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花蓮是一個適合穿著夾腳拖走跳的城市吧。

 

記憶裡,高中畢業的那個暑假,幾個死黨坐著客運,第一次踏上台灣的最後淨土花蓮,從此之後,當身心需要充電的時候,總想要去花蓮走走,看看。

從走馬看花,到放慢腳步、細細品味,我想這也是許多旅人的必經歷程吧,從呼朋引伴,到隻身前往,或是攜家帶眷,也都有著不同的體會與趣味在其中。

 

走在人車稀少的193線道上,路上小孩的純真與老人的恬適,享受慢時光的洗禮,翻過玉長公路,望見太平洋的那一刻,感受被大海聆聽與擁抱的溫暖。某一晚入住『十二號橋空間』,聽周大哥聊人生,睡覺時伴著海浪聲,更是一間讓人感動的特色民宿。而在鹽寮看到太陽從太平洋升起, 心中也升起了無比的希望。

 

而在花蓮樹人街,下午三點才營業的咖啡館裡,能在老房子的庭院裡,坐在小學生的課桌椅上品著咖啡,總覺得特別好喝,想必是花蓮的水與空氣不一樣吧。而旅程中遇到的每一個人、看到的每一個笑容,都代表著花蓮那獨特美麗的一部份。

 

多年來走跳花蓮,不需要再特別去追求美食、美景了,有機會再親臨一次,我心已足矣。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早年在學習易經的時候,深知天下唯一不變的道理就是『什麼都在變!』。老師課程最後也開示了活在世間要『唯變所適』。

 

『易』有三個意義:

1、變易:天地自然的萬事萬物,隨時在交互變化當中,所以才要知變、適變,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2、簡易:宇宙間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天地自然的法則,是簡化而平易的,如同『大道至簡』。

 

3、不易:宇宙的萬事萬物,雖然隨時在變,但能變出萬象的,卻是不變的,是永恒存在的。也就是說:所變化者是其現象,而能變化的,卻本自不易。

 

而世上萬物都是相對的存在,易經便是告訴我們其間的變化法則,任何一件事只要到了極點就要走下坡了,所謂 『物極必反』,所以中國的人生哲學都會勸我們,任何事要留一點餘地。在『變』與『不變』之間,在『沈潛等待』與『積極作為』之間,也著實考驗著每一個人的智慧。

 

生命這一首曲子彷彿在某種節奏中進行著,在生老病死的興衰裡,也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更迭中,無聲無息地轉變著,在世間一個人的成功也呼應了『天地萬物皆有時,耕種有時,採收有時』,當『時候未到』,千里馬再怎麼樣努力也遇不見伯樂。

 

當你身無分文,生活無以為繼的時候,空談你已經放下了一切,或許沒有任何意義。而當你從一無所有累積到不虞匱乏,最終願意捨棄一切的時候,你已經為世人留下了一個活的見證。人世間經歷了以上種種情境,最難的常常是要能享受每個高低潮的當下,卻又不能停留在其中,這種『過即忘』的功夫,真的是不是那麼容易。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Apr 08 Wed 2015 20:41
  • 愿心

IMG_2412  

 

中國人造字很奇妙,『愿』音同『願』ㄩㄢˋ。發願也是發愿。
有人發願要行善積德、普渡眾生,也有人發願要修己度人,離苦得樂。
人總是在經歷了某些情境之後,發願要成就某些事情。
我們常說:有夢最美,希望相隨。也知道先自助而後天助。
但是一切作為的源頭還是要先『發愿』。記得在心識解構的課程之中聽到洪南州老師講到『愿』這個字,才終於知道『愿』就是『願』。

 

幾年前去參加一個課程,老師上課前有提到兩句話,我印象特別深刻,這兩句話是『得饒人處且饒人,不得饒人處亦饒人。』第一句話大家可能常常聽到,因為你認定對方作了對不起你的事,而他也願意認錯,所以你原諒了他。但是要做到第二句話的境界就不那麼容易了,若是沒有一番的修養與認知,要輕易原諒一個人談何容易!

 

我認為『愿』也是要擁有一顆願意『原諒別人的心』,奇蹟課程也多次提到:『小我投射,聖靈推恩。』投射是將潛意識的罪咎投射到他人身上,所以我們通常很習慣性地指責他人,都是別人的錯,唯獨自己沒有錯!而這樣的投射反映在你我生活周遭,造就出娑婆世界中的種種亂象!只要打開電視也不乏這樣充滿投射的新聞,反觀自省,當你對著新聞批判人的時候,這何嘗不是一種批判!若能從自身做起,以推恩取代投射,世界一定會被一片祥和所取代。

 

我相信唯有接納小我、寬恕小我,修練『真寬恕』並轉化知見,才能真正活出『得饒人處且饒人,不得饒人處亦饒人』的境界!讓你我一起來『發愿』吧!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172647_783310201679353_7947119790148039865_n10338708_788258734517833_5305581886196800188_nIMG_2166IMG_1963IMG_1733IMG_70101355447865-2445207518_nIMG_7224IMG_6935IMG_7363IMG_6116P14013033-i0jp68r4ffp01953e1krkgfct2-1413819863IMG_7002IMG_71901397825078-1437094924_n  

 

少了行囊,多了一份輕鬆與自在,
不用舟車勞頓,只須要說走就走的行動力。

幽靜巷弄,咖啡館一角,甩走滿身疲憊,
日出飛瀑夕照,感受天地溫暖擁抱,

推開塵封的心窗,
我的城市輕旅行,
在寬闊的視野裡,
無限延伸!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IMG_6462  

 

前幾天,臉書上一位朋友Zona Chao寫了一篇文章<給予別人祝福,自己的收穫是最大>內容有一段說到:

『即使是有錢的人,他們也無法在匱乏的能量下賺到金錢。因此我明白了,所謂的「豐盛」,就是要大家都過得很好。因為大家都過得很好,景氣就會好,這樣大家都有錢可以賺,而沒錢又努力的人也能重新創造。

 

因為有這樣子的體驗,又更加明白,我們都是一體的,唯有每個都好,我們才能真正的好。祝福別人就是祝福自己,給予別人,自己也有收穫。這世界是一起創造,一起共有,一起分享。在「愛」中我們一起分享所擁有的一切。』

 

回想一下,你購物時是否會殺價?你是否會擔心別人『賺太多』?當你怕別人賺太多時,或許在你的潛意識裡也期待著自己不能賺太多。也曾聽過一位女性藝人說過,她買東西都不殺價,或許也因為如此,她總能吸引到能賺到很多錢的演出機會。其實詢價、比價、殺價沒有錯,只是看你用什麼心態在做這件事,也有人殺價殺到連一點利潤都不肯讓別人賺,而當別人賺不到錢,他無法去消費,錢也就無法流動,若大家都如此的話,那麼最後的結果就是大家都賺不到錢,體驗不到生命的『豐盛』。

 

多年前,我一位從事壽險業務的同學曾說過:『服務是有價的』!
想一想,還真有道理,因為自己也是從事產險業務工作,可以理解這一句話的意義,因為若沒有賺取應有的利潤,如何提供有效率又有品質的服務呢。其實『大家都是一體的』,當你很樂意讓他人賺到你的錢,我相信這金錢的能量,一定會從其它地方再次流回你的手中,並且充滿著更多的喜樂與愛!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近日『慈濟』事件鬧得沸沸揚揚,讓大家從許多不同角度面向去看『做善事』到底是『事業』還是『志業』。

多年前的某日,我開車經過一個路口,看到一幅景象,有一個年輕騎士刻意地騎到一位比丘尼面前,從他的口袋裡掏出錢,將錢放入她的缽裡。你是否也曾經當過這樣的佈施者?佈施的同時是否會擔心這是假和尚還是詐騙集團呢?那些沿街托缽的和尚是持著什麼心態在做這件事呢?

 

財施,法施,無畏施是佛門的一種修行方式(「六度」波羅蜜乃指: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大法門。),而在基督教與猶太教裡則有十一奉獻。佈施的行為一定要有一位施者與一位受者,缺一不可。我們常常會聽到:『施比受更有福。』但若是沒有『受者』,想『施與的人』根本沒有機會去做這樣的行為。我認為施者與受者應該要互相感謝,並且尊敬對方,因為『施與受是一體的!』

『做善事』有許多方式,與每個人的發願或是能力有關,每個慈善團體都利用了不同的管道、專長在服務不同的眾生,幾年前從新聞之中看到:待用麵事件、或是資源回收者捐出畢生積蓄、台東陳樹菊女士的善行、台灣寶島行善義工團造橋鋪路,台東長濱鄉的吳神父、德雷莎修女,以及每逢大型地震風災之後,許多默默行善人士的捐款等等,在在都顯示了人間的大愛。

 

行善可以是『有為』,當然也可以是『無為』,更有許多人秉持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在行善助人,或許『能讓人家"欠",是一件很有福氣的事情!』但是當對方願意接受幫助的時候,是否也展現了一種慈悲情懷,表面上他接受了你的施予,而實際上你也『獲得了喜悅』。因為大家都是一體的存在,所以施與受也是一體的!沒有誰高誰低的問題, 施與受都是同樣的慈悲!也難怪有一句話說:『凡是你給出去的,最後都會回到你身上!』

 

慈濟事件中都可以讓你我反思,是『過』還是『不及』,雖然沒有絕對標準,但在這無常變化的世間『物極必反』,在這過程中,協助的過與不及都不恰當,之前看了一本好書【靈性煉金術】,書中提到有許多治療者或老師常常付出過多的能量想幫助求助者,但最後求助者沒有走出低潮傷痛,並且幫助者因為付出過多能量卻沒有得到相對的成果因而失望甚至於憤怒。這些熱心的治療者常常希望能馬上提供協助,但是求助者卻無法接受這樣快的速度而馬上療癒,如此的結果造成雙方都沒有受益。有時候提供適當的協助之後就應該放手,讓求助者自己去思考與沈澱,
『施與受的平衡』真的是一門大學問,在人世間要做好一位游刃有餘的施者與受者,是一門藝術,更是每一個人的必修課!

 

阿斌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10247370_966222443388127_2411954555379868544_n  

 

若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那麼台灣各地的特色民宿無疑地就是那美景的旁白,民宿的一磚一瓦訴說著夢想的點滴,

主人的熱情也讓台灣這一片土地,充滿著無限生氣活力。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直以來,我篤信「紅塵即道場,入世即修行」這句話。
走到現在,我發現這句話其實還不夠深入,不夠給力,還沒有說到真正的點上。

 

一般而言,在清淨無染的地方修行,確實讓人較容易生起莊嚴祥和、平靜無爭的感受。
然而,在喧囂擾攘的紅塵俗世中,在所謂的八風「稱、譏、毀、譽、利、衰、苦、樂」從未止息的現實環境中,透過種種問題與狀況的遭逢,我們才能藉此明確感受到自己心性裡的「貪、嗔、癡、慢、疑」,以及內在種種不同的黑暗面向。
修行,不是一趟拋下紅塵俗事的心靈假期,而是一種能透過切身的紅塵俗事,來提升自己心性智慧、不斷進化自己靈魂的旅程。

 

因此,深入的說,修行的道場到底在哪裡呢?在「清淨寶地」還是在「紅塵俗世」?其實,這些都是外境,並非箇中重點。
真正修行的道場,就在每個當下的身心裡。
修行的道場,在我們透過身體的眼、耳、鼻、舌、身五種感官,接觸到外在事物時,內心所相應升起的感受。
而修行,就是在當下感受升起的時候,能否拉開距離,去覺察、去觀照自己的心是如何被這些外在的發生所引動,進而引發一連串後續的喜、怒、哀、樂種種情緒反應,以及後續的行為。

 

當我們開始修行,觀照自己的心境時,你會發現~每個當下,相應於外在的種種發生,無論心引動了哪些反應,最基本的,不外乎有「樂受」、「苦受」,以及「不苦不樂受」三種感受。
而這「心」的特性、或說「小我」的特性,就是執著和抗拒~執著於樂受、抗拒於苦受,因而隨著外境流轉,不停地在執著和抗拒中起舞,紛擾不休。
但如果我們能如此修行、如此觀察,就會開始看見所有的「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全都是來來去去,生滅不已的,不會永遠停駐。只是一般人的心因為缺乏覺知,很習慣下意識隨著它們起舞、任其擺佈而已。

 

這修行的過程,其實也沒什麼特別深奧難懂,我們就只是看著、觀察著,不涉入也不逃避,不認同也不抗拒,意識就像個中立的第三者、旁觀者似的,沒有分別心、不帶好惡、不隨之起舞地看著,仔細而深入地看著、觀察著一顆心在當下的感受……
如實、如實、如實觀照著這情緒感受如此的來,又如此的去……
功夫深了,久而久之,你的心自然就跟著觀照而清靜了!寧定了!
這就是《心經》起首~「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基本功夫。
度誰的苦厄?境由心生,先度盡自己心中一切苦厄,再說吧!

 

真正的修行,並不在讀了多少心靈書籍,也不在於上了多少心靈課程,知道、累積了多少靈性道理。
在於~能否於每個當下的起心動念處下功夫,從中如實觀照自己的感受,從中修練、提升意識的覺知,進化自己。

(文/朱家賢)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1021127_961416107202094_2595817769178981538_n11016041_961416140535424_2923033224415300616_n10998361_961416170535421_802279702979891183_n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 Mar 01 Sun 2015 01:14
  • 佛說

IMG_1819  

 

佛說:

你所做的每件事,在你做這些事的當時,你在靈魂深處就知道那個經驗是適合你的。

只有當你經歷過這個歷險旅程,而且從它而來的情感平靜下來變成智慧,你才能確定也許你可以做得更好或不同。

但是除非你首先著手於這個經驗,並從中取得智慧之珠,你永遠不會知道有更好的。

 

(轉載臉書好友)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