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蹟課程的文字使用的雖是基督宗教的術語,但有心者不難發現其內涵或許更接近佛教或印度教。許多奇蹟學員本身即是佛教徒,或曾接觸過佛教。然而,課程的內涵和佛法還是有著重要的差異。以下嘗試做一簡單的比較。

1. 神:佛教並不肯定一個完滿的神存在;它認為,沒有什麼不是無常的(即便是佛、佛性、或如來藏皆是如此),永恆並不存在。不過,佛法本身並不能證成這一點。相較於此,課程肯定一個永恆、完滿、無限、而充滿愛的神。它並不嘗試證明它的存在,它甚至也不需要人們相信這點,它只說,依著課程的方法修煉,透過不斷的寬恕,學員們自會契入神性。課程還進一步探討人們之所以遺忘、排斥神性的真正原因,藉由讓學員們了解成因,進一步化解謬誤的肇因,藉此回歸神性。

2. 戒律:傳統佛教對戒律有一定程度的重視。不殺生、不偷盜、不妄淫等都是最基本的;出家人還得遵守更多規矩。相較於此,課程則不提供任何具體的戒律。理由至少有:(1)既然痛苦的肇因在一念無明(這點課程和佛教的說法幾乎是一致的),則學員們所唯一需要做的便是修正那一念無明,為此,課程認為,寬恕是我們唯一需要做的,其餘皆與解脫無關;(2)戒律的規範多在身體層面,若人們誤以為遵守戒律是必須的,則反而強調了身體的重要性,乃至自身的不完滿;(3)戒律若成了偶像崇拜的對象,則是適得其反,反讓解脫成為不可能。

3. 業報:許多佛教的信眾都深信造業受報的道理。奇蹟課程一方面對輪迴之說不置可否(用意在強調輪迴本身仍是虛無一場夢),另方面也一再提醒我們,外在世界所加諸於我們的種種,無論苦樂,一概不存在。甚至,課程還揭露了所謂「報應」底下的受害者心態,以及推動這一切的罪咎懼。事實上,重點不在我們做了什麼,而在我們「認為」自己對弟兄和上主做了什麼;外在的形式從來就不是重點,問題出在內在的心態。若我們認為自己犯了罪,那麼便會自找懲罰(懲罰的形式同樣不是重點)。化解惡業的方式不在諸惡莫作、諸善奉行,因為承2.,身體的作為不是痛苦的肇因,肇因在一念無明。因此,課程一再強調的,惟寬恕而已。(若認為他人是有罪的,縱使做盡善事,仍會受到「報應」。)

4. 破與立:承1.,佛教徒認為一切都是無常的,因此只破不立。奇蹟課程則認為,除了上主之外一無所有,因此除了求破除有形世界的一切之外,還要奠定上主之境的真實性。由此,亦可說課程的內涵是神秘主義式的。

5. 出家:佛教鼓勵出家修行,相較於此,奇蹟課程則不做任何具體建議(它不鼓勵出家,但也不鼓勵在家)。課程只說,若非與弟兄一起,沒有任何人能夠回得了家。然而,這兒的「一起」並不指身體上的,而指心靈上的;「弟兄」也不限於人類。因此,就是出家修行,或甚至遠避山林,一樣可以修出奇蹟正果。重點是,修行者是否有足夠的願心寬恕眼前的世界和自己;若出家的動機在躲避世間的苦,或出於對世俗的不屑,則無論修什麼法門都無法回到真正的家。

6. 修行團體:奇蹟課程是一部自修式的靈修經典,它並不需學員組成任何形式的團體,或跟隨任何人學習;它只要學員聆聽聖靈的教導。佛教則對修行團體和師承有較大的期待和要求。對課程而言,一貫的重點在化解一念無明或小我心態,其餘一切都無關緊要。

7. 目的:化解人世間的痛苦是兩大修行系統的共同目標。佛教的最終目標在證入涅盤,它只破不立;奇蹟課程的最終目標則在帶領學員回歸與上主一體不二的境界,重在破而後能立。

8. 冥想:禪修是修習佛法重要的一環。相形之下,奇蹟課程亦不缺乏冥想的練習;事實上,佛教的止觀禪修,其內涵在課程中同樣找得到。不過,課程對身體的要求明顯少很多,理由則可參考2.。

9. 大小乘:大多數佛教徒將佛法區分為大乘與小乘,但這樣的分法並不精確。奇蹟課程的論點是,既然一切痛苦與幻象的肇因在一念無明,則只要寬恕就行了;這乍聽之下接近獨善其身的小乘,但課程認為,外面根本沒有別人,解決了自己的問題就等於解決了所有人的問題,因而上主之師同時也是世界的拯救者。因此,以課程的思路,根本不會有大小乘的分別和爭執產生。甚且,課程還認為,救渡眾生的方式不是四處佈施金錢或傳揚課程內涵;奇蹟學員真正該做的,是專心對治一念無明,好好得活出課程的內涵(把自己管好就好)。外面一切的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解決自己的問題就等於解決所有的問題;這是一念無明之說的內涵。菩薩若見眾生病,首要得向內看,因為眾生之病皆肇因於我;病的是菩薩,而非眾生。

10. 傳教:承9.,於課程而言,傳教本身即是多餘的活動,根本不需要。

佛教的歷史淵遠流長,派系也多,雖則大致有一貫的教義,但還是不易一概而論。本文只能就最基本的幾項做簡單的縱論,希望能理出一點頭緒,澄清兩大系統之間的重要差異。其餘還有待修行者的體會和補充。

 

<轉載自奇蹟課程中文部官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