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蹟課程是個性別解放的課程。課程的重點在消除二元對立,因為上主之境是純然的一體。因此,任何差別相都列入銷毀之列,包括男女性別,乃至一些界於此中間的,如雙性人之類。這些都屬於幻象,因之多瑪斯福音才會說,只有把男性看成不是男性,女性看成不是女性,才能入天國之門。
當然,奇蹟課程也不會拿性傾向做文章,如一些傳統宗教所犯的錯誤。一些佛教經典,包括國人喜讀的《法華經》,要出家人不可親近「不男之人」(同性戀之流)。聖經甚至要求人們拿石頭砸死同性戀。這些在課程看來都是無稽之談;既然性別都屬幻象了,性傾向當然也在幻象之列。
奇蹟課程雖然沒有公開談到性,學員們還是能夠據其內涵推論出聖靈對性的觀點。姑不論「性」或「性愛」的定義究竟為何,性活動大抵牽涉到兩方,因而早已隱含了「分裂」的訊息。這好比語言的存在雖意在溝通,但其本身卻是因著分裂的幻象而產生的。性行為中身體只能接近而無法融合,不過是此一事實的象徵罷了。性或性愛雖然意在結合,但課程所說的「合一」並非已分裂的兩半的結合,而是回歸根本不曾分裂過的神聖自性(回歸本身當然也不需要性行為作助緣)。
因此,奇蹟課程可說是促成終極的「性解放」,讓神聖而完滿(holy and wholely)的上主之子再也不會被困在任何性別、性傾向、或性慾求之中。的確,當內在的空虛感逐漸被填起,性的慾求自然會慢慢地減弱。當然,事情往往不是如此平順的;正如許多修行人所觀察到的,當他們嘗試著要放掉偶像,多少會面臨小我的反撲和抗拒:好一段時間的慾火中燒,或者對美食的渴求,或對任何外在事物的渴求。有些時候,這多少牽涉到傳統宗教的不當禁慾方式:以帶有強烈壓制傾向的戒律來束縛修行人的慾求,往往適得其反,既無法消除慾火,反而弄得修行人心發狂(如十六世紀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得所經歷的。)
事實上,放棄性活動是靈修自然而然的結果,若以行為束縛強制初入門的修行人,則多少有本末倒置之嫌,在課程來看恐怕只是因果錯置;該修正的是內在的因,而非外在的果。性行為本身沒有什麼不好,也沒有任何罪過;幻象或虛無怎麼會有罪呢?事實上,該修正的是修行人內在對性行為的羞恥之情,而非性行為本身。或許,他們是最該多從事性行為的人,那將帶給他們更多面對和修正罪咎的機會。當性行為被除罪化和除魅化,其本身的吸引力就會下降很多。課程數度談到「罪咎的吸引力」和「包裝華麗卻空空如也的禮物」,意指被投射罪咎越多的,以及越被遮掩、越得不到的幻象,往往越有吸引力。
另外,或許較少人談到,或不如說對小我而言過於敏感的話題,是課程對多重性伴侶的觀點。答案應該不難,課程既不會贊成,也不會反對。反正是幻象一場,重點還是在能否寬恕。不過,在多數人類社會,性關係可說是特殊關係中的特殊關係。既然課程意在消除特殊性,若我們認為伴侶該是我們所獨有,因而拒絕分享,則差異性和小我的自我概念便鞏固了。當然,這很可能是許多奇蹟學員將跨越的最困難的課題之一。
我的意思並不是奇蹟課程鼓勵多重性伴侶或雜交,它只是不認為這有什麼。我們應寬恕妓女或劈腿王,正如我們該寬恕自己的家人一樣。或許有人擔心,這將促成社會亂象和性氾濫,不過,現今社會性氾濫的緣由不正來自於內在神性和意義感的失落,乃至接踵而至的空虛和寂寞嗎?當我們有朝一日能夠不依賴偶像而活,不將愛情和性當成宗教(如《愛情的正常性混亂》一書中所言),當今社會的性問題才會得到根本的解決,性氾濫和性上癮才能從根治癒。
<轉載自奇蹟課程中文部官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