後悔的。   很好奇為什麼這麼多人轉載它,也許,因為這是一種你永遠無法提前經歷的事吧。你不會時常面對別人的死亡,你更不怎麼時常有機會聽到一⋯⋯個臨終前的人告訴你他最後悔的事是什麼。而即便你聽到,你又會覺得自己來日方長。我們似乎永遠無法感同身受;也許,只有我們自己的生命到了盡頭時,我們才會意識到自己究竟錯過了什麼,最後悔什麼。   1. 我希望當初我有勇氣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別人希望我過的生活。   這是所有後悔的事中最常聽到的。   心理學上有個理論,較之那些我們做過的事,人們後悔的往往是那些沒做的事。所以當人們在生命盡頭往回看時,往往會發現有好多夢想應該實現,卻沒有實現。你的生活方式、你的工作、你的感情、你的伴侶,其實我們多少人過著的是別人希望你過的生活,而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又可能,一直以來你把別人希望你過的生活當作是你想要的生活。   當你疾病纏身時,才發現其實自己應該而且可以放下很多顧慮追求你要的生活,似乎已經晚了一點。   2. 我希望當初我沒有花這麼多精力在工作上。   Ware說這是她照顧過的每一個男病人會說的話。因為工作,他們錯過了關注孩子成長的樂趣,錯過了愛人溫暖的陪伴,這是他們最深的後悔與愧疚。其實對於現在的職業女性來說,這也將成為一個問題。   如果把你的生活變簡單些,你也許會發現自己在做很多你以為你需要做其實不需要你做的事。騰出那些事佔的空間,可能你會過得開心一點。   3. 我希望當初我能有勇氣表達我的感受。   太多的人壓抑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只是為了「天下太平」,不與別人產生矛盾。漸漸他們就成了中庸之輩,無法成為他們可以成為的自己。其實,有很多疾病與長期壓抑憤怒與消極情緒有關。   也許當你直言不諱,你會得罪某些人。但可能從此以後因為你的中肯,你們不打不相識;又或者翻臉,正好讓你擺脫這種需要你壓抑自己感受才能維持的累人關係。不管哪一種結果,你都是贏家,不是嗎?——不過當然,直言不諱還是有底線的。   4. 我希望當初我能和朋友保持聯繫。   老朋友的好,我們總要到自己有事了的時候才會想到。   多少人因為自己忙碌的生活忽略了朋友忽略了曾經閃亮的友情。很多人臨終前終於放下錢、放下權,卻放不下心中的情感與牽掛。朋友也好,愛人也罷,其實生命最後的日子裡,他們才是我們最深的惦念。   5. 我希望當初我能讓自己活過開心點。   也許有點出乎意料,但這一條也在前5之中。很多人直到生命的最後才發現,「快樂是選擇」。   他們在自己既定習慣和生活方式中太久了,習慣了掩飾,習慣了偽裝,習慣了在人前堆起笑臉。就像五月天的那首歌,「你不是真正的快樂,你的笑只是你給的保護色」。他們以為是生活讓他們不快樂,其實是他們自己讓自己不快樂了。   是只有臨終的時候才會發現,別人怎麼看你又有什麼關係呢,傻也好,怪也罷,能有真心的笑,比什麼都值得。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很多人都只看見慈悲的膚淺意義,以為救人行善或佈施捐錢就是慈悲。   如果你能覺醒,就能發現,真正的慈悲不是一味地行善救人,而是全然地接受自己內在的陰影,以無分別心的存在,去喚醒眾生或幫助眾生覺醒。   打個比方,同樣是救人,一個醫生只願意替嬰兒治療,另一個醫生則選擇幫無惡不作的壞蛋治療,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慈悲呢?   我認識的許多大善人,平時有空就捐款或當義工助人,但一到半夜或獨處時,他們就開始焦慮不安,直到他們又投入義工的工作時,他們才覺得安心。   老實說,這種不敢面對自己內在陰影的行善,並不是慈悲,而⋯⋯是為了掩飾良心不安,或把行善當麻醉劑的一種逃避的行為。   當一個人無法看見並全然接受自己的陰影,他就無法真正的慈悲。   沒有覺醒的人,會選擇性地去助人。   真正覺醒的人,看見那些酗酒的、荒淫的、愛賭博的、做壞事的人,就好像看見自己內在的陰影,自己也曾有這樣的念頭或執著,自己也曾有這樣的苦和迷惘,只是他都面對了,超越了,所以可以體諒他們的苦,不會把他們當做洪水、猛獸,避之惟恐不及,如果因緣成熟,也願意幫助他們覺醒。   在覺醒者的眼裡,每個人都是珍貴的,且是獨一無二的,也都有覺醒的潛能和本質。   然而,許多修行者只要看見有人縱欲、犯戒,或從事低賤、違法的工作,如從事坐台陪酒的風塵女子,或者小偷、騙徒或暴力分子,就會大加斥責,且批他們非我族類,無藥可救,恨不得立刻把他們打入十八層地獄。   事實上,人人皆有神聖的自性,是否無藥可救,完全由他們自己決定,如果有人走錯路或迷失自己,就把他們打入地獄,那么世間還有誰值得救呢?   包括我在內,很多人都是歷經無明的階段,做了許多蠢事,受盡各種苦痛折磨才慢慢覺醒的,那些未經歷過自己內在陰影的修行者,真的就以為自己是在天堂或淨土?   我想,他們的天堂和淨土可能是用佈景搭起來的吧!   他們主張的慈悲,也可能只是壓抑自己內在陰影後,所浮現出來的優越感吧!      
 
 本文摘錄自 《其實,我們都只是宇宙中的泡沫》/ 作者﹕吳九箴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

人一生中所遇到的人,大都是基於:
一個原因、一時或一生……

⋯⋯基於一個原因的話,看清楚,
自然知道要跟那人做些什麼。

可能,他是為了表達什麼,。
也可能那個人,
是來幫你克服某些困難、提供指導,
給你物質、感情或靈性上的支持。

他們及時出現,就像上天派來的天使,
事實上,他們的確是的。
他們的出現,純粹只是因為~你需要他們。

事情告一段落後,不是因為你做錯了什麼,
他們與你的關係隨之告終。

一旦,我們的需要達到,事成了,他們的工作也完成了。
那些人或逝去,或走開。可是,我們要堅持下去。
因為,你的祈求已經得到回應,你得繼續上路。

有些人,一時進入你的生命,
是因為,該輪到你與人分享、成長及學習。
他們帶給你平和體驗,逗你笑,
教你做一些新事情,給你無限歡樂。
我相信,那都是真的,不過,那只是 一時。

和一個人的終身關係,帶給你終身學習的機會,
這是為了建立穩健的情感關係,而你得接納教訓,
愛一個人,把愛的學習,用到所有的關係和生活中。


有人說愛情盲目、友情盡在不言中。

無論你,基於一個原因、一時或一生,進入我的生命,

我都感謝你,因為,你是構成我生命的一部份。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一部高檔手機,70%的功能都是沒用的;
一款高檔轎車,70%的速度都是多餘的;
一幢豪華別墅,70%的面積都是空閒的;
一堆工作人員,70%是不專心幹活的;
一座商城,70%的人是閒逛的;
一大堆會議,70%是和自己無關的;
一大疊報紙,70%是不用看的。
 
結論:生活要簡單明了。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20110530-3.jpg

海峰老師您好:

弟子心中有句話想告訴您,卻遲遲沒說出口,這句話就是「感謝您」!

猶記得二十一年前走進您家大門時,雖然對一切都還懵懵懂懂,內心更是忐忑不安,卻深信老師能帶領我走向光明的未來。

或許是我自信心不足,也可能是我在學棋的過程中無法突破瓶頸,十三歲那年剛過完農曆年的某天早上,我敲了您的房門,並且告訴您,我決定放棄棋道,當時您沒有半句苛責,不過,我能體會出您心中的不捨與失望。

不久,我在夢中下了一盤好棋,似乎是老天爺告訴我別輕言放棄,當我再次來到您的房間,您告訴我,「心魔得由自己克服,旁人是幫不來的!」這句話讓我至今奉為圭臬不敢或忘。

學棋路程中的酸、甜、苦、辣都嘗遍了,從入段開始到第一次取得本因坊挑戰權,之間相隔了七年時間,我記得二○○一年清明節那天,我打電話回家告訴家人這項消息,父親在電話那頭語帶哽咽,我曉得他是替我開心,也知道我終於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

老師,這些年來我陸續拿到本因坊、王座、名人、碁聖、天元、十段和棋聖,完成了大滿貫(註一)夢想,也曾同時擁有五個頭銜,如果沒有您當年的諄諄教誨,就沒有如今的豐碩果實。

已到三十而立階段,我現在有賢慧的妻子與兩個漂亮的女兒,人生至此應該滿足了,然而,老師,我還有一個夢想,就是將圍棋種子往下扎根,我創始的「四路圍棋」(註二)已是兒童圍棋教材,可以讓小朋友輕易入門,進而引發學棋的熱忱。

您說過,「想要擺脫勝負的束縛,就要先學會謙卑,長跪過的人才會掏空自己。」此話我曾再三品味;現在,我也經常在家中舉辦研究會,開放給所有喜愛圍棋的同好切磋交流,謝依旻、林漢傑都精進不少,未來前途無可限量。

老師,您的棋路與風骨都是我一輩子追求的目標,每次見面,都能感受到您寬闊無比的胸襟。我如今正亦步亦趨的跟隨您的腳步前進,期盼有朝一日能獲得您的肯定與嘉許。

弟子 張栩 拜上 (張栩口述,記者黃邱倫整理)

◎註一:日本棋院每年都有舉辦七項大型賽事,其中棋聖獎金最高,因此被譽為最高榮譽頭銜,拿遍七大賽冠軍就是大滿貫棋手,日本棋院至今僅有趙治勳和張栩完成過這項里程碑。

◎註二:四路圍棋本來是張栩設計給長女張心澄遊戲所用,雖淺顯易懂,但卻也有不少變化,因此,現在已有出版社出書,更被圍棋社列為教材。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consciousness

為什麼意識可以有預知能力?
為什麼常常有預知夢?

因為就意識本身而言,
它可以不受肉體、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

就意識的特質,
其實並沒有預知,
而是同時發生。

因為不受時空的限制,
你的意識可以在夢中實相,
也可以同時意識到你正在睡覺的肉體所在的物質實相。

就物理時間來看,時間有先後次序,
可是在夢中的實相卻可以同時穿梭在過去現在和未來,
所以就意識而言,未來可以當下立即就發生。

這個認知很重要,因為你可以自由的創造實相。
對意識本質的體會,可以讓你的未來提前到。
你對未來想發生的事情,可以透過你有意識的覺知,
也就是說,很刻意地做想像力的練習;
把你未來的畫面,在靜心冥想的時候,非常清楚地在心中先創造出來。

未來可以現在就發生!
雖然在物質實相裡,看起來是以後才發生;
可是在意識的感知裡,它現在就發生。

讓你主觀的感受進入已實現的處境中。

這有什麼好處嗎?
你可以想像十年之後,跟現在的你一樣年輕。
你可以想像十年之後,跟現在的你一樣健康。

甚至於你現在也許有不愉快的事情,或是痛苦的生活遭遇,
你都可以同時創造一個十年之後,
不要講十年,一年以後,或更短的時間,就能轉變遭遇,過如你所願的生活。

創造那個畫面出來。
在當下,去深深地體會、感受、跟經驗它;
那麼,它其實已經在意識所及的實相中發生!

後來你在物質實相,真的要等到一年之後的某日,
你突然感知到:哇!我真的心想事成了!

回頭一想,原來在一年多前,做了這個練習。
你會覺得:哇!我真的有心想事成的能力!也許會在更短的時間中實現。
在意識的層面來看,它已經同時發生;在物質實相來看,好像要經過一年之後的時間。

這種感知是主觀性的感知。
你對時間的感覺是主觀的感覺,賽斯一直在說;沒有一個客觀的時間標準。
我們現在看著鐘錶時間,是我們群體意識共同同意的一種方式,
可是它叫做基本原則,就是物質實相的遊戲規則。

而你有能力跳出這個規則。這也就是「心理時間」的作用。

節錄自陳嘉珍老師《健康之道》讀書會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黑幼龍/

「好主管、好父母,不但自己一直在進步,還能幫助周遭的人突飛猛進。關鍵在於他們必須學會做正確的指導。」

記得多年前與國外來的一位主管一起去拜訪顧客。我們剛坐下不久,我就迫不及待向這位顧客說明我們的產品的性能,還有我們能提供的服務,不但講得頭頭是道,如數家珍,而且還做了不少比喻。當時真的頗為得意。回到自己的辦公室後,我的主管說:「你在不在意我給你一點回饋?」(Do you mind I give you some feedbacks?) 我立即回答說,當然可以。

於是他就告訴我,在與顧客談話的時候,應該先探索顧客的需求。最好的方法就是問問題。因為一般而言,人喜歡自己買,不喜歡被推銷。換句話說,我們要做的是幫顧客買,因而不需要忙著推銷自己的產品。當時聽了後,印象頗為深刻。但迄今對那次談話最難忘的,還是他開始講的那句話:我可以給你一點回饋嗎?

傷害自尊

你看,簡單的一句話,竟將「批評」轉變為「分享」了!人人都不喜歡批評。批評會引起反感,甚至迫使人為自己辯護。當你批評一位業務員上個月的業績太差了。他立即的反應就是最近經濟不景氣,或最近廣告選錯了媒體,所以效果不佳。他甚至會反駁,別的業務員上個月的業績也好不到哪裡去。卡內基更將「不批評」列為人際關係的第一條原則。他認為批評他人相當危險。因為你可能會傷到那個人的自尊,人在尊嚴受到傷害的時候,很難會與你由衷的合作。而在今天這個工商業的時代,全心的團隊合作是多麼不可或缺。

真誠分享心得

然而,做主管、做朋友(特別是好朋友),必須幫助他學習、進步,該怎麼辦呢?首先,我們要在說明之前,真誠的問對方:「你不在意我跟你談一下我的心得吧!」即使是最好的朋友,即使是老同事,即使是夫妻,我覺得在提出批評之前,都要先說類似這樣的話。不但要說,語氣還要溫和。千萬不要不耐煩,或一語帶過。接著,在批評的時候,對方做得好的部分也要提到。真心讚賞對方的優點或好的表現之後,他會更樂於接受你的指導。想想也真是的,優點絕不該因過錯或缺點而受抹殺。你要指正他,就該讚美他的優點,這樣他才會進步,才會成長。

我們的一生都需不斷地成長。孩童階段、青少年階段、成人階段都應該成長。無論是在家庭,或工作中,或在社會中,但願我們能一直不斷進步。然而有的人成長得很快;有的人進步緩慢;另有些人根本停滯不前。好主管、好父母,不但自己一直在進步,還能幫助周遭的人突飛猛進。關鍵在於他們必須學會做正確的指導。

引言

只有當一個人願意被影響的時候,溫柔、客觀的勸告才有被接受的可能。
你想贏得他人贊同你的想法,一定得先使他相信你是他真心的朋友,這就是捕捉他心靈的一滴蜜,得到了他的心。
人就是這樣,想要引領他,比須先了解他,即使是為了他的好處。
--美國總統 林肯
Abraham Lincoln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近日在msn巧遇一位南部的網友,線上他感謝我多年前推薦他看告別娑婆這一本書,當下我也忘了曾有此事,不過內心卻是喜悅的,他因為書中寬恕的理念原諒了傷害他的人,我相信好書是會自己找讀者,沒有過不了的難關!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看破無常
更生人楊振堂打死台大副教授謝煥儒的事件,引起台灣社會的恐慌;然而,謝煥儒的妻子,張美瑛,卻在第一時間選擇原諒。
她的寬容,安撫了所有人的不安,...
採訪 謝煥儒 夫人,對我而言也是煎熬。
經歷喪夫之慟的她,傷口尚未平復,我去探問她的內心,是不是太殘忍?
2007
723日,謝煥儒在河濱公園遭毒癮發作的楊振堂用棍棒打死,她的妻子張美瑛馬上從花蓮趕回台北,在飛機上她不斷默念︰「南無阿彌陀佛。」
台北傳來的消息只告訴她丈夫病危,她不知道其實丈夫是被亂棍打死,心裡還抱著一絲希望,希望丈夫可以化險為夷。
       
然而,當她趕到醫院時,丈夫已經往生,慈濟的同修們也已經趕到醫院為丈夫接引。
 

 她沒有呼天搶地的大哭,也沒有咒罵楊振堂,
 
她默默流著眼淚,靠在丈夫耳邊輕聲地說︰「爸爸,我們原諒他。」
 
因為在佛教信仰中,人往生時,耳識是最後離開,若丈夫能夠聽見她的聲音,她只希望丈夫走得無牽掛。
看破無常,當作還前世的債
她說︰「我不要丈夫帶著仇恨離去,若是前世欠下的孽債,還了,當下解脫;
如果沒有欠,那他就是現世菩薩,用死亡喚醒社會大眾要對更生人伸出援手。」
張美瑛擦乾淚水,說︰「無論原因為何,我都欣然接受。」
驗屍當天,警方借提楊振堂到現場做筆錄,他不停地說︰「我不知道。」
張美瑛不恨楊振堂,她說︰「我要如何仇恨一個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的人?」
 
「明天先來,還是無常先來?」
張美瑛說︰「上人(證嚴法師)常常教誨我們,我卻只是沒感覺地聽了就算了,
 
直到這次事件,我受到很大的震驚,才真正體會了無常。」
       
在警方交給張美瑛的遺物中,有張發票,謝煥儒買了麥片、果汁,為孩子張羅早餐。
當時在家裡接到警察電話的,是唸大學二年級的二女兒,她哭著說這種人都不值得原諒;
大女兒對著報紙上楊振堂的照片一直畫叉,寫著︰「雜碎雜碎雜碎!」
小兒子才剛升高二,每天晚上,他要躺到父親的床上才能睡著。
謝煥儒一直是孩子的大玩偶,會故意改編歌曲,跟孩子一起大唱︰「小小姑娘,清晨起來,一不小心,跌入毛坑!」
他自己的童年卻很刻苦,大學聯考時雖然考上高雄醫學院,卻因為家貧而改唸台大植物系,
因為哥哥已經先考入台北醫學院,家裡只供得起一個孩子唸醫學院。
唸台大時,謝煥儒沒錢買車票,總在清晨花幾毛錢買兩個饅頭,從台北走上一整天才回中壢老家。
這樣一個好人卻被壞人給殺了,為什麼要原諒?謝煥儒的學生哭著打電話給張美瑛問:「師母,你怎麼能原諒他?我到現在還是好恨。」
張美瑛卻說:「楊振堂也是可憐,他的養父養母早死,養姊也不肯再收留他,我們要怎麼怨恨他?」
療癒傷痛,深思生命真價值
張美瑛又說:「我也沒有第二個45年來怨恨了。」
原來,張美瑛的童年也充滿傷痛。45年前,她自己就是直接受害者。
當時經商的父親被朋友倒債,父親只好倒其他親友,天天有人到家裡討債。
複雜的人來人往讓念小學的張美瑛被人傷害,
她不敢告訴父母,幼小的她認定唯一解脫的方法就是自殺,她無時無刻不想著自殺的方法。
還好菩薩悲憫她。
有天,她在家附近的大樹上看到一句話:「常唸觀世音菩薩消業障」,年幼的她不懂佛法,想說家裡從小拜觀世音,跟著念總沒錯吧。
過沒多久,鄰居發生了兩件事,讓年幼的她比別人還早領悟到生命的可貴。
有天,隔壁鄰居的大哥哥跟女朋友去划船,沒想到船翻了,大哥哥不幸淹死。
在喪禮上,大哥哥的母親駝著背,用柺杖打棺木大哭說:「你這個不孝子,怎麼可以讓我白髮人送黑髮人!」
她驚覺如果自己自殺了,只是把一切的苦丟給父母。
不久之後,鄰居有對夫妻吵架,妻子氣不過上吊死了,她的父母堅持開棺驗屍。
他們商借張美瑛家的騎樓驗屍,小小張美瑛在一旁看了更是心驚,鄰 居 太太還留下兩個年幼的孩子沒娘疼愛。
這兩件事讓張美瑛了解:「人要好好活著,因為我們對別人有責任。」
漫長的青春期,張美瑛更不斷思考:「我活下來,生命的價值是什麼?」
考上台大歷史系以後,張美瑛在登山社認識謝煥儒。
講起丈夫,張美瑛總是帶著笑。
謝煥儒家境貧窮,身高又只有 153公分,獨獨張美瑛看見他的內心善良又有正義感,
 
她甚至認為,嫁給謝煥儒是她一生中最有意義的一件事,她說:「如果我可以幫助他成家立業做好事,不也很好嗎?」
從心放下,欣然看待生死題
當電視新聞播出張美瑛選擇原諒的新聞後,
一位慈濟的 張 老師打電話給她,原來在四十幾年前他的父親也是被壞人打死,他的母親滿心仇恨。
在電視上看到張美瑛選擇原諒後,
他反問八十幾歲的老母親:
「我們當年非得要一個公道不可,得到了什麼?
       
除了將壞人關起來,我們沒有時間療傷,全家人都得靠精神科醫師開藥才能過日子。
如果我們當年選擇原諒,是不是會不一樣?」
張美瑛也聽說鄉下曾經有一個賣豆漿的婦人,非常愛漂亮,每天清晨都會打扮得很美才去煮豆漿,有天清晨,歹徒打開半掩的大門,不只搶了她全身的項鍊珠寶,還把她推進
滾熱的豆漿裡。
婦人往生後,警方仍遲遲無法破案, 她的家人便在婦人下葬時,讓她一手拿著利斧,一手拿刀,要她化為厲鬼追兇復仇。
       
他們告訴張美瑛,他們真的好後悔當初為什麼不能讓死者好好安息?
在謝煥儒的告別式上,張美瑛送給參加的親友一本《生死皆自在》,書的封面上寫了一段話:
「遠去的親人已如一只飄揚的風箏,假如有一根線把它拉住了,這個風箏就會一直掙扎;
祝福它,放下它,就讓風箏自在飄到它該落地的地方。」
當瘦弱的張美瑛微笑說︰「對於這一切,我欣然接受。」旁邊的人都紅了眼眶。
去找張美瑛前,我為自己找了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最後我才安了心,因為我不是探刺他人傷口,而是真心想知道︰
「我們要如何原諒犯錯的人?人要如何學會寬恕?」
美瑛師姐謝謝你,你讓我終於懂得什麼是「慈悲喜捨放長情」。
網路轉載文章~~張美瑛的原諒~~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留德博士李松根,曾在東華、世新、雲林科技等大學任教,因為無法忍受台灣教育界的一些亂象,毅然放下教鞭,改執鍋鏟當起「博士大廚」。

五十三歲的李松根是德國佛萊堡大學文學博士,當年他從東吳大學德文系畢業後,與同樣東吳大學畢業的太太儲筱薇一起負笈德國。兩人在德國重新由大學讀起,前後花了十二年時間,李松根取得博士學位、儲筱薇則獲得碩士學位。

學成歸國後,李松根最先在故鄉花蓮的東華大學任教,並陪伴年邁雙親,後來又到台北的世新大學和雲林的雲林科技大學任教,教授有關德國文學和創意生活方面的課程。

二○○八年八月,李松根突然辭去雲科大教職,與太太離開台灣一陣子,去年一月時,決定和太太一起投入餐飲界,在雲林斗六郊區經營餐廳。此舉讓周遭的親友相當不解,許多人甚至質疑既然要當廚師,當初何必千里迢迢跑到德國念博士?

對於這樣的人生大轉折,李松根夫婦卻是抱著平常心,他說,人生本來就有許多的偶然!

經營餐廳 盼提升台灣人文素質

辭掉大學教職,李松根說,他和太太一點都不覺得可惜,原因是十幾年下來的教書經驗,讓他對台灣當前的高等教育感到失望,大學生不用功、教授在打混、而教育主管機關卻又訂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評鑑制度來箝制老師,讓他無法忍受。

李松根說,他在德國留學期間曾在餐廳打工三年,夫婦本來就很喜歡吃、也吃遍歐洲各地美食。舊地重遊回到昔日那些用餐環境幽雅的餐廳,讓他們夫婦感觸很深,決心回台開餐廳。「台灣欠缺的是高品質的人文素養,希望藉著餐廳的經營提升人的品質。」

李松根表示,他在德國餐廳半工半讀期間,從餐廳學會了些許的廚藝,也認識了許多歐洲的料理。目前,他與其他的大廚相互切磋,也花了許多心思在料理的創新和研發上,還經常邀請一些好友、饕客品嚐新產品後再給他建議,從不斷的嘗試中抓緊顧客的味蕾。

李松根說:「我從不覺得頂著德國文學博士光環在廚房裡烤豬腳、羊排、豬排有什麼可惜之處,因為人生的每一段歷練都是寶貴的,如果以『對人類的貢獻度』來評鑑一個人的人生,誰說大學教授一定贏過餐廳大廚?」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憤怒和暴力是不一樣的。暴力是對改革的無望而產生的反擊,它會帶來破壞;而憤怒是爲了現狀的改善。
當一個小孩對父母說出「我恨你」的時候,他真正要表達的是:「我這麼愛你⋯⋯,如果你也愛我,為什麼你要這樣對我?」因此,我們可以說;憤怒是為了得回愛的一種手段。如果對一個人沒有期待,就不會有憤怒。可惜的是,我們通常只表達了憤怒,卻沒有表達期待以及對愛的渴望。這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一點。
人們常說「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以致人們甚至不敢再有期望。可是,一個沒有期望,沒有希望的人生,怎麼走得下去呢?如果我們不能善用情緒和外界或他人溝通,那麼就會對自己的生命感到無能為力
試想,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生氣的情緒都不敢表達,那他會活的愉快嗎?同時,我們也看到有些人極力地主張自己的意見,拼命想主宰別人,而我們又不想成為這種人,所以不妨採取妥協之道,那就是:溫和而堅定地表達我們的主張,不貶低他人的意見;表達自己的情緒,卻不傷害別人,自發性地做自己,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
~摘自【絕處逢生】
~賽斯文化出版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前幾期的商周,何飛鵬說他遇過一個大陸的年輕人,無論遇到什麼事情,他第一句話、第一個想法一定說「太好了」。一次和熱心的親戚一起到廟宇求籤,結果抽到「下下籤」,親戚很尷尬要他再求一籤,他也覺得兆頭不好,但卻脫口說出「太好了」。在衝口說出太好的同時,他也盡力在空白的腦袋裡尋找一點好的答案,然後跟旁人說:我現在事業這樣都只求到下下籤,那我只要更加認真努力小心的發展,豈不是有十倍、百倍的可期性?後來,它的事業當然更飛黃騰達了!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