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好文轉載&影音分享 (28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講前世今生、因果業力的書,不是要你去追悔過去、恐懼未來,而是要你回到當下、面對內心陰影,去懺悔、去寬恕,才能重拾自在喜悅的生命!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明朝末年的憨山大師,早年在五臺山打坐時得到了一些境界,就自認為「證悟」了。後來他被人陷害,充軍流放嶺南,其間經歷了種種苦難艱險,而就在這九死一生之中,他才發覺他原先所「證悟」的那些東西僅僅是浮光掠影,絲毫派不上用場。於是,他開始了銘心刻骨的反省,繼而在修行上獲得了重大的突破。憨山大師在給友人的書信中說到,他非常感謝這一段苦難的經歷,這段經歷就好像天地間巨大的鉗錘,將他內心中蘊藏的我執煩惱錘打得一乾二淨,使他獲益匪淺。縱觀古今高僧大德,幾乎各個都是具足剛骨的硬漢,有著斬釘截鐵的性格。

「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他們的灑脫、自在,是經歷了千錘百煉的艱苦磨礪之後展現出來的智慧,絕非輕輕飄飄、浮浮泛泛所能得到的。否則,那所謂的「灑脫自在」僅僅是古人所呵斥的「軟暖習氣」而已。當今,在社會上流行的「心靈感悟」類書籍中,有很多就是這種「小資情調」。疲憊的現代人也許需要這樣「心靈的滋補品」。但是,這也可能是心靈的麻醉劑,因為當暴風驟雨真正來臨的時候,這些真的管用嗎?世間善法本來也是好事,可是世間善法一旦披上了「佛法」的外衣而混淆視聽,對眾生的危害恐怕要遠遠超過殺、盜、淫、妄等等惡法。 品茶賞月也可能開悟,但絕不能說品茶賞月就是禪;佛法不離日常生活,但也絕不能說日常生活就是佛法。古德警示過:「心術在毫釐之辨」。所作所為,究竟是把佛法融入生活,還是把佛法蛻變為世間法,是每一個佛弟子都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也是我們無法逃避的責任

——摘自《臨濟棒喝》
我的讀後感:
可以體會在佛法中獲得法喜充滿的人,一定都是秉持著慈悲心,也想要把佛法空性的智慧分享給有佛緣的人,但是每個人要走的路不盡相同,若是某個人生階段他認為他需要的是簡單易懂的心靈書籍,旁人實在是應該尊重其選擇,或許時日因緣一到,他自然地就會接受佛陀的空性智慧。現在的我是:欣賞一切、寬恕一切、因為一切自有安排、更因為一切皆幻、不需恐懼!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靈魂的眼  

深深地望入眼睛裡,就會了解靈魂!

你的靈魂裡永遠都存在著"你是誰'的這項真理!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有人走入宗教找尋真理,而宗教(religion)的拉丁文是re-ligare,其原意是:與神再度連結。
但是現今的宗教大部分是豎立一個外在的權威或是大師來矮化自己,把自己生命的主導權交托出去,已經偏離了宗教的原意了。
當人類意識可以提昇至和內在的神性、佛性、自性直接連結的程度,人類便會為自己的生命負全責,
真正地成為自己的Master(自己作主人,這是"大師"的真意)。

imagesCAYDXAFF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曾買過一本有關於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的書,
書中介紹他在日本所設計的一些建築物,每一個都別具創意與特色,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所名為"光的教堂",教堂的某一面牆上竟然投射出十字架的光影,而光在某一層面來看也代表了神,此一結合真的是恰到好處,讓人不禁讚嘆大師的高深設計功力!

從一個建築物可一看到一個人的內心,安藤忠雄他把大自然的元素與幾何圖形充分地與他的建物作連結,舉凡,光、影、水、花、風等等,都在他的巧思下,展現另一番風味。

在都市叢林裡,不自然的空調冷氣,電腦的輻射,快速的步伐,慌亂的行車節奏,高壓的生活,其實人也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何不趁著假期,親近山林,擁抱自然,解放自己的身心靈!

光之教堂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第一:首先要面對處理的就是我們心靈深處的那些「恐懼基因」,我們發現人類所有的疾病根源源自於恐懼,人類所有的戰爭衝突對立根源源自於恐懼⋯⋯,人類所有的傷害行為其根源源自於恐懼,包括人類所有的偏差錯亂行為其根源也是源自於恐懼,這種恐懼的因子我稱它為「恐懼基因」,它大量貯存在基因的訊息內,不斷的影響我們的行為及身體疾病,?我們不妨捫心自問:對於我們的家人有沒有恐懼,對於我們的伴侶有沒有恐懼,對於我們的金錢財務有沒有恐懼,對於我們的身體疾病有沒有恐懼,認真問下去的話!我們確實有太多的恐懼存在於我們的心靈及想法裡,所以我們有必要要好好清理出來。

第二:改變兩股DNA二元性的對立思維 ,我們知道自己身體內的DNA,有一股來自於父親,另一股來自於母親,亦即一股源自於男性,一股源自於女性,我們觀察到地球上的人類,父與母,男與女,不都是對立的存在及示現,然而真正的最終目的是什麼?那就是我們人類全體,必須透過這些二元對立存在的現象去體驗何謂「合一」問題是:我們要拿什麼來體驗「合一」?唯一的答案就是:分裂、對立,衝突,而這些正是恐懼的成因,然而要解決這個千古之結,只需要一個元素,這個宇宙最重要的元素是什麼?那就是「愛」!這份愛的元素,是全然的愛,不能是佔有的愛,不能是控制的愛,不能是窒息的愛,不能是恐懼的愛,就是這份全然信任的愛,完全的尊重與了解,無私、無我、合一的愛,才是第三股DNA昇起的元素,因此未來蛻變後的世界,是不可能存有對立、失落、衝突、傷害、恐懼及疾病了。

第三:達到無我的狀態,那要如何才能真正修到無我的境界,從「我」到「無我」確實很難,因為無論如何第一個我始終在那邊,那怎麼可能到達無我?其實也不難,只要從「我」到「無我」之間中間加入一個元素,這個元素叫做「利他」,沒錯!就是利他,當你全心全意去救災,救肋別人,為別人服務,利益別人的那個當下的你,不就是無我了鳴!當真正無我狀態成立了,那麼所有的二元對立的存在,將全部消失無法存在,在此當下!沒有你、我、他的對立性,在此當下!沒有對與錯、黑與白、正與邪,在此當下!所有的二元分別全部不見,一切分別對應都將合一,每個個體都是整體,當人類達到這個狀態時,那第三股DNA才會啟動連結,。

第三股DNA的功能是什麼?其實人類一但躍升到第四及第五度空間之後,第三股DNA早已連結啟動,人類所有的疾病將被完全療癒,第三股DNA具有強大的療癒功能,可以療癒自己更可以療癒別人,而且療癒的觀念及形式,完全顛覆目前傳統醫學的概念及方法,因為擁有第三股DNA的人,人人都是偉大的療癒大師,這種療癒方式,完全不必碰觸你的肉體,不用藥物,不用動刀,可以遠距治療,甚至只要看你的名字就已經療癒了你,目前人類已經有少數的心靈療癒師,正在運用這些方式默默的在療癒別人,更重要的是,這些療癔師他們都是以無我的狀態去療癒別人,往往這些效果都是不可思議的,未來的你也可以擁有這樣的療癒能力,從今天開始先清除內在的恐懼基因,改變二元對立的思維,去做利他的事業,全然的付出與分享,達到無我的狀態。那麼第三股DNA自然啟動連結,同時你就是一個療癒大師了。
 
 
轉貼自:林顯宗臉書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小小的觀景窗,透過攝影師的眼,將世間萬象呈現給眾人,這樣一張無聲的影像也傳達出攝影師對美感的至誠追求。

什麼樣的照片會讓你...讚嘆與感動呢?百年難得一見的奇景、等待許久的一瞬間、長時間曝光的星空軌跡、小孩天真無邪的笑容、一張歷經風霜的面容、還是情侶的擁吻呢?

攝影師之眼也代表著他的心怎麼樣去看這個世界。我認為攝影比賽永遠不會有第一名的照片,有的只是心與萬物的連結而已!

而這樣的連結更讓攝影師也找到了自己的真心!

IMG_5949_調整大小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有一點是大家沒看到的,就是社會需要各式各樣專長的人,不管再怎麼冷門的專長,也都至少需要有「一個人」做得好。所以我認為,不用追尋所有的知識,找一件你真正想做的事,熱不熱門不重要。

當所有程式設計師都在追逐新的程式語言,一直不停去上課的時候,我的朋友卻還是熱愛舊的C語言,而且做得很好。因為在他有生之年,永遠有舊的語言需要被改寫,也永遠會需要一個人懂C語言。

沒有任何一種知識,是不需要有一個人知道的。

 

工作與專業的差別

換句話說,所謂的專業,應該是「這件事只有你能做,不是隨便一個人都能做」。

我有一個朋友是理髮師,理髮收入有限,所以他晚上到洗腎中心當助理,護士們跟他做一樣的事情,薪水卻是他的一倍,因此他去念夜校、取得護士資格。但他並未就此滿足,他說服洗腎中心的老闆,在郵輪上開一家海上洗腎中心,因為很多洗腎患者很有錢,但行動範圍卻被限制住。喜歡旅遊的他,不但可搭郵輪完成旅遊夢想,又能靠此維生,來的病人也非常感謝他。

如果他只是洗腎中心的護士,那只是一份工作; 但當他發揮創意後,做了一件從來沒人做過的事,就變成全世界只有他一個人的專業。專業與工作都可以維生,但差別在於後者是外界認為有成就,前者是在自己的心中有熱情,而且覺得自己是個成功的人。

 

 

Cheers雜誌137期

作者:盧昱瑩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有一年,他到京都出差,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清晨,客戶堅持帶他去一家傳統咖啡廳用早餐,他心想,隨便吃吃就好,幹嘛專程跑一趟?沒想到抵達那家經營三代的小店時,立即被寒冬入嘴的溫馨感動,人生第一次的幸福感當下湧現。

一口感動,改變了一個人的思考,也創造出一張獨特的台灣美食時尚地圖。他,就是高雄知名餐飲集團帕莎蒂娜(Pasadena)董事長許正吉

 

帕莎蒂娜的崛起,充滿了人生的滋味。當年京都小店的那一口幸福,許正吉開始尋找,從宜蘭好水滋養的豪野鴨開始,找到有濃郁麥香的竹南麥芽糖,又在中部找到慢釀相思的大茅埔桂花釀、信義鄉台灣好美的梅子,再到謝絕捷徑的台南有機蔬果,這樣的追尋,就是想用故事,勾勒出餐桌上一道道絕美的幸福。

許正吉,樣貌溫文儒雅,很難想像他出身自塑膠射出成型機殼的製造業。26 歲創辦湧力實業,專門為SONY、戴爾、摩托羅拉等資訊大廠代工,年營業額達新台幣20 億元;但他卻一心嚮往,開創一個可以傳遞人味、幸福感的事業。

廚房裡,鵝肝醬塗上蜂蜜,用低溫煎得滋滋響;餐桌上,法式魚子醬上加了一點金箔,一道菜就像一幅畫。2000 年許正吉在高雄開了第一家帕莎蒂娜,一個聽起來充滿法式熱情、又有義大利時尚感的美食餐廳,因為太成功,很快的,美食版圖就擴及到義大利屋、烘焙坊、日本料理等,年營業額超過新台幣3 億元。

 

「經營餐飲,就像在經營生活,」經營服務事業,許正吉有一套特別的帕式管理哲學。「餐廳好不好,在於人好不好。」許正吉體會,在工業時代,人的價值好像不見了,只知道拚命工作,他認為經營餐飲,不如想想如何分享有價值、美好的事物。於是,他將餐廳經營化作生活產業平台,一步一步重建「人」的價值。

從人的價值出發,好東西、好精神就會被看見!找好食材,有著6 天5 夜不斷火、手工木炭煙燻桂圓的酒釀桂圓麵包,不僅造就世界麵包冠軍吳寶春師傅,也讓台南縣東山鄉農家遵循古法、用心製作的桂圓,有了走出台灣的機會。

他要廚師不僅學做菜,還要學做人,時而下鄉跟農家學習、體驗在地文化;時而出國交流,擴大眼界,內化成創意,再從生命經驗中去成就人、豐富菜。 

 許正吉的「心意」,讓帕莎蒂娜成為一家有溫度的餐飲集團,除了烘培坊,還有法國餐廳、義式餐廳、日式餐廳與小酒館,各具餐飲正統精神,以「連鎖不複製」的模式,擴張餐飲版圖。

「文化不能被複製,要靠時間慢慢累積。」許正吉說,開餐廳反而不需要太複雜的策略或想法,最有價值的價值,常常在最不刻意中尋得。

 

生活平台1》分享心意 建立台灣食材地圖 打造餐桌上的文創

要認識「人」,得先從認識自己的土地開始。「往餐飲的源頭走去,最能看到文化的厚度與內蘊。」帕莎蒂娜行銷總監簡素玲說,透過食物,容易跟生長的土地產生連結、形成記憶、情感,尤其用心生產的食材,更能傳遞生活中,遵循自然、敬天謝地的精神。

帕莎蒂娜使用的黑糖來自小林村,在甘蔗產地由農家現砍現製,常須守在鍋邊翻攪、仔細撈出雜質,也不願添加石灰來省工「偷吃步」。種植、製作都不容易,有時還會遭受鼠害,曾經600 公斤的甘蔗都被田鼠吃掉,老實的農家只淡淡說:「因為牠們餓了。」 

 咖啡色澤中透出晶亮的黑糖,不僅在甜度上揮灑,還蘊含與萬物和平相處、仔細、認真製作每一樣東西的心意。到了餐桌上,一口提拉米蘇、一口人生況味,黑糖是帕莎蒂娜甜點裡最富滋味的一抹黑。

 

最能感動人心的,是生活中有了美的意念。「生活美學是一種尊重,是對過去舊有延續下來的秩序有一定的尊重。」許正吉強調,台灣有許多農家,他們尊重自然、用心經營自己的產品,這種精神應該被宣揚,才能看到生活的美好與可能性。

  像黑糖這樣的農家故事,一一收集在帕莎蒂娜的台灣食材地圖中,傳遞一個又一個動人的食材精神,到了餐桌上,一口美食、一口人生況味,層層堆砌起來,成了帕莎蒂娜「在餐桌上也充滿文化底蘊」的飲食觀。

 

轉載自30雜誌網,作者:王妍文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徒弟擦一面鏡子,邊擦邊說:「這鏡子可真是賤貨,幾十元買了這麼一大面!」

師父笑著說:「你可別小看了這鏡子啊!它可以當你的老師呢。」

「哦?」徒弟也逗趣說:「不知這鏡子老師將何以教我啊?」

「不管什麼東西,只要放到鏡子前面,它都映得出嗎?」師父問。

「當然」

「那麼東西移開後,鏡子裡還留有餘影嗎?」 師父問。

「那怎麼會呢?」

「這就是智慧啊!」師父說:「這叫"物來則應,過去不留"。徒弟,你在生活中能到"事來則應,事過即忘"嗎?」

「不能。」徒弟說「「想不到這鏡子還有點門道,還有嗎?」

「多得是。」,師父說:「比如孔孟先師或帝王將相來照鏡,你說鏡子會因為高興加倍細心嗎?」

「不會. 」徒弟答。

「如果乞丐、棄兒來照鏡,鏡子會因厭惡而應付了事嗎?」

「不會。」

「這就叫"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又叫與聖人居而不喜,與凡夫居而不憂,你做得到嗎?」師父問。

「做不到!還有嗎?」徒弟興沖沖地問。

「當甲物體正在照鏡子時,鏡子會一邊照甲又一邊惦念乙嗎?」

「不會。」

「這叫把握當下,而無所住。你做得到嗎?」

「做不到!還有呢?」徒弟窮追。

「鏡子映現紅色物體時,其本身會不會也變成紅色?映現綠色時會不會本身也成綠色?」

「不會。」

「鏡子本身雖不變色,卻仍能紅來現紅,綠來現綠,是不是?」

「是,這叫什麼?」徒弟問。

「這叫"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你做得到嗎? 」

「做不到,還有嗎?」徒弟還不解渴。

「鏡子映人映物、映狗、映水、映火、而本身玻璃的本質卻始終不變,這叫做"體不動而用常顯。用常顯而體不變"你明白嗎?」

「明白了。」徒弟感嘆地說:「想不到一面小小的鏡子,竟蘊含了這麼多道理!真是物物皆可為師。


古人云:「父以子為鏡,子以父為鑒」,意為,父親和兒子互相影響,互相學習,互相借鑒。

古人又云:「以古為鏡或以歷史為鑒。」,也是叫人以古人的優點為學習榜樣,以古人的缺點來自省己身,讓自己不會重蹈古人的錯誤。

而除了歷史或旁人的經驗可供我們當借鏡自省外,天地萬物都值得我們當以借鏡,就如同「螻蟻尚且偷生」是告誡人們愛惜生命,「幼羊跪乳,烏鴉反哺」都是教育我們要懂孝道。

所以人不可自以為是而輕視萬物,若靜下心來細看萬物,其實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不少。
 
(轉載自網路文章)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1. 當無助與匱乏時,與其去向外尋找支援,不如向內探索自己從未發掘過的內在資源。
 
2. 當走過難關與課題之後,會發現所有療癒的形式,都只是在反應自己內在傷痛的強度而已,事實上,「傷痛」與「療癒傷痛」都只是超越幻像的過程,雖然必須,但不必著墨太深、入戲太深。
3. (請高靈針對2012大蛻變給出訊息)
必須讓自己「從下而上」地發光。
「下」指得是【土地/環境】與【世俗之事】。靈性修煉必須從【與土地與周遭環境】連結開始、必須從【掌握世俗之事】開始。

From 高靈Andrea
 
轉貼自臉書好友:田安琪之近況動態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神一直都在,在我們的心裡,靜靜等待給予我們協助。但是,倘若我們不主動去探問請教,祂會尊重我們「想靠自己搞定一切」的自由意志,在旁耐心等候。

究竟人在什麼時候才會跪膝祈禱?才會說神啊請救救我吧?才會對一切的指引開放?答案也很清楚。只有在人腦的已知理智檔案庫都擠不出任何方法時,才會求神問卜,才會虛心求助。

直覺,通常跟長期計畫的安全感背道而馳。直覺只要一次一步地給你指引,就像是在深夜開車時,你的車前燈一般,只有二三十公尺的可見度,但你很清楚你可以回得了家。

而人們需要的也僅僅是相信直覺和宇宙智慧的信心。而這信心還真的需要專注與鍛鍊哪!信心必須有經驗作為基礎,這是人們大腦的通病。信心必須藉由行動展現,這則很需要勇氣與傻勁啦。


轉載自Chloe: 《失落的幸福經典》第八章 「要求明確的指示 」心得摘要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轉載自<你和佛陀之間,只隔著一條線:佛陀該說,卻沒有說透的人生真相>之序,作者吳九箴

 

幾千年來,我們都誤解了佛陀,這多少也因為佛陀在世時,有很多事該說卻沒有說透,才會讓很多人學佛像是霧裡摸象,整個人像槁木死灰般愈學愈憂鬱,甚至走火入魔差點毀掉自己,我就是其中一個。

  直到四十歲後,我才徹底領悟,佛法應該是以人性及自然為基礎的,佛法應該是柔軟,而不是壓抑或僵硬的,佛法應該是和天地萬物合一,無所不在的,而不是只有在寺廟道場或深山裡。

  佛陀說要去我執和照見五蘊皆空,但佛陀沒有說清楚,這些話是對那些人生已有相當多體驗,進而覺醒及悟到無常現象的修行者所說的,並非一般人或任何人都可以奉行的。

  因為人世間的體驗,是一把火,沒有火光如何照亮進而讓人看見,原來我們身處在一個無常的幻覺遊樂場之中呢?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佛陀生前也沒有說清楚,佛陀應該要說透,每個人都應該去親身體驗愛恨情仇和苦樂悲欣,嚐過了人生的種種滋味,才有智慧去覺醒,並領悟佛陀所說的無上真理。

  很不幸的,很多不明究理的人一遇到困境或苦楚,就急著往佛家裡鑽,以為鑽進這個信念系統,把我執去掉,用壓抑的方式扼殺七情六慾和人性本能,就能一生無苦,永遠活在極樂西天淨天中。

  這種不求覺醒只求解脫的行為,說穿了,也只是逃避現實的一種深度催眠,苦仍存在,只是被壓到潛意識,樂卻不實,因為那是自己用頭腦製造出來的幻覺。

  佛陀所說最偉大的法,是要讓人看清實相,從妄覺幻境中覺醒,然而,很諷刺的是,這世上很多人反而把佛法當成一種信仰系統,為的只是得到心靈上的寄託和慰藉,他們只要一個偶像可以膜拜,然後可以安心地睡覺就好了,並沒有想過要覺醒,要真的運用大智慧來離苦解脫。

  事實上,佛陀所說的離苦,並非把苦排開或消滅掉,而是要你用覺醒的心,去全然接受你所謂苦的任何東西,慢慢的,你就會發現世間沒有苦這個東西,相對的也沒有什麼絕對是樂的,一切苦樂悲欣,都只是我們的頭腦創造出來的。
因此,佛法令人讚賞的無上智慧,不是要我們去消滅某個東西,而是讓我們覺醒清醒,去看見所有東西的本來面目,包括自己,也就是看見所有的實相,把原來我們貼在世間萬物,包括自己身上的標籤全部撕掉,自然這世間沒有什麼苦樂好壞之分,一切都是我們頭腦製造出來的標籤在作祟。
佛陀最大的慈悲,不是救苦救難,而是幫助人覺醒。

  做為一個人,只有覺醒並看清所有實相,才能有真正的自在無礙,沒有不安恐懼,沒有焦慮恐慌,每分每秒都可以全然放鬆,全然自在地去面對所有困境和挑戰,好好地在這個地球道場──幻覺遊戲場,玩玩人世間的遊戲,做完自己該做的人生功課。

  很多人走路時,是用一種緊張不安的姿態在走路,但本人不自知,長期下來自然腰酸背痛。很多人吃飯時,也是帶著焦慮恐懼在吃飯,因此消化不良或胃潰瘍。很多人每天醒來時,就用一張充滿不安迷惘的表情,來面對自己和任何人,很多很多人活著都無法放鬆,不僅身體僵硬,心也無法柔軟,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就緊張兮兮地拿起機關槍胡亂掃射一番,直到子彈打盡了仍一直緊扣扳機,這樣的人生,就是地獄,才是最苦最悲的。

  佛陀要說的,就是要大家覺醒去看清所有的苦,都是我們自己製造出來的假象,並不是要大家都去理光頭吃素不問人間俗事,或是拋家棄子不要工作和七情六慾去遁入空門,我認為這不是佛法的本意,當然,出家可以是許多人選擇的一種生活模式,但這模式並不適合所有人。

  大家想想,佛陀本身也是親身體驗了人間的苦樂,包括男女情事和婚姻生活,以及後來的苦修,才能發現中道這偉大的智慧。為什麼佛法傳到現代,反而變成了不要人生體驗,只需要用頭腦背經文誦經做法事放生就可以成佛了呢?
「中道」思想裡所謂的中,就是不偏不倚,道就是可以依循的法則,真正的悟道者,應該是可以活在這世間,勇敢面對現實的一切,但又不執著於這世間的一切,雖然有時偏左,有時偏右,但始終不離中道,佛陀要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就是這麼簡單,剩下的必須你自己去親身體驗人生中的各種滋味,你才能真正看透一切,印證中道的真實不虛,佛法其實沒有什麼深奧神祕的,就是這麼簡單。
我們之所以會覺得佛陀離我們很遠,祂是神我們是凡夫,是因為我們的無知腦袋,在佛陀和自己之間劃了一條線,一條永遠無法跨越的無形的線。佛陀一直強調人人皆有佛性,只是有人未覺醒,還活在夢中沒有發現而已,佛陀不是神不是仙,祂跟我們一模一樣,也是人,也是凡人,起點都一樣,一樣的肉身神經系統和腦袋,一樣都有七情六慾和種種幻覺,不一樣的是,佛陀慢慢走向覺醒之路,最後全然領悟,不再有任何幻覺和妄見,而凡夫則可能一輩子都還活在自己的妄覺中。

  佛陀就是你,你就是佛陀,我們都擁有相同的人類基因,同樣在內心存有不完美的程式,習慣用頭腦來製造一堆不存在的恐懼不安和妄覺,然後每天醒來折磨自己。但佛陀可以在痛苦中發現智慧進而覺醒,你也可以,不要用無知為自己劃一條線,把自己打入地獄,限制自己的潛能和可能性,要學佛,想解脫,就要先看清這個實相,否則你拜再多的佛或神,你燒再多的香,參加再多的法會或花更多錢去玩放生遊戲,你的苦依然存在,你永遠無法活得自在平靜。
總之,佛法是一個需要用生命去體驗的智慧系統,並不是用頭腦死背或想像就能成道的學科或學問。因此,沒有相當人生體驗的人,充其量只能把佛法當成撫慰心靈的信念系統或當成學術研究的知識系統。

  我認為,一個人大約到了四十歲,經歷了人生中的風風雨雨和苦樂悲欣各種滋味後,才是最適合學佛且覺醒的時刻,相對的,一個人過了四十歲後,應該也要慢慢地從幻夢中醒來,看清人生中的各種實相,不論遭遇到各種處境,管他是順境逆境,都能安然自在地面對人生的每一個當下。

  古時候有位弟子沒看過月亮,問師父什麼是月亮?師父把手指舉向夜空的月,告訴弟子這就是月亮,弟子恍然大悟,竟然開心地摸著自己的手指說,原來這就是月亮……
這是禪學經典《指月錄》中的笑話,但也是現實世界中,很多人把佛法當成安慰劑或另一種執著的寫照。

  我不是佛教徒,也不是什麼得道高僧,我只是一個也想從無邊苦海解脫的平凡人,對於實相和宇宙真義,我和佛陀一樣都繞了一大圈才搞清楚,可惜,當初如果佛陀把話說清楚,或許我不會走火入魔,差點誤入歧途。

  據我所知,很多人,包括我認識的很多朋友或身心靈工作者,都被佛陀沒說清楚的佛法,搞到不知如何是好,嚴重的走火入魔後自殺,或者被送去精神病院一輩子出不來,輕微的開始去找其他各種教派義理來當解藥。

  因此,我希望佛陀沒有說透的事,我可以透過寫作來告訴大家,能救一個算一個,如果有人看懂我要說的,也希望他可以把事實真相繼續傳播出去,讓更多人知道,讓佛法真正可以成為救人的無上法,而不再是詐騙集團或神棍用來訛詐苦海裡無知眾生的劇本。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癌症不應該只被視為身體的疾病,它是透過身體而反映出來的人生現況。

 

癌症不是因,而是一個果,真正致癌的原因,並非由飲食因素、化學污染,或是有些醫學專家所說的自由基的問題。以飲食為例,過度強調「吃致癌物會致癌」的想法,只會讓人產生恐懼,而恐懼對身體的危害遠大於致癌物。思想、情感、生活態度與身體的關係,遠比吃下去的東西更密切。

 

沒錯,癌症的確是一種基因的病變。這一點毋庸置疑。可是,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基因病變呢?現代醫學其實是一種物質醫學,並非真正的醫學。我想提倡一個革命性的觀點,那就是:真正致癌的因子,不是在物質層面能夠找到的。

 

在我治療的許多個案裡,我常常看到,真正的原因是發生在心靈面,甚至可以這麼說:心靈原因如果沒有被瞭解、沒有被洞悉、沒有予以面對的話,任何只考慮身體的醫療、物質的醫療,或是所謂「基因療法」,基本上都是捨本逐末,甚至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唯有當醫學的發展不再只考慮身體,而開始正視心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時,那才是最究竟的醫學之道。

 

所以,我要對癌症重新定義:癌症應該被視為人生的轉機,這個轉機不是教你怎麼去吃更多的健康食品,或是教你如何去找更多的抗癌方式。這個轉機是教你如何去改變人生,引你去重新檢討對生命的態度。它要引導你去問問自己:「你為什麼活著?」「你過的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透過這樣的覺醒,才可能把啟動基因產生病變的力量,導致開創生命契機的方向。

 

在我的觀念裡,假設癌症是顯現於身體的一個結果或效應,那麼真正能夠啟動這個過程的,其實是心靈的力量。如果我們能夠瞭解這樣的力量,也許未來對癌症的整體治療就會有不一樣的思考。

 

癌症應該被定義為:

 

一、它是心靈能量被阻塞、扭曲而顯現在肉體上的結果,所以應從心著手,而非從身著手。

 

二、它是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渴望改變的動力。癌症的興起,代表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並不符合內在的需求。

 

三、它是人生的轉機。人們應學習如何將這股被壓抑的情感能量,轉化為提昇生活品質的動力。

 

作者:許添盛醫師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佛教謂之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一、生苦:

生之苦,人多不復記憶,事實上,十月胎獄之苦,且不必說,即出生之際,一個六磅八磅重的嬰兒,通過狹窄的生門,這痛苦已非言語所可形容。脫離母體之後,為外界灼熱或寒冷的空氣所剌激,被接生者巨大的手掌抓來提去,這對嬰兒細嫩的肌膚而言,其痛苦較皮鞭抽體尤有過之。嬰兒出生後呱呱大哭,實是肉體上的痛苦所引起的。

 

二、老苦:

唐人詩云:"公道人間唯白髮,貴人頭上不會饒。"老,是任何人無以避免的。韓愈祭十二郎文云:"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髮蒼蒼,而齒牙動搖"四十如此,未免早衰。但即使天賦過人,或攝生有術,到了七十歲八十歲,上述現象總會發生。又何況一般人在苦苦奔波了數十年之後,除了生理機能衰退外,因過去勞苦積累而貽留的腰酸背痛風濕胃病等等,都是使人難以忍受的痛苦,至於衰老對於女人,則更為殘酷,因為除了生理的痛苦外,女人更有著青春消逝的心理的痛苦。由明眉皓齒,傾城傾國而雞皮鶴髮,老態龍鍾,固然使人感慨,但誰又能逃出這個老的公例?

 

三、病苦:

人自呱呱墮地之日起,就與病結下不解之緣。少年的病如天花麻疹,中年的病如胃潰瘍肺結核,老年的病如高血壓心臟病,也許有人說,科學進步,新藥日出,只要有錢,何愁治不好病?其實不然,特效藥固然層出不窮,新的疾病也日有所見,如小兒麻痹症,癌症,在近年來日漸增多。進一步說,即是藥物能治癒身體上的疾患,但由於社會競爭劇烈而致精神緊張焦慮所引起的神經衰弱,精神分裂,妄想狂,躁鬱狂等心理上的疾病,又豈是藥石所能奏效的?本來四大假合之身,難免有寒熱失調的時候,病了,就要躺在病榻上挨受痛患,短時間還好受,倘長年纏綿病榻,日與藥物為伍,這種痛苦,豈可言喻?

 

四、死苦:

一部鋼鐵鑄成的機器,其壽命也不過由數年到數十年,一個血肉之軀的人,到底能支持多久?秦皇漢武求長生之藥,只留下千古笑柄。蓋宇宙萬象,生住異滅,周而復始。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有壞,法爾如是,安有例外?佛經上說,非想非非想天,壽長八萬四千大劫,但報終仍當墮落,不出六道輪迴。既然如此,則死之於人,也就不足為異了!無奈"壯志未酬身先死",每一個死者都有他尚末完成的壯志,因之世界就有多少死不瞑目之人,同時死前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四大分離,呼吸困難,心裏有千言萬語,一句也說不出來。這時嬌姿稚子,環繞榻前,生死離別,淒慘無比,尤以將死未死之際,這一生所作所為,善善惡惡,一一自腦海映過。對於那些善的,無愧於心的,會感到欣慰寧靜,但對那些惡的,有背天理良心的,將會感到懊悔,痛苦和恐怖。這時因痛苦恐怖而感召地獄相見,神識受業力牽引,墮入惡道,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人之痛苦,尚有甚於此者乎?

 

五、愛別離苦:

語云"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生死離別,人間慘事,青春喪偶,中年喪子,固然悲痛萬分,即使不是死別,或為謀求衣食,或因迫於形勢,與相親相愛的人生離,也將感到痛苦。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親如父子,近如夫婦,亦難得終身相守,又何況其他呢?萬法無常,愛別離之苦,是誰也無可避免的。

 

六、怨憎會苦:

和愛別離苦相對的,是怨憎會苦。意氣相投的朋友,海誓山盟的愛人,恩愛情深的夫妻,或膝下承歡的子女,或生離,或死別,一切不能自主。但相反的,那些面目可憎,語言乏味;或利害衝突,兩不相容的人,偏又聚會在一起。像這些可厭可憎的人,能夠終身不見,豈不眼前清淨?無奈社會上人事問題,繁雜萬端,"不是怨家不聚頭",在某些形勢下,愈是互相怨憎的人,愈被安排在一起,如影隨形,好像再也沒有分散的時間,這豈不是令人苦惱萬分?

 

七、求不得苦:

想獲得某一件東西,經濟力量達不到;想謀求某一個位置,僧多粥少謀不到。甲男愛上了乙女,乙女卻屬意於丙男。自己的志趣是做電子行業精英,但為了吃飯卻不得不委曲在網咖做侍應生。這些都是求不得苦。莫說求不得,即使第一個願望求得,第二個願望又立即生出來。山谷易滿,人欲難平,誰會感覺到自己一切都滿足了呢?不滿足,即有所求,求而不得,豈不苦惱?

 

八、五陰熾盛苦:

五陰即是五蘊,五陰集聚成身,如火熾燃,前七苦皆由此而生。' 色陰'熾盛,四大不調,而有疾病之苦。'受陰'熾盛,領納分別,使諸苦轉本加極:'想陰'熾盛,想相追求,而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諸苦。'行陰'熾盛,起造諸業,又為後來得報之因,且因行而遷流不停,而有老衰之苦。'識陰'熾盛,起惑造業,三世流轉,而有生死之苦。佛教中有時又把苦分為苦苦、壞苦、行苦的三類。

 

苦苦:

是我們生活中感受到的痛苦,佛經中既使沒有指出,我們也是認為是苦的,這有生理上引起的出生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病變的痛苦、死亡的痛苦;由社會環境引起的愛別離苦:即親愛的人不能廝守在一起;求不得苦:是所求不能如願;怨憎會苦:是怨家路窄,低頭不見抬頭見。以及五蘊熾盛苦:即五蘊身心不平衡的痛苦。

 

壞苦:

是指我們通常快樂的感受。以佛法的智慧來看,我們所謂的快樂受並非真正的快樂,其實質也是痛苦的。例如我們饑餓時想吃,吃飽了就覺得快樂,但如果繼續吃下去,還會覺得快樂嗎?身體髒了,洗澡覺得快樂,但長時間在水裏泡著覺得快樂嗎?無聊時看電視覺得快樂,但沒日沒夜的看下去覺得快樂嗎?由此可見我們的所謂快樂,是因為我們有了某種欲望之後,通過外境的刺激得到滿足心理上出現暫時的平衡,於是我們覺得快樂。然而吃飯的實質並非快樂,倘若吃飯的實質是快樂的話,無論吃多少都應該覺得快樂,然而事實不然,當我們帶著強烈的欲望吃饅頭時,吃一個、兩個、三個感到快樂,吃到四個、五個、六個時,你會發現此時已由原來的快樂轉變為痛苦了。吃飯是這樣,世間上一切通過欲望得到的快樂莫不如此,因為這種樂受能變壞,因此稱為壞

 

行苦:

行,是遷流變化義。世間一切都是無常變化,這乃是宇宙人生之規律。但世人不識這種規律,追求永恆:希望身體永恆、家庭永恆、婚姻永恆、事業永恆、人際關係永恆、愛情永恆,事實上世間沒有一樣永恆的東西,世事無常,美好的事物往往是曇花一現,轉瞬即逝。由於我們的認識與世間的事實~~行,相違背,因而就有了行苦總之,娑婆世界,一切莫非是苦。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在大乘佛教中,六度萬行是修練成佛的重要途徑。其中,“六度”又稱“六波羅蜜”,指六種修成功德的要點。而“萬行”則是對六度的實踐。 “六度”即六種功德,如能貫徹地完成,便能成佛。每種功德均能去除一種特定的業障。

  • 佈施:指把自身所擁有或所知道的施予他人。除了財物的佈施 (財佈施) 外,還包括佛法的傳揚 (法佈施) 和信心的給予 (無畏 佈施)。佈施能除去貪慳。
  • 持戒:恪守戒律 (如五戒,十戒) 等。另外捨己為人的精神也算是持戒。持戒能除去惡業。
  • 忍辱:不把任何對自己或教義的侮辱或攻擊放在心上、坦然面對苦難,以及培養耐性。忍辱能除去瞋恚。
  • 精進:簡而言之,就是勤勞地修行。精進能除去懈怠。
  • 禪定:心無雜念,不為俗物迷惑顛倒。禪定能除去散亂。
  • 般若:增進對佛法的瞭解、增長智慧。般若能除去愚癡。

 

在行六度時,不能另有目的 (例如佈施不能以追求地位、福報、名譽為目的),作成的功德方能稱為波羅蜜.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發心要普度眾生,救拔苦難的眾生,將佛法傳佈到每一個地方,使每一個人都能了解佛法,就先要觀眾生的苦,發起菩薩的慈悲喜捨願心。發慈悲喜捨的菩薩心,就是修四無量心,也就是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

 

  • 慈無量心:
    給予眾生一切樂,名慈無量心。發願不但今生,乃至盡未來世,都要救度無量無邊的眾生,隨著願力給予一切快樂,因為眾生無量,所以菩薩行也是無量,起這種慈心,就是修慈無量心。

  • 悲無量心:
    救拔一切眾生的苦,名悲無量心。眾生有種種的苦,要盡我們的力量,用自己的悲心,想辦法把眾生的苦除掉。不但這一生要去做,生生世世都要去做,起這種悲心,就是修悲無量心。

  • 喜無量心:
    見人行善或快樂時,心生歡喜,名喜無量心。見眾生有種種的成就或得樂時,心生喜悅,心量廣大,念念如此無有間斷,就是修喜無量心。

  • 捨無量心:
    對一切眾生,不論是冤或親,都能一律平等,不起愛、憎,名捨無量心。能捨內在種種心境、外在種種境界、物質等,而不起分別、憎愛,就是修捨無量心。

 

 

修四無量心,可在靜坐時反覆思惟四無量心的道理,如此十而百,百而千,使我們的心量能達到無量無邊,這個法門就成就了,此即是慈心三昧。除了靜坐思維外,更重要的是要把這道理在日常生活上來實行、體證。能夠真正做到四無量心,無人無我,心行平等,就是真正的菩薩行。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苦集滅道、是佛陀初轉法輪時所開示的道理,又稱四聖諦。『苦諦』指意苦、身苦、來世苦。所謂意苦就是貪瞋痴煩惱苦,身苦則是病老死苦,而後世苦即三惡道報苦(畜生、餓鬼、地獄)。意苦、身苦乃累世業力所致,或是說前人所造而現世人接承。公平嗎?很公平!因為前人與現世人除了軀體不同外,其他無什差別,現世人造業所成就的苦習,將又感召入某一後世眾生,而繼續苦下去,這個道理就叫因果循環,或俗稱輪迴轉世。

 

『集』是指讓前世業因能與後世業報相續的力量。為什麼前世造業能感召入後世業報之中呢?誰有這個力量呢?答案很簡單!就是每個現世人他自己。現世不治貪瞋痴,隨意造業,煩惱不斷,那這個苦習氣就得以相續,而且愈滾愈大,生生世世流傳下去!所以『苦集』兩字,正好說明了因果循環相續的現象。倘若能使這個苦習不得相續,則當下從六道中得到解脫自在,然而如何使這個苦習不得相續呢?這就要靠『滅道』。

 

 

『滅』乃指涅槃,所謂涅槃,並非死掉的意思,這是對治苦集的辦法。滅什麼呢?滅貪瞋痴煩惱。如果對自己在貪瞋痴煩惱都習以為常的人,當然是苦集苦集苦的不停流轉下去,當一個人對自己的貪瞋痴煩惱有覺知時,同一時間滅的作用就被啟動,而且隨著覺知的時間越快,而使滅的作用越強,有一天達到不知不覺的不再貪瞋痴煩惱,那種境界就稱為涅槃。如何達到這種境界呢?有許許多多的方法,這些方法統稱為『道』。

 

有人用念佛來滅貪瞋痴煩惱、有人用參禪來滅貪瞋痴煩惱、有人用無所為布施來滅貪瞋痴煩惱、有人用持咒(如大悲咒、六字大明咒、心經等等)來滅貪瞋痴煩惱、…。由此可知,所有的道都是用來淨化自己的念頭或習氣的方法,所以道是來自本心的自我觀照,藉由時時的觀照,使自我透通清淨,這種境界即無我或稱為見性或稱為自性實相或稱為涅槃。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德,即是:常、樂、我、淨四種德性

  

佛陀世尊,釋迦牟尼如來,心體本空,應用無染,出離(突破)了人天凡俗,以至二乘的偏邪之境,已證常、樂、我、淨之德。

  

涅槃經中說如來四德者:

  

一、常之德性──常者、不遷不變;如來性體虛融,湛然常住,歷經過去、現在、未來等三世而不遷,混流萬法而不變,故謂之常德。

  

二、樂之德性──樂者、安穩寂滅;如來圓慧妙覺,出離生死煎逼之苦,已證涅槃寂靜之樂,故謂之樂德。

  

三、我之德性──我者、自在無礙;如來五蘊皆空,具足般若而出離妄我,具足菩提而坦露真我,故謂之我德。

  

四、淨之德性──淨者、離垢無染;如來湛然明潔,出離無明惑染之業,清淨如大圓鏡,了無纖塵微翳,故謂之淨德。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最大的人生填充題:

我是________________。

 

你想填上什麼答案呢?

 

這一題其實沒有標準正確答案,而當你不必填這一題時,其實......你已經填了!

而且還可能最接近那完美的答案呢!

 

大家一起來好好地思考一下吧!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