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咖啡可以只是一杯飲料,也可以是兩人交流的媒介,更是享受一人獨處的寧靜時光!
忙碌的生活步調,藉由一杯咖啡時間的沈澱,放慢了原有的節奏,在生活中重新找到定位!
夜深人靜的自己,常常須要一杯咖啡的浸潤,沖淡那幽微的孤獨感,在味蕾品嚐酸甘的變化裡,發現另一個自己!
阿斌

忘了是先愛『上』咖啡館,還是先『愛上』咖啡!每次推開咖啡館的門,紛亂的思緒總是在瀰漫咖啡香的空間裡獲得沈澱,很自然地調整飛快的生活節奏,徜徉在悠揚樂音的氛圍裡!
咖啡館這個空間彷彿有一種魔力,讓人放慢腳步,感受生活的美好,也讓人願意真誠地面對自己。
而咖啡這個飲品似乎很容易讓人上癮,在味覺的層次變化裡,由咖啡的回甘中引出當下自在的一種依賴。
曾在書上(書名:找咖啡館)看到一段話,也讓我回想起自己在找咖啡館時的心情~
『找咖啡館,不只是找咖啡館,更多時候是一處提供養分與收納情緒的場所。
一杯咖啡,不只是一杯咖啡,更多的是一種氣氛、一回寧靜安逸,一個給自己的擁抱!』
總喜歡在旅行中尋找咖啡館,旅途中隨著窗外影像不斷變換,內心也暫時卸下煩憂,清風吹拂著柔和的陽光,與山海交織出迷人的氛圍。
沿著景觀公路,我發現了另一種生活態度,聞著咖啡香,我找到了心中已被遺忘的角落。在布拉格廣場露天咖啡座裡,咖啡融化了冬日飄落的雪花,在東北角石城服務區裡,咖啡讓海上的龜山島更顯靈氣,在苗栗相遇森林屋裡,咖啡讓山中雲霧淨化著天地萬物。
回首來時路,每一段旅程的每一杯咖啡,都溫暖著旅人的心,也讓過往的記憶得以沈澱,並感受到當下的喜悅與幸福。
我在找尋咖啡香的旅途裡,愛上了咖啡,也愛上了咖啡館!!
風箏嚮往著藍天,無邊無際,
風箏追逐著白雲,若即若離,
張開翅膀,乘風而行,
一絲牽掛,永遠同心!
阿斌
再多的文字與影像也無法形容花的美,
花朵盛開的當下也註定了凋零的結局。
該用什麼樣的心去欣賞花呢?
花~沈淨你的塵念,
花~安靜地散發芬芳,
花~虔敬地展現獨特風華,
花~如明鏡般地映照你的心,
花~等你領略那無法言說的禪境 !
阿斌分享花的淨、靜、敬、鏡、境之美
擁有部分沒有計畫的人生,才能奢望更多意外的驚喜!
在<我聽見天使>裡寫到,世俗之愛是:『你們企圖把內心深處對於人間至福、天堂至樂的企盼與渴望,形塑與寄望在你們眼前這位伴侶身上所發生的事情。』這跟<愛與性的奇蹟課程>與<心的煉金術>裡面寫的,婚姻伴侶關係裡面的『投射』與『互相依賴』是一樣的,我們都以為我們的使命是要尋找那另一個半圓,找到之後,我們的生命才會『圓滿』。
心理學大師維吉尼亞.薩提爾( Virginia Satir )曾說過:
『愛的真諦』:
愛妳,而不是抓住你。參與,而不是侵犯。欣賞,但不評斷。邀請,但不要求。就算離開妳,也不歉疚。
而古今中外,講關於『愛』這個主題的書籍很多,回想自己的書架上也有不少這一類的書。李宜靜<愛與性的奇蹟課程>,奧修<愛、自由與單獨><愛>,張鴻玉<愛自己的七堂必修課><愛他,就讓他做自己 >,芭芭拉.安吉麗思<愛是一切的答案>,克里希納穆提<悲傷的終點是愛>,許添盛<愛是你.愛是我>等等。
在《聖經》的「哥林多前書」13章第 4~第 8節裡的文字也是在描述『愛』: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
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在《奇蹟課程》正文第十二章提到,『恐懼』與『愛』是你僅有的兩種情緒。其中一個必是虛妄的因為它出自否定。愛乃是世界的真相,你若想看到愛,不妨從所有抵制愛的防禦措施中認出那是愛的求助。
人類所有的情緒最後都可以歸類為『愛』與『恐懼』唯二兩種,在<與神對話>裡也可以看到同樣的論述,當你從愛推恩必定會有愛的果實,從恐懼投射,勢必要承擔恐懼的苦果,而聖靈一切以愛為前提,小我則以製造恐懼為樂,若是想要心靈的平安,你想以誰為師呢?真正的愛是超越世間情愛的,而大家卻常常把『愛情』與『需要』混淆了。愛更是超越所有語言所能描述的,而在世間是否有這樣的愛存在?這樣的愛或許如同佛家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無私情懷才算是吧。
《奇蹟課程》正文第十三章,第八節提到:安心地接受療癒吧!你能給出基督的禮物,你也不會失落天父給你的禮物。隨時隨地把基督的禮物送給你遇到的每一個人遇到的每一個人吧!這就是天父經由聖靈而賜給賜給聖子的奇蹟,它會幫你調整頻率,與真相共鳴。
自己很喜歡<與神對話>裡的一段文字:
『成為每個進入你生活的人的禮物
成為每個你進入其生活的人的禮物
如果你不能成為禮物
就不要進入那個人的生活中
當有人意外的進入妳的生活中
要找尋那人來此所要接受的禮物。』
《奇蹟課程》正文第十四章提到,聖靈只有一種判斷,即是二分法:『一是愛,另一則是向愛求助。』你自己是作不出這種二分法的判斷的,因你的迷惑已深,不但無法認出愛,更難以相信其餘一切只是向愛求助的呼籲罷了。奇蹟,表示你已認出了這一真相。愛一現身你的弟兄必會給你愛,因為這是愛的本質。當愛的求助之聲一起,你必須給他愛,因為那是你的本質。這課程要教你憶起自己的真相,恢復你原有的身份。奇蹟只是幫人認出這身份的一種途徑而已。當無人得識這一身份 之際,你唯有先獻出自己的神聖身份,才能認出它的臨在。
在<告別娑婆>這本書P205裡有寫到,小我為了確保分裂,營造出兩種特殊關係:『特殊的愛』和『特殊的恨』,到了這一地步,愛成了有揀擇性的,而非無所不包的愛了,因此,那已經不是愛,只是濫竽充數的『關係』而已。
《奇蹟課程》正文第16章,第四節:愛的幻相與真相,裡面寫到,你在人間的功課並不是尋求愛,而是找出你為了抵制愛而在心內打造出來的所有障礙。你若想從自身之外尋找愛,反而會在自身之內看到恨而恐懼不已。『愛的特殊關係』企圖壓制恨所引發的殺傷力,在罪咎的風雨中尋覓一個可供藏身的避風港。『愛的特殊關係』極其虛假,一文不值,它始終想要取代那真正讓你在真相中重歸圓滿之物。在荒涼而虛幻的世界裡,沒有一物恆常不變,也沒有一物滿足得了你,別再設法從世間尋找圓滿的自己了。因上主之名,心甘情願地捨棄一切幻相吧!
我相信修練奇蹟課程,一定能再次體悟到恐懼的虛妄,愛才是永恆的答案!
阿斌
甲:『人為什麼要活在當下?』
乙:『因為..我們只有當下!』
轉載自<夾腳拖的夏天>
1 儒/釋/道/奇蹟,四大家派共同目標--《自我意識》的解決。
2 儒家--《超越》自我意識的《有為》。
禪佛--《看穿/突破》自我意識的《見性》。
道家--《丟棄/減少》自我意識的《無為》。
奇蹟課程--《穿越/化解》自我意識的《寬恕》。
3 儒家提出的《超越小我》的觀點是:
(1)天人合德,人文自覺。
(2)盡心知性知天,先立其大。
(3)致良知,心即理。
(4)以本心思想《超越》小我思想。
4 道家提出的《丟棄/減少小我》的觀點是:
(1)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
(2)去甚去奢,絕聖棄智。
(3)歸根復命,見素抱樸。
(4)以自然無為《丟棄/減少》小我。
5 禪佛提出的《看穿/突破小我》的觀點是:
(1)凡一切相,皆是虛妄。
(2)無念,無相,無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3)牧放調伏心牛的自我意識。
(4)以覺醒去《看穿/突破》小我。
6 奇蹟課程提出的《穿越/化解小我》的觀點是:
(1)小我只是一套罪咎懼的信念。
(2)愛在人間的形式就是寬恕。
(3)選擇與聖靈認同,你是上主之子。
(4)以寬恕去《穿越/化解》小我。
作者:陳睿風
問:
答:
奇蹟網站敬上
學員:
《零極限》裡提到,「別人的問題也是你的問題,你要對你所經歷的一切負百分之百的責任」;《奇蹟課程》也教我們「寬恕你以為他作了其實並沒有作的事情」。我認為兩種說法十分接近,若把「四句真言」用在寬恕上也會很有效。所以,我開始兩個法門一起修,但感覺顧此失彼,不知所措。那麼,如何兼修這二個法門?我該放下《零極限》,專心操練〈練習手冊〉嗎?
若水:
《零極限》代表某種修成的境界,「四句真言」(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你、我愛你)是它使出來的招式。必須先有「這一切都是我招惹來的」(T-21.II.2:5)認知心態和信念,才能招招使得上力。
它的效力,從《奇蹟課程》的角度來說,就是抉擇者與靈性認同的這一刹那,終於知道外面發生的種種事情都只是自己做的夢,「認清了,你以為弟兄做了對不起你的事,其實不曾發生過。」
(W-PII,I,1:1)然後對整個夢境說:「對不起,把你夢得那麼慘;請原諒,這都是我的錯;謝謝你,給我一個機會重新選擇靈性。」如此,四句話就已經把《奇蹟課程》的寬恕用岀來,句句充滿力量。
可是,要有這樣修成的功夫,能夠對《奇蹟課程》瞭解到這樣的程度,對於早已神智不清活地在人間的我們,真的不太容易。當你認為別人攻擊你,對不起你而滿腹怨氣時,你說得出這四句話嗎?即使你心裡喃喃自語:「對不起呀,我愛你;對不起呀,我愛你…」有用嗎?別人還是不理睬你;或者當你感冒咳嗽身心都不舒服時,你持咒念經一般跟自己說:「原諒我呀,謝謝你;原諒我呀,謝謝你…」有效嗎?你還是咳個不停。這時你才知道,那四句話你只是說說而已,其實很難相信它,你也很清楚自己的委屈、怒氣、內疚還在心裡翻滾。
因此,〈練習手冊〉才會一天一課,讓你漸漸深入《奇蹟課程》,慢慢的從小我這邊解。你來到世界後,不論從家裡、他人、還是電視、社會,天天聽到的無非小我給你洗腦的聲音。你早已跟別人眼中認定的你認同了,並且非要維繫這個自我形象不可,難怪活得那麼累、那麼苦、那麼不開心。它說你裡面還有一個靈性的聲音,請你每天拿出十分鐘來聽聽衪說什麼,給自己的靈性補充一些養份。做到這一點,已經很不容易了。大家都有過這種經驗,剛開始練習時,早上一起床滿懷信心讀完一課,但放下書本,剛出家門就忘了那句話。因為〈練習手冊〉所講的思想體系,跟我們心內的小我思想體系完全相反,小我必會拼命抗拒、不喜歡它、甚至乾脆忘了它。
所以,往往你想臨時抱一下佛腳,卻又忘了〈練習手冊〉今天這一課的那句話,這時,你趕緊把《零極限》的四句話用出來也可以。這兩個法門並不衝突,但必須承認,每個法門都有各自的作用。如果你不瞭解《奇蹟課程》指出的「這一切都是你自己編的劇本,沒有人對不起你」這句話的內涵,而把《零極限》的四句話變成一個咒語,這些話你說出來,也會覺得心虛,起不了真正的作用。
所以,要小心!《奇蹟課程》寫了近二千頁,就是因為小我的花招伎倆太多了,投射到人間的我們也發明了諸多法門,卻無法幫自己從小我的迷宮中轉岀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呀。所以〈練習手冊〉才叫你踏實一點,一天讀一課,每天給自己打一點氣,每天化解一點小我。如此,其它法門就可以相輔相成了。
感謝 李泰運
編寫整理
若水 審查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