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奇蹟課程筆記&奇蹟好文 (12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奇蹟課程》是一部旨在治癒人類心靈的靈修書籍,它懷著救世神醫的心態,為人類的病情把脈,加以診斷,而後提出藥方。

當今世上,放眼望去,盡是形形色色的苦難,不論由哪一個角度,哪一個層面看去,都是令人不知從何下手的沈痾,顧此失彼,應接不暇。

應知,人類的痛苦不是來自我們所認為的「人與人」、「人與自然」或「人與神」的鬥爭,而是人在心理與自己一刻不止的鬥爭:小我與大我,真我與假我,今日之我與明日之我,夢中的我與現實的我的衝突,耗盡我們的元氣,破壞了維繫我們生命的免疫系統,構成生理與心理的病變。

人類的病情症狀雖然複雜多變,但病根卻是同一個,故只需一個藥方。《奇蹟課程》不再接受世間表象的蒙蔽,直搗人類問題的核心。由眼前的戰爭、饑荒、絕症、心靈空虛,一直推溯到人類背棄自然與天理而陷於失根狀態,其實都是同一個問題,因此也只需要一個解答,若能抓出最後的肇因,一切問題便能迎刃而解。

《奇蹟課程》的理念部分雖然抽象無比,課程的設計卻是基於實用的考量,它針對這「唯一」問題所提出的藥方,必須能夠應用於生活的每一個層面才行。它的解答之所以「顯得」抽象,乃是因為我們的病因,不在於某個人、某件事或某種細菌,而是出自抽象的心理層面,才會使得這副「心藥」乍看之下好似與我們的痛苦風馬牛不相及。唯有若按照它的指示,具體用到生活中,我們便不難由自己的抗拒與不安的反應而知道它擊中要害了。

《奇蹟課程》不屬於任何宗教,也無意傳播任何信仰或教義,它只是針對人類普遍的問題提出一個解決的方案而已。它的答覆在當今靈修傳統間獨樹一格,難以歸類,我們只能列舉它的一些特質與功能而已。

教育性質

這一部書名為「課程」,顯然有意借用教育的模式來傳達訊息,它絕不是消遣性的勵志書籍,也不是供人翻閱的參考書籍,它擺足了正規教育教科書的姿態,而且還是必修的科目。它先在「正文」中提出抽象的理念,讓學生讀得似懂非懂;然後提出 365 課的練習,要學生具體操練,去體會前面課文的主旨與精神;還編了一部「教師指南」,答覆一些常見的疑難,好像在幫學生做綜合複習,準備應考似的。

它把人類一視同仁,待之如學生,而且是蒙昧無知的小學生。它幫我們揭發心中隱藏的錯誤信念,並讓我們親眼看到這些信念所帶來的不幸後果,希望我們看清這一真相而自動放棄舊有的一套,開始嘗試它的新理念。

這兩套理念必然背道而馳,若還想腳踏兩條船,或用舊瓶裝新酒的話,不僅無法收到學習的效果,還會引起內心更大的衝突。因此它說,「要學習這一課程,你必須自願去質疑自己所珍惜的每一個價值觀。」(正文 466 頁)

心理治療的功能

《奇蹟課程》的進行方式是非常心理學的,它把人類的毛病全都歸跟於心理的疾病,而心病只能用心藥來醫,整部練習手冊基本上就是一套心理輔導自修教材。《奇蹟課程》沿襲佛洛伊德學派的基本觀點,認為我們所能意識到的範圍,有如冰山的一個小尖端而已,整個心識絕大部分都埋藏在潛意識的海洋裡。在潛意識裡洶湧作怪的元兇,乃是與生俱來的內咎與自我憎恨,指使著我們身不由己地做出許多令自己懊惱悔恨的事情。

《奇蹟課程》一針見血地指出:人心最大的動力不是愛,而是內咎;世界運作的最大動力不是希望,而是恐懼。在此同時,它卻能一反佛洛伊德對人性的悲觀,在那陰暗可怕的潛意識下面,為我們指出更深的光明本性。它不生不滅,永遠神聖純潔,也永遠與其他生命緊密聯繫著,那才是我們的真實面目,也是我們「已經」得救的保證。

它用寬恕的方法幫助我們清除過去的陰影,擺脫潛意識的控制,活出真實的我來。「本課程則是為了開啟這光明之道而來,它一步一步引導我們回歸自以為失去了的永恆自性。」(練習手冊 324 頁)

淨化基督教信仰

初讀《奇蹟課程》的人很少不會誤以為這是一部基督教的書籍。滿紙上主、聖靈、救贖、奇蹟的,還不時引用聖經的經句,更荒唐的是,傳遞訊息的人竟然暗示自己是曾經出現過人間的耶穌,再次透過文字,向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傳遞造物主的訊息。

《奇蹟課程》雖然延續了基督教的創世觀,同意人類錯誤地運用了抉擇的能力,自行與生命根源決裂,而營造出這一荒謬而痛苦的世界。但它對這一神學下面的含意卻賦予截然不同的意義。
它強調那個錯誤的抉擇並沒有改變我們的本來真相,我們只是陷入了自己編出的天人分裂的惡夢而已。因此稱不上什麼滔天大罪,也無贖罪的必要,更沒有憤怒的神明在後面向我們討債。問題全在於我們卻不敢相信這一福音,懷著更深的內咎逃到贖罪的夢裡,任由心內的憤怒與恐懼在夢中投射出一個好似在受天譴報應的世界,而我們終日在那兒苟延殘喘,為生存而奮鬥。

由此可見,《奇蹟課程》雖沿用了基督教的的術語,卻發展出自己的一套神學,設法解除信徒的罪惡感,重申我們「仍是造物主的完美創造」,鼓勵我們由這一信念重新出發。

發揚「一體不二」的東方玄學

上述與基督教傳統神學分道揚鑣的觀點,聽入我們東方人的耳朵中,顯得特別熟悉而且親切,因為那正是東方宗教傳誦了數千年的宇宙人生觀。例如:

  • 人生如夢幻泡影。一切有形可見的現象、彼此分離的個體、歷史時空的存在,以及世間的成敗與生死等等,全都是一場空虛的幻境。
  • 三千大千世界中的紛紜萬象,只是我們的妄心投射出來的幻境,原本來自同一個靈性,一體不分。唯有這個永恆不滅的唯一靈性,才是自己的真實面目。

  • 人類不是為了世界而存在,世界才是為了人類才存在的。它本身沒有自己的存在意義,純粹是供我們尋回「本來面目」的修練道場而已。故不論外界發生任何事情,解決之道唯有回到自心之中。

  • 一切幻相既然來自妄作,而真實的我們也不曾失落或污染,所以我們無事可修,只需停止妄作。這種「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徹底的放下與交託,撤除自己所執著的判斷與過去(《奇蹟課程》稱之為寬恕),才是化解人類痛苦的秘訣。

集大成而創新局

《奇蹟課程》以自成一家之言的「寬恕」理念,貫穿了東西方的靈修傳承,構成這部既熟悉又有創意的現代思想體系。

這本長達千餘頁的鉅著,竟能把種種對立的形式與風格融於一爐:它嚴格地遵循三段論證的邏輯格式,卻用莎士比亞式的詩體表達出來;它盡抽象之能事,所討論的卻是我們日常的經驗與心態;它解說真相時鐵口直斷,不留餘地,卻賦予我們完全自由的選擇空間;它毫不留情地揭發小我的黑暗與瘋狂,卻對我們最後的凱旋抱以絕對的信心。

它硬說軟勸地想把我們由過去的惡夢中領出來,回到當下;一步一步教我們如何利用生活的每一個際遇,重做選擇。既然我們從未失去任何真實的東西,彌補的心就可以放下了。既然我們不虧欠任何罪債,內咎的心也可以放下來。當自衛與攻擊的心態都放下了,過去的妄境失去了妄念的支撐,對我們的操控能力便逐漸減弱了。我們便可在那一剎那的靈明中做出當下最好的選擇。

不再追求天堂,也不希冀涅槃,只需清清明明、踏踏實實地活於當下,只為眼前的這一刻負責,奇蹟便在眼前出現了。


文/ 若水
原文於2006/12/4 已發表於奇蹟課程中文部網站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廿一世紀的靈修經典──奇蹟課程

若水 1999
 
奇蹟課程將會在二十一世紀與聖經並駕齊驅。

一九七五年,心理醫師簡波詩濟博士收到好友茱麗由紐約打來的電話,說她手中有一本足以改變他一生的靈修資料,叫做《奇蹟課程》。簡博士以懷疑的口吻問她:「那是哪一類的書?」茱麗答道:「是討論神與靈修的書籍。」身為無神論忠實信徒的簡博士一聽上帝之名,趕緊推辭:「多謝好意,心領了。」

簡博士在加州是個頗有聲望的心理醫師,尤其以治療酗酒問題稱勝。他經濟富裕,人緣甚佳,是個人人羨慕的對象。然而根據他日後的告白,他好似有兩種人格,在辦公室裏,他扮演慈愛、聆聽的角色,回到家裏則變得十分專制;在辦公室裏他勸誨別人發揮無條件的愛,回到家裏,不自覺地苛求自己的家人,批評自己的父母。不久自己便染上了酗酒的毛病,口頭卻不敢承認,深恐淪為笑柄:「治療酗酒的專家自己酗酒了!」

心靈的空虛及生活的虛偽,逐漸腐蝕了他二十年的婚姻與家庭。一九七三年,他終於離婚了,雖然照常從事心理治療的行業,內心卻充滿了憤怒及沮喪,看不到出路,卻不齒向任何人求助,更遑論求神了。

不多日,茱麗因公來到加州,再度問他想不想看看此書,簡博士以一種輕藐的口吻說:「好吧,我只讀一頁,就這麼一頁。」根據他的回憶:「當我讀這一頁時,我這一生首次聽到內在有個聲音說:『醫生,醫治你自己吧!這是領你回家之路。』我不知該如何描述那種感受,在那一剎那,我感受到自己與世界,與真神剎那間好似融合了. …我知道自己的一生就要轉變了。」

《奇蹟課程》究竟是怎樣的一部書?它是一部供人自修的靈性資料,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教授海倫‧舒曼根據一股神秘的「聲音」而筆錄下來的。全書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是長達六百餘頁的正文,以第一人稱的對話方式解析人類的痛苦與世界的虛無,它披著基督教的外衣,字裏行間卻處處流露東方宗教的玄機,自成一家之言。

它的理論基礎雖然相當抽象,目的卻十分具體,旨在治癒心靈的創傷,化解人生的痛苦,回歸真愛(神)之源。因此它在第二部「學員練習手冊」中提出一套三百六十五個練習,以潛移默化的方式轉變我們深藏不露卻根深柢固的錯誤信念。它主張「境由心造」,人間的痛苦都是出自人心的「無明妄念」,故治本之道不是消極的悔罪消業,而是積極地改變我們心中的錯誤信念才是正著。
 
第三部則是「教師指南」,提綱挈領地澄清一些觀念問題,供讀者參考或反省之用。

正因它的博大精深,所以人們很容易各執一詞地發揮成感人的詩篇或暢銷書籍。它們在風格、內容及詮釋大相逕庭,常令人不禁會問:「它們是在談論同一本書嗎?」有人根據此書成立cult,有人組成教會,有人組織慈善機構,有人成立靜修中心,有人成立心理諮商,還有組織躋身於大學認可的研究機構,遍佈世界的讀者也成立了無數的讀書會及網站,自動分享並推廣此書。

在百家爭鳴、眾說紛紜的現狀下,協助校定此書的霍布尼克博士不得不挺身做些澄清。他發覺許多讀者招架不了此書的當頭棒喝,會情不自禁地將它概念化:「啊!這有點兒像某人的觀點或是某學派的延伸。」藉此迴避那直指人心的挑戰。因此若要了解此書的特質,可能應先澄清它「不是」什麼。

它不是基督教的經典,因它對真神、人類生命以及世界的定義,與傳統神學截然不同。

它不是新時代「心想事成」的勵志書籍,因它毫不留情地揭露小我的陰暗面,催促人們正視自己心內抗拒愛與平安的種種障礙。

它不是外星人的預言書,因它主張一切靈異現象都是心靈製造出來的,是果而非因,是末而非本,唯有轉變心念才是化解一切災難之道。
 
它不是提供秘訣或捷徑的 how to 書籍,因心靈的轉變乃是一生的課題,沒有捷徑可循。

《奇蹟課程》基本上主張:我們內在的靈性,才是真正的生命,身體的存在純是一種幻象,物質世界乃是與根源分裂的自我在幻境中營造出來的舞台,純粹是為了與上主分庭抗禮,故它本質上便是恐懼與仇恨。這對於慣於怨天尤人或寄望上主來伸張正義的人們,有如晴天霹靂,它把世上的一切現象及責任一股腦地推回給了我們,我們必須對目前的生存境界負起最後的責任。它應用了心理學詞彙解剖這個自願與生命根源決裂的小我 (ego) 在莫須有的罪咎及恐懼下所發展出來的種種瘋狂的自衛措施,玩弄壓抑繼而遺忘、投射繼而攻擊的伎倆,終至難以自拔。

《奇蹟課程》沒有解決人類痛苦的秘方,它只是幫人看清我們「作繭自縛」,「咎由自取」的無情真相。耶穌也好,聖靈也好,絕不會越俎代庖,解除我們繫在自己身上的結,他只是臨在我們內心深處永不撤除的愛,不斷地提醒我們:「我的弟兄,重新做個選擇吧!」

化解人間噩夢的唯一途徑便是寬恕,這寬恕不再是倫理層次的行為,而是以看透真相,斷然而捨的大智慧。

《奇蹟課程》如此赤裸地揭發小我在人間所玩弄的伎倆,幾乎推翻了世人奉守不渝的每個價值觀,不論它措辭多麼委婉,看懂的人仍會不寒而慄,甚至怒不可當。有位學員自承他先後至少燒了七本《奇蹟課程》,每次都又忍不住再買回來閱讀。霍布尼克博士也說,:「每當一些初入門的讀者告訴我,《奇蹟課程》帶給他多大的喜悅時,我心中會忍不住想到:『他一定沒有看懂。』」

由於《奇蹟課程》所切入的深度,它一時可能難以成為雅俗共賞的流行書,當今絕大多數的人們還沈迷在怪力亂神之中,冀望在自心之外尋求捷徑,仰賴鬼神、高靈、外星人或上師的提拔與加持。當人們玩遍這些兒戲,卻仍難化解人間的苦難時,自會回頭尋求治本之道。

<轉載自奇蹟課程中文部官網>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奇蹟課程》是一部轉化心靈的自修課程,其內容係為心理學家海倫.舒曼博士經由秘傳而筆錄下來。自 1976 年由《心靈平安基金會》出版以來,已傳佈全球。此課程一向被視為近代最重要的靈修寶典之一,採取教科書的形式,把生命的奧秘編成一套 365 課的課程,透過逐日的練習,教人如何轉化人間恩怨,在狀似宿命的人生中開創奇蹟,重享天賜的平安喜樂。

《奇蹟課程》雖採用基督宗教的傳統術語,其精神卻超越宗教派系,更無意取代任何宗教。全書分為三部,第一部:「正文」,提出一套「自成一家之言」的形上理念,啟示我們生命的真相,解釋人類如何由一念之差而墮入夢中,沈淪為小我(ego),作繭自縛。唯有寬恕,才能帶領我們出離恐懼,經驗奇蹟,回歸永恆不易的大愛。

第二部是「學員練習手冊」,它根據「正文」的形上理念,編出 365 課,修正小我的錯誤理念,訓練我們接受大我的思維方式,一天一課地潛移默化我們的心念,化為「奇蹟心懷」,由內轉化我們所投射出來的世界。

第三部為「教師指南」,全文是以問答的形式解答學員可能提出的問題。隨後又依據正文的整體思想架構及練習指標為讀者作了一些詞彙解析。

《奇蹟課程》究竟是怎樣的一本書?我們不難由序文的開宗明義看出一些端倪:

    這是闡釋奇蹟的課程。

    是一門必修的課程。

    只有投入時間的多少是隨意的。

隨自己的意願並不表示你可以自訂課程。

    它只表示在某段時間內你可以選擇自己所要學的。

    本課程的宗旨並非教你愛的真諦,

    因為那是無法傳授的。

它旨在清除所有妨礙你體驗到愛的障礙;

    愛是你與生俱來的稟賦。

    與愛相對的是恐懼,

    但凡是涵容一切者是不可能有對立的。

本書的要旨若一言以蔽之,不外乎下面的三句話:

    凡是真實的,不受任何威脅,

    凡是不真實的,根本就不存在,

    上主的平安即在其中。(T-Intro.2:2-3)


文/ 若水
原文於2006/4/7 已發表於奇蹟課程中文部網站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奇蹟課程的要點其實不難把握,它只是為我們指出,世上只有兩套人生信念,一是建築在恐懼的基礎上的小我信念,一是建築在愛上的屬靈信念。當我們陷入困境時,只需告訴自己:「還有另一種看待此事的方法」,人生便有了轉機。

難的是,我們已經全然與小我的信念認同,以為放棄小我的人生經驗,等於全面否定了自我,於是寧願苦到同歸於盡,也不願改變自己。所以這部課程才提供了練習手冊,一課一課地幫我們修正根深柢固的小我信念。

基於恐懼的小我信念,一言以蔽之,就是人心慣於耽溺於過去的負面經驗,不斷提醒自己不是完美的造化,不敢面對自己當下的真相,寧願在過去與未來的幻相中流浪。

出自恐懼的小我信念,有下列的特質:

1.人生是可怕的,憂患意識是人類的正常心態。

2.讓自己或別人感到內疚,能夠激勵我們向上。

3.過去的不幸很可能會不斷重演而成為自己的「現實生活」。

4.我們需要為未來未雨綢繆,胸有成竹才行。

5.我們在世間基本上是孤獨的。

6.防衛與攻擊是保障我的安全的唯一方式。

7.負面的評斷或批判有助於改善現狀。

8.比較與競爭對人是有益的。

9.證明自己是對的,乃是人生的要務。

10.指責別人,才能解除自己心中的委屈。


出自愛的屬靈信念,則是由「我仍是上主所創造的(完美無缺的)我」出發,著眼於人性相似相通之處,由此孕育出仁慈、感通與諒解的心態。

出自愛的屬靈信念的特質如下:

1.愛是你的生命本質。

2.寬恕是通往幸福之路。

3.當下這一刻有釋放我們自由的能力,成為我們的「現實生活」。

4.你永遠都有重新選擇的機會。

5.你是同一個大生命體的一部份,與其他生命息息相關。

6.仁慈的推恩會帶給你積極光明的人生經驗。

7.接納這屬靈的信念,才能轉變你的人生。

8.著眼於彼此相同之處,方能締造正向的人際關係。

9.幸福與平安才是人生的要務。

10.我們每人都須為自己的感受與反應負責。


小我操控我們的一個伎倆,即是不讓我們與屬靈的念頭碰面,我們若能把上述兩套信念放在一起,立刻真相大白,不難看出哪一個對自己是有益的。可是,當衝突現前時,我們有時連想都來不及想,小我的防衛措施就已經衝出去了;事後覺得不妥,想要改用「屬靈的信念」時,小我還會跟我們「拼到底」,死也不讓步。

我們是這樣習慣聽從小我恐懼的呼聲,想要掩耳不聞,確實不易。奇蹟課程安慰我們說,當我們與小我僵持不下時,只要我們肯求助於聖靈或更高智慧,慢慢培養出「信任」與「覺察」的心態,我們會愈來愈容易聽見屬靈之音的輕聲呼喚的。


參考自 "The Holy Instant", by Lee Jampolsky
文/ 若水
原文於 2006/4/6 已發表於奇蹟課程中文部網站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

    我現在覺得很矛盾,因為我既從奇蹟課程中受益頗多,也從佛法中受益很多,但是兩者在很多方面是有衝突的。比如,在奇蹟中說惡都是幻覺,只是缺乏愛而已,但是佛法中卻有善惡,而且惡有惡報,這是不是真的?還是人的一種罪咎心理?還有我在學習中雖然受益很多,但是始終有許多懷疑,例如輪回啊,中陰身啊,這些,我傾向於相信,可是由於我沒有能力證實,始終在想我學的是不是真理?請教如何解決,謝謝!

答:
    《奇蹟課程》的練習裡有一課:願我認出問題,以便對症下藥。(W-79)就你信中講到的矛盾和惶恐,我們似乎可以多花點功夫去釐清,去瞭解這「左右為難的感覺」要教給我們什麽。你提到:「從《奇蹟課程》中受益頗多,也從佛法中受益很多,但是兩者在很多方面是有衝突的。」以及「由於我没有能力證實,始終在想我學的是不是真理?」在這裡我們可以稍微停一下下,讓自己去感受這問題的背後,你究竟要的是什麼。

    你是想要解決觀念上的衝突?或是把《奇蹟課程》和佛法做一番對照比較,讓你更有信心修行?或是你在想:到底該選擇《奇蹟課程》,或選擇佛法?或是你需要更多人或更多權威告訴你什麼是真理?或者別人說的都不算,一定要經你檢驗證實過的才算真理(而真理又是什麼)?或是......?

    我們的問題多半十分複雜,愈解愈難解。《奇蹟課程》只問我們:「你想要對,還是想要幸福?」這一問,常常可以幫助我們穿越了一連串的懷疑,衝突,曖昧不明,讓我們「看清」自己正卡在頭腦的思考模式裡,或陷入情緒的漩渦裡,還是我們現在想要的,是真正呼應到內心深處的渴望,也是真理要給我們的光明,喜悅與平安之境。

    面對世人表相上的善惡有別,傳統的看法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多做好事,少做壞事,除了修行以外,還可以順便讓世界更好一些。但《奇蹟課程》的確不教導此類的善惡觀,因為 J 兄知道問題不在於此,他深知--不停的判斷所帶來的壓力,實在令人難以負荷。人們竟會如此珍視這種削弱自己的能力,真是匪夷所思。(T-3.VI.5:6,7) 因此他建議我們放下判斷,重新和源頭的愛連結。即使表相上善惡有異,我們的本質仍然是愛。我們只要看懂惡、恐懼或攻擊都是「缺乏愛」,練習收回對此類「缺愛舉動」的批判,單單認清那只是在呼求愛的表現,這樣就已經在展現寬恕,回應了我們與生俱來的「愛的本質」。

    我們在得遇《奇蹟課程》之前,累積了不少的學習經驗,也想要帶著舊的學習經驗,去認識這一條新道途。可是 J 兄很知道他帶領我們走的是怎樣一條全新的路,他甚至認為我們在這條新路上還是「盲目」的,而且我們原本多麼努力苦修,就有多麼盲目:「盲者會不斷自行調整去適應他們的世界。他們自認為已經摸清了自己的路。他們不是透過喜悅的經驗,而是透過他們自認克服不了的缺陷所形成的嚴酷條件而學成的。基於這種信念,他們十分倚重舊有的經驗,緊抓不放……就這樣,他們的世界遂一直保持著他們在想像中學會「看到」的模樣,並且相信自己別無選擇……」(T-21.I.4:)

    如果不靠苦修,不靠我們原本學的那一套來判斷,在這個世界,我們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在通往真理的道上?《奇蹟課程》的道場是「人際關係」,在弟兄互動之間收回投射,進而去看出每個人的純潔無罪。這樣的寬恕功夫,無形中是可以化解了長久以來的制約,和小我錯誤的學習模式。只要我們還有某個需要修正的觀念,就會有某個投射出來看似會勾到我們的人事物,藉由我們的寬恕,讓自己重新選擇回聖靈為我們安排的課程。不需急著修行;不需擔憂自己對或不對,只需著眼於和我們一同攜手走回家,一體不分的弟兄。

    更重要的是:真理早已安置在我們內心深處。即使我們還自認受外境的磨難,還學不會真寬恕,根本不曉得怎麼證實輪迴或中陰身這些大道理,我們仍能繼續學習,隨時可以重新選擇。不管在哪一條通往真理的道上,靜下心來聆聽,我們都能夠感受到那來自內心深處的平安。

    《奇蹟課程》裡說:「聽著,你可能還依稀記得一個悠遠古老,並未全遭遺忘的境界;也許很模糊,但並非完全陌生,好似一首歌,名字早已忘了……留在你腦海裡的……只是一點兒餘響……你依稀記得它的旋律多麼動人,你當時聽到這首歌時的心境多麼美妙……」(T-21.I.6:)

    真理一直在我們心中,憑著心靈對平安幸福的呼喚,你會選擇真正適合你的道路。

    祝福你。

問答服務小組敬上

<轉載自奇蹟課程中文部官網>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的生命中出現過貴人嗎?現在的你希望貴人的出現嗎?來幫助你的人是貴人,傷害你的人也是你的貴人,你認同嗎?

 

《奇蹟課程》正文第25章,第5節P542講到,你的人間救主一被你寬恕,便會帶給你同一救恩。你若定他的罪,他只會帶給你死亡。你在任何人身上看到的樣子不過反映出你存心要他成為的模樣而已。

P543講到,此刻,重新正視一眼你的弟兄吧!而且心中懷著一種領悟,即你對他的評價乃是你通往天堂或地獄的關鍵。請謹記這一點:你賦予他什麼角色,等於賦予了自己同一角色;你為他指出什麼路,必也成了你自己該走的路,因為你對他的評價代表了你對自己的評價。

 

正文第26章P557寫到,不要判斷弟兄,你才有機會親眼目睹上天要他為你提供的見證之境,且與他一起歡樂慶祝。你每次在他身上看見一個該死的罪,等於同時犧牲了你們兩人的純潔無罪,而經歷了一次死亡。

 

P559講到,上天賜你弟兄,就是為了給你看出他全然無罪的機會。

 

在世間有些緣分是從正面來幫助人,稱為『順增上緣』,另一種緣分則是用打擊來幫助人,則稱為『逆增上緣』。

有時候最痛的創傷,才是最好的老師!也唯有『寬恕』這所有的一切,才能真正地走出傷痛,重拾喜悅與自在!

 

感謝上主、感謝聖靈、感謝奇蹟課程!

201112131456193372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奇蹟課程》正文第25章,第9節P555講到,奇蹟的施與受是平等互惠的。因奇蹟本身就是對『施與受原是同一回事』的一種體悟。

 

在世間,施與受看似需要主與客雙方才能成立,缺少任何一方,施與受就無法成立,所以說:施與受是一體的

 

若從一體性來看,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一切都是投射的話,那麼你所施與的與他人所接受的,就是同一件事!要從世間分裂的眼光跨越到一體性的眼光,著實不容易,看著世間紛紛擾擾的劇情一再重演,是讓你更心力交瘁,還是讓你生出願心一定要出離幻相?

 

 

奇蹟課程已賜下了『寬恕』這個大絕招,幫你在世間斬妖除魔,而將所有疑難雜症交託給『聖靈』這個人間師父,施者與受者雙方的救恩之日一定不遠!

 

感謝上主、感謝聖靈、感謝奇蹟課程!

TWIP_2000_0609_01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奇蹟課程》正文第24章,第7節P530講到,所有的知見在你真正明白它的目的以前,始終是本末顛倒的。一般人很難了解知見的作用完全受制於它在你心目中的用途。外表看來,是知見告訴你『你究竟看到了什麼』。其實,它不過反映出你傳授給它的看法而已。它只是賦予你的願望一個有形圖像或具體形象,使你的夢想儼然如真。

 

《心經》的經文裡有一句話是『遠離顛倒夢想』,該句的解釋是:心完全解脫妄念的糾纏之後,變得清明理性,此時,一切才開始顯現其本來面目。黑白不再顛倒,一切都已回到其本應擁有的位置;主客不再易位,心不再誤認妄念為主人;本末不再混淆,心終於明白了自己是佛。人世如幻,浮生若夢,如果我們不趁早認知這個事實,我們依舊會陷在黑白顛倒、主客易位、本末混淆的生命困境中不能自拔。故既已聽聞佛法,即應精進、慈悲、智慧,永遠的告別那令人憂悲苦惱不已的顛倒與夢想。

 

我相信所有的法門終將引領你我回到『一』的無限大愛裡,上主是真正終極的『因』,聖子只是『果』,這樣的因果循環,是靠著無私的『愛』持續地推恩下去,直到永遠,其餘世間的一切因果,本質上也都是虛妄與顛倒夢想。

 

這無私的『愛』才是一切的因,也是一切的果,更是那個『一』!

 

感謝上主、感謝聖靈、感謝奇蹟課程!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奇蹟課程的文字使用的雖是基督宗教的術語,但有心者不難發現其內涵或許更接近佛教或印度教。許多奇蹟學員本身即是佛教徒,或曾接觸過佛教。然而,課程的內涵和佛法還是有著重要的差異。以下嘗試做一簡單的比較。

1. 神:佛教並不肯定一個完滿的神存在;它認為,沒有什麼不是無常的(即便是佛、佛性、或如來藏皆是如此),永恆並不存在。不過,佛法本身並不能證成這一點。相較於此,課程肯定一個永恆、完滿、無限、而充滿愛的神。它並不嘗試證明它的存在,它甚至也不需要人們相信這點,它只說,依著課程的方法修煉,透過不斷的寬恕,學員們自會契入神性。課程還進一步探討人們之所以遺忘、排斥神性的真正原因,藉由讓學員們了解成因,進一步化解謬誤的肇因,藉此回歸神性。

2. 戒律:傳統佛教對戒律有一定程度的重視。不殺生、不偷盜、不妄淫等都是最基本的;出家人還得遵守更多規矩。相較於此,課程則不提供任何具體的戒律。理由至少有:(1)既然痛苦的肇因在一念無明(這點課程和佛教的說法幾乎是一致的),則學員們所唯一需要做的便是修正那一念無明,為此,課程認為,寬恕是我們唯一需要做的,其餘皆與解脫無關;(2)戒律的規範多在身體層面,若人們誤以為遵守戒律是必須的,則反而強調了身體的重要性,乃至自身的不完滿;(3)戒律若成了偶像崇拜的對象,則是適得其反,反讓解脫成為不可能。

3. 業報:許多佛教的信眾都深信造業受報的道理。奇蹟課程一方面對輪迴之說不置可否(用意在強調輪迴本身仍是虛無一場夢),另方面也一再提醒我們,外在世界所加諸於我們的種種,無論苦樂,一概不存在。甚至,課程還揭露了所謂「報應」底下的受害者心態,以及推動這一切的罪咎懼。事實上,重點不在我們做了什麼,而在我們「認為」自己對弟兄和上主做了什麼;外在的形式從來就不是重點,問題出在內在的心態。若我們認為自己犯了罪,那麼便會自找懲罰(懲罰的形式同樣不是重點)。化解惡業的方式不在諸惡莫作、諸善奉行,因為承2.,身體的作為不是痛苦的肇因,肇因在一念無明。因此,課程一再強調的,惟寬恕而已。(若認為他人是有罪的,縱使做盡善事,仍會受到「報應」。)

4. 破與立:承1.,佛教徒認為一切都是無常的,因此只破不立。奇蹟課程則認為,除了上主之外一無所有,因此除了求破除有形世界的一切之外,還要奠定上主之境的真實性。由此,亦可說課程的內涵是神秘主義式的。

5. 出家:佛教鼓勵出家修行,相較於此,奇蹟課程則不做任何具體建議(它不鼓勵出家,但也不鼓勵在家)。課程只說,若非與弟兄一起,沒有任何人能夠回得了家。然而,這兒的「一起」並不指身體上的,而指心靈上的;「弟兄」也不限於人類。因此,就是出家修行,或甚至遠避山林,一樣可以修出奇蹟正果。重點是,修行者是否有足夠的願心寬恕眼前的世界和自己;若出家的動機在躲避世間的苦,或出於對世俗的不屑,則無論修什麼法門都無法回到真正的家。

6. 修行團體:奇蹟課程是一部自修式的靈修經典,它並不需學員組成任何形式的團體,或跟隨任何人學習;它只要學員聆聽聖靈的教導。佛教則對修行團體和師承有較大的期待和要求。對課程而言,一貫的重點在化解一念無明或小我心態,其餘一切都無關緊要。

7. 目的:化解人世間的痛苦是兩大修行系統的共同目標。佛教的最終目標在證入涅盤,它只破不立;奇蹟課程的最終目標則在帶領學員回歸與上主一體不二的境界,重在破而後能立。

8. 冥想:禪修是修習佛法重要的一環。相形之下,奇蹟課程亦不缺乏冥想的練習;事實上,佛教的止觀禪修,其內涵在課程中同樣找得到。不過,課程對身體的要求明顯少很多,理由則可參考2.。

9. 大小乘:大多數佛教徒將佛法區分為大乘與小乘,但這樣的分法並不精確。奇蹟課程的論點是,既然一切痛苦與幻象的肇因在一念無明,則只要寬恕就行了;這乍聽之下接近獨善其身的小乘,但課程認為,外面根本沒有別人,解決了自己的問題就等於解決了所有人的問題,因而上主之師同時也是世界的拯救者。因此,以課程的思路,根本不會有大小乘的分別和爭執產生。甚且,課程還認為,救渡眾生的方式不是四處佈施金錢或傳揚課程內涵;奇蹟學員真正該做的,是專心對治一念無明,好好得活出課程的內涵(把自己管好就好)。外面一切的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解決自己的問題就等於解決所有的問題;這是一念無明之說的內涵。菩薩若見眾生病,首要得向內看,因為眾生之病皆肇因於我;病的是菩薩,而非眾生。

10. 傳教:承9.,於課程而言,傳教本身即是多餘的活動,根本不需要。

佛教的歷史淵遠流長,派系也多,雖則大致有一貫的教義,但還是不易一概而論。本文只能就最基本的幾項做簡單的縱論,希望能理出一點頭緒,澄清兩大系統之間的重要差異。其餘還有待修行者的體會和補充。

 

<轉載自奇蹟課程中文部官網>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新時代這一名詞相當曖昧,牛鬼蛇神無所不包,故稍有份量或具學術價值的作品,通常設法與它劃分界線。《奇蹟課程》具有相當深奧的形上理論及心理剖析,不同於時下「心想事成」這類天真樂觀的思考路線。「你的任務不是去尋找愛,只需找出你為了抵制愛而在自身內建造的一切障礙物。凡是真實之物都不用你去找,虛幻之物才需要尋找。」(T-16.IV.6: 1-2) 它要求讀者覺察心中每一個負面的想法,正視自己心內的陰暗面。根據許多《奇蹟課程》學員們所分享的經驗,在相當長的學習過程中,他們的生活被攪得天翻地覆,進退失據。 Dr. Wapnick 曾說;「當新學員告訴我,《奇蹟課程》如何改善了他的生活,帶給他多大的喜悅,我通常都會擔心這人根本就還沒有入門。」

無可否認的,奇蹟課程所說的「真相」與我們的現實經驗好似兩個世界。腦子得轉好幾個彎,在潛意識裡繞個三圈才會若有所悟:「嗯,好像確有那麼一回事。」在傳授時,難免會想按照自己的了解與別人的需要來「改進」這一本書,讓它更合理一些,更實際一點。

這種心理需求很快引發了另一股通靈熱潮,繼奇蹟課程問世之後,出現了一連串的通靈講師,重新詮釋奇蹟課程。通靈的來源無奇不有, Joshua,耶穌,Brother,Raj,Voice,聖靈,天使,總領天使麥加略,亞伯拉罕,甚至上主都親自出馬了。

這批新的詮釋有一共通的特色,就是親切好懂多了,傳來的訊息充滿溫情、鼓勵與保證,給力不從心的讀者莫大的慰藉,好似抓到了一個救生圈。這些通靈作品與新時代思潮一拍即合,乳水相融,於是,更給人一種印象,奇蹟課程與新時代講的是同一回事。(所以,下面的表格裡,我有時會用新時代來包括這一類的通靈訊息。)

這種對照方式,只是為奇蹟學員看出兩者的基本差異,容易分辨自己究竟走在哪一條路上,並無褒貶臧否之意。奇蹟課程只是千百萬法門中的一門而已,世人還有其他無盡的選擇,沒有好壞高下之分,只要合適自己的,就是他自己該走的途徑。但不要扭曲奇蹟課程來遷就個人的心理需求,不論你喜歡或厭惡這一課程,容許奇蹟課程用自己的話來呈現自己吧!

 

新時代思潮龐雜不一,素有「心靈萬花筒」之稱,因此上述的對比,難免有以偏蓋全之嫌,又是以奇蹟課程的本位出發,難免有主觀的成分。奇蹟課程說:「所有的詞彙都有引發爭端的可能……人間不可能有普世性的神學,然而,普世性的經驗不只是可能,而且是必須的。」(詞彙解析導言 2:5)條條大路通羅馬,理論上的差異並不重要,對某些人而言,奇蹟課程「擒賊擒王」「一次搞定」的方式,也許會激起小我更大的恐懼與抗拒,比起其他間接溫和的路線可能更為迂迴遙遠。

何況,接受哪一派思想,並不保證能夠得到它所許諾的境界。我之所以做出一個「對照表」,只是為奇蹟學員澄清一些可能的混淆與誤解,純屬於「內部作業」,並無貶抑其他學派之意。

奇蹟課程問世以後,激起了通靈熱潮,許多通靈者都聲稱自己的訊息來自與奇蹟課程同一來源。他們必會把自己的著作送到碩果僅存的 Ken 那兒,請他背書。Ken 常苦笑著說,這些作品都非常深刻,具有啟發性,足以自成一家之言,但能否不要掛上奇蹟課程的名稱,讓奇蹟課程用自己的話(不論多難懂)為自己表白。他也因此得罪了不少的奇蹟講師。

這是 Ken 多年來的沈重呼籲,讓奇蹟課程成為奇蹟課程,不要改善它,也無需為了迎合眾生而給它一個柔性面容,給它一個機會直接與散佈世界各地的「有緣人」對話,不通過神學、不透過組織、更不靠宗教;凡是準備好接受這套訊息的人,讀了自然會與它相應的。

文/ 若水
原文於2006/4/1 已發表於奇蹟課程中文部網站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九六五年十月的一個晚上,哥倫比亞大學附屬心理學院的主任比爾晚上收到一個電話,他的同事海倫歇斯底里地在電話的那一頭嚷著:「那個『聲音』始終不放過我,一直說:『這是闡釋奇蹟的課程,請筆錄下來。』我該怎麼辦?」

比爾知道,幾個月前,當他對系裡的鬥爭感到忍無可忍而說出「這一定另有出路才對」時,海倫曾慨然應允與他一起尋找這條出路,自那個事件以後,海倫開始經驗到一連串的怪異現象,甚至白天都會看到異象,他們有種預感,某種不尋常的事件就要發生了。

身為六十年代心理學家的海倫,擔心被人視為迷信或瘋狂而淪為學術界的笑柄,始終抗拒這些無法解釋的經驗,若非比爾的諒解及鼓勵,她簡直無法面對這類事情。

這回比爾照常安撫她,建議她按照那「聲音」的指示筆錄看看。海倫仍不放心:

    「萬一那只是一派胡言呢?」
    「我們就把它撕掉,沒有人會知道這件事情的。」
    「保證沒有人知道?」
    「我保證。」


海倫終於答應錄下那些訊息,她拿起筆記本,以速記的方式寫下《奇蹟課程》的第一句話:「這是(闡釋)奇蹟的課程。」以及隨後的奇蹟凡例。海倫愈寫愈恐慌,那聲音還要繼續,海倫已經驚惶到了極點,看都不敢看,合起筆記本,丟到公事包裏,就躲到床上去了。

第二天,比爾提前一小時來到辦公室,看到海倫已經在那兒來回踱方步了。他要海倫唸出昨晚速記下來的資料,他替她打字出來。當他們讀了筆錄的內容,不禁面面相覤,比爾與海倫共事多年,知道她是寫不出這種東西的。不論比爾怎麼勸,海倫決定終止這個荒謬的事件,但她制止不了那個「聲音」的出現。當天下午,她在辦公室剛掛掉電話,那「聲音」又出現了,她跳起來,衝到比爾的辦公室直嚷,比爾不斷安撫她,叫她記錄下來,再做決定。

當她一提筆,就聽到第一節的標題「奇蹟凡例」。當晚她就完成了那有名的五十條奇蹟凡例。《奇蹟課程》的筆錄過程就這樣開始了,比爾每天提前到辦公室幫她打字出來,前後進行了七年之久。海倫雖然非常清楚自己紀錄下來的內容,始終抗拒它,倒是比爾愈仔細地閱讀,心中愈是不安,因他知道「如果這些話都是真的,那麼我這一輩子的人生信念與行事原則都被推翻了。」

《奇蹟課程》的內容對海倫的生活心態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她想盡辦法找出話中的毛病,但那聲音始終耐心地解釋。海倫感到最荒謬的是,那「聲音」竟然自稱是耶穌,而海倫是根本不信耶穌的猶太人。七年來她不斷向那聲音抱怨,挑剔文字與內容,若非比爾的陪伴與開導,她大概很難支撐下去。

錄的工程一直到一九七七年才圓滿完成,由於職業及身分的顧慮,此書深鎖櫃中,成了兩位學者「不可告人之密」,更不敢輕易示人。直到研究心靈學的茱麗出現,這本書才開始在一小群有緣的朋友間傳誦。很快地,他們了解這本書不是只為比爾與海倫而寫的,便開始以佚名的方式慢慢影印流傳出去。奇妙的是,這麼艱深的資料,不論印多少,都供不應求,於是正式出版成書勢在必行。

這個小團體開始聚在一起,祈求聖靈指引,他們得到的答覆是:此書必須由純粹致力於此書的非營利機構出版,如此一來,傳統的出版管道便不在考慮之內了,唯有組織基金會自行出版,然而,經濟來源呢?在這四個人中,唯有茱麗得到答覆:「先發願再說。」茱麗了解自己可能是受託之人,便發願盡畢生之力為此書服務。

第二天,茱麗收到墨西哥一位地主的電話,不知他由何處讀了《奇蹟課程》的影印本,自稱聽到內心的指示,願意賣掉一棟莊園,助印五千本《奇蹟課程》。就這樣,《奇蹟課程》正式於一九七六年六月以書本的方式問世,而且始終都透過口耳相傳及郵購管道流通,直到最近。

如今,此書已流通了上百萬本,且翻譯為各種語言。以此書為研討內容的大型網站、讀書會以及有線電視節目,蹴手可及。更有許多根據此書中的一兩個觀念而寫成的暢銷書,多得不勝枚舉,以致引發了不少智慧財產的法律糾紛,甚至還有一些熱忱讀者不顧基金會的勸止,組成教會,搞得熱鬧非凡。

《奇蹟課程》究竟是怎樣的一部書?其實它只是一部供人自修的靈修教材,幫人轉變舊有的知見,治癒心靈的創傷。它不管人類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等錯綜複雜的人生百態,一刀切入人類存在的根本問題。它認為人生只有「一個問題,一種解決,救恩就完成了。」

最終極的問題即是人類「自以為」與生命的根源斷絕了,營造出一個虛幻的世界,在那朝不夕保的處境中忙著不必要的自衛、投射與攻擊,為自己帶來了無邊的煩惱,也為他人帶來了無盡的痛苦。

最終極的解決之道便是「覺悟出你的本來境界以及你的永恆真相而已。」,換句話說,沒有神會定我們的罪,我們也從未「真正」失落過。一旦認出這一真相,我們就不再會終日忙著為自己辯護、投射、尋求補償或賠補自己的罪過,回頭便是那永恆不渝的「愛」。

《奇蹟課程》的理論雖然相當抽象,而且仰之彌高,但它的方式及目標卻具體非常--治癒生命每個層面的創痛。它鐵口直斷:一切痛苦源自人心,唯有改變人的信念與想法才能斧底抽薪。因此它在洋洋大觀的理論體系之後,製作了 365 課的教材,供人實驗與操練。如今已有上百萬的讀者為之作證,這些乍聽之下聳人聽聞的觀點,經過一段時間的身體力行,變得如此天經地義,連他們都難以解釋內心所產生的變化。

《奇蹟課程》基本上是一套修正人類心理或意識的教材。人類過去所學到的一切,不僅沒有找到渴求的幸福,反而為世界帶來許多痛苦與災難,因此它要求自己的學生:「要學習這一課程,你必須自願去反問自己所珍惜的每個價值觀。」唯有先解除(undo)過去的錯誤觀念以及隨著觀念而形成的具體經驗,外在的環境才有改變的可能。

過去,人們常把外在現象難以解釋的改變稱為奇蹟,其實現象界是最不可靠的,因它們只是「果」而非「因」。若只著眼於「果」的層次,被現象所炫惑,便會淪為「怪力亂神」之流。唯有心靈層次的轉變才堪稱為奇蹟。《奇蹟課程》說,真正的奇蹟乃是「千古的仇恨化為當前的愛」,當人心突破了舊我的束縛與限制,奇蹟便成為每天生活不可缺的一環了。所以它斬釘截鐵地說「奇蹟本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了,當它匿跡不現時,便表示(生活)出了問題。」

《奇蹟課程》確實不負此名。


作者/Dr. Kenneth Wapnick, Ph.D., Foundation for A Course in Miracles
譯者/ 若水
原文於2006/4/6 已發表於奇蹟課程中文部網站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類經過數千年的宗教薰陶和心理治療,心靈慢慢成熟,等到一小部分的人足以明瞭世界的虛幻時,《奇蹟課程》來到人間。但不可否認的,這部「課程」的來臨還是「早了一步」,即使是修行多年的人,讀到書中處處有違「常理」的觀念,還是難以消化,開始自行詮釋,遷就自己舊有的信念,以致在短短的三十年間,百家爭鳴,莫衷一說。

    小我的思維體系雖然瘋狂又虛幻,卻是十分邏輯的,不僅自成一家之言,還有「能力」營造出嘆為觀止的三千大千世界。靈性的思維體系則是針對小我的架構,見招拆招而成,故靈性的思維體系也是自成一家之言,只是與小我恰恰背道而馳,也有能力將我們帶回從未失落的天鄉。

    幾千年以來,每個宗教都會迎合學徒的資質而提供各種方便法門,《奇蹟課程》則毫不妥協地把「真相」擺在我們的眼前,好似挑戰我們:take it or leave it。我們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因它「不是」唯一的道路,它只說,這個方法能幫我們省下多生多世的迂回。

    1)改良「課程」的衝動

    但聰明的小我仍想辦法迴避這一選擇,試著在兩者之間打造模棱兩可的第三條路,故意「改善」這個課程,來迎合自己的需要。故《奇蹟課程》一再提醒的:不要把光明帶入黑暗中,而應將自己的黑暗帶入光明中。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學習心態。

    要學習這一課程,你必須自願去反問自己所珍惜的每一個價值觀。只要有所隱瞞或掩飾,都會阻撓你的學習。沒有一個信念是中立的。每一個都有能力左右你所做的每項決定。因為任何決定,都是基於某種信念而做出來的結論。 (T-24.Intr.2:1-5)

    2)理論化的傾向

    奇蹟學員所面對的最大挑戰,不是文字過於難懂,而是這一訊息對小我的威脅太大。因此小我必須想盡辦法讓它「抽象化」、「理論化」,迴避「寬恕」的挑戰。

    這一課程你不是完全相信,就是完全不信。因它不是徹底真實,就是徹底錯誤,你無法片面地只相信它的某一部分。你不是徹底由痛苦中解脫,就是完全沒有解脫。理性會告訴你,沒有一塊緩衝地帶供你徘徊,等你在天堂的喜樂與地獄的痛苦之間作一抉擇。(T-22.II.7:4-6)

    3)斷章取義

    我們若對全書的形上理念沒有一個整體的瞭解,很容易落入「層次混淆」的錯誤,難以看透小我隱晦的自衛機制,在練習寬恕時,不知這把慧劍究竟砍在哪一個節骨眼上。

    這是鍛煉心靈 (mind) 的課程。整個學習過程要求你以某種程度的專注去研讀。課程的後段十分倚賴前面這幾章的基礎,你必須仔細研讀。你需要它在前鋪路。缺乏這層準備,課程後段會使你望而生畏,而無法積極發揮其用。然而,在閱讀前面幾章之際,你會開始看見不少留待下文分解的伏筆。(T-1.VII.4)

    由於《奇蹟課程》反覆由不同的層次來解釋形上與形下的問題,讀者常常陷入「層次性的混淆」而誤解了文意。故奇蹟研習特以圖表方式解析奇蹟理念的整套架構,給予讀者一個整體的透視,順便幫讀者稍微補修一點心理學分,讓學員由身體層次,穿越心理層次,而昇至靈性層次。

 

<轉載自奇蹟課程中文部官網>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奇蹟課程是個性別解放的課程。課程的重點在消除二元對立,因為上主之境是純然的一體。因此,任何差別相都列入銷毀之列,包括男女性別,乃至一些界於此中間的,如雙性人之類。這些都屬於幻象,因之多瑪斯福音才會說,只有把男性看成不是男性,女性看成不是女性,才能入天國之門。

當然,奇蹟課程也不會拿性傾向做文章,如一些傳統宗教所犯的錯誤。一些佛教經典,包括國人喜讀的《法華經》,要出家人不可親近「不男之人」(同性戀之流)。聖經甚至要求人們拿石頭砸死同性戀。這些在課程看來都是無稽之談;既然性別都屬幻象了,性傾向當然也在幻象之列。

奇蹟課程雖然沒有公開談到性,學員們還是能夠據其內涵推論出聖靈對性的觀點。姑不論「性」或「性愛」的定義究竟為何,性活動大抵牽涉到兩方,因而早已隱含了「分裂」的訊息。這好比語言的存在雖意在溝通,但其本身卻是因著分裂的幻象而產生的。性行為中身體只能接近而無法融合,不過是此一事實的象徵罷了。性或性愛雖然意在結合,但課程所說的「合一」並非已分裂的兩半的結合,而是回歸根本不曾分裂過的神聖自性(回歸本身當然也不需要性行為作助緣)。

因此,奇蹟課程可說是促成終極的「性解放」,讓神聖而完滿(holy and wholely)的上主之子再也不會被困在任何性別、性傾向、或性慾求之中。的確,當內在的空虛感逐漸被填起,性的慾求自然會慢慢地減弱。當然,事情往往不是如此平順的;正如許多修行人所觀察到的,當他們嘗試著要放掉偶像,多少會面臨小我的反撲和抗拒:好一段時間的慾火中燒,或者對美食的渴求,或對任何外在事物的渴求。有些時候,這多少牽涉到傳統宗教的不當禁慾方式:以帶有強烈壓制傾向的戒律來束縛修行人的慾求,往往適得其反,既無法消除慾火,反而弄得修行人心發狂(如十六世紀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得所經歷的。)

事實上,放棄性活動是靈修自然而然的結果,若以行為束縛強制初入門的修行人,則多少有本末倒置之嫌,在課程來看恐怕只是因果錯置;該修正的是內在的因,而非外在的果。性行為本身沒有什麼不好,也沒有任何罪過;幻象或虛無怎麼會有罪呢?事實上,該修正的是修行人內在對性行為的羞恥之情,而非性行為本身。或許,他們是最該多從事性行為的人,那將帶給他們更多面對和修正罪咎的機會。當性行為被除罪化和除魅化,其本身的吸引力就會下降很多。課程數度談到「罪咎的吸引力」和「包裝華麗卻空空如也的禮物」,意指被投射罪咎越多的,以及越被遮掩、越得不到的幻象,往往越有吸引力。

另外,或許較少人談到,或不如說對小我而言過於敏感的話題,是課程對多重性伴侶的觀點。答案應該不難,課程既不會贊成,也不會反對。反正是幻象一場,重點還是在能否寬恕。不過,在多數人類社會,性關係可說是特殊關係中的特殊關係。既然課程意在消除特殊性,若我們認為伴侶該是我們所獨有,因而拒絕分享,則差異性和小我的自我概念便鞏固了。當然,這很可能是許多奇蹟學員將跨越的最困難的課題之一。

我的意思並不是奇蹟課程鼓勵多重性伴侶或雜交,它只是不認為這有什麼。我們應寬恕妓女或劈腿王,正如我們該寬恕自己的家人一樣。或許有人擔心,這將促成社會亂象和性氾濫,不過,現今社會性氾濫的緣由不正來自於內在神性和意義感的失落,乃至接踵而至的空虛和寂寞嗎?當我們有朝一日能夠不依賴偶像而活,不將愛情和性當成宗教(如《愛情的正常性混亂》一書中所言),當今社會的性問題才會得到根本的解決,性氾濫和性上癮才能從根治癒。

<轉載自奇蹟課程中文部官網>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

我有幸在這個月內接觸奇蹟課程,告別娑婆,斷輪迴這幾本書。可說是對我長期從很多靈修書籍中追求真相的決心以來最大的收穫。
我很想問耶穌既能以此種方式來導正聖經因時空關係而被扭曲的部份和觀念,不知我們這一世代能否看到佛陀也有此機緣來以現代的語言傳遞他真正的思想論述(真理定是不變),而能讓這世上廣大的佛教信徒更容易了解生命實相。
畢竟佛經是流傳如此之廣,但也因為語言文字和年代久遠的關係,讓有心想悟入正道之人,能免走許多冤枉路。
我能接受奇蹟課程,但我也相信更多的佛教徒可以透過如奇蹟課程的重新詮釋耶穌之語之思想的方式來重新體悟佛陀之言。
況且如告別娑婆內所言,佛陀在他的下一世也證入一體神性,這對相信他的法門信徒來講更是需要了解的。

二、

阿頓跟白莎現身葛瑞面前,做了告別娑婆世界和斷輪迴這2本書
讓我們知道耶穌的教導思想和聖經有很大的差別
他們也讓我們知道佛陀早耶穌5佰年前參透時間、空間、形相三界之外而在下一世才開悟進入上主的一體之境

慈悲佛陀悟道後一直傳說法門,希望眾生開悟脫離生死輪迴之道
想必佛陀也知道現今世上這麼多眾生以流傳這麼多年的佛經為修習聖典,那耶穌已及他已開悟的門徒都能再現聲(身)傳授宇宙真理,對於聖經上他所說的話給我們現代人正確的理解
佛陀或他的門徒也能做同樣的事,雖說真理不變,但法門不同
最少能像耶穌對於流傳至今聖經上的錯誤修正般,讓我們更了解佛經(尤其2500年的文字表達差異)
還是我們沒人有許下真正的願心,求佛陀再現聲(身)

<轉載自奇蹟課程中文部官網>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所謂的廣告、行銷,其本質就是在喚起人們的:渴望、不足、恐懼、內疚。

商業廣告小至奶粉,大至房子,其本質均是如此。
然而,公益廣告亦如是。

商業廣告還會以“特殊的愛”來包裝的精美華麗,引人心生嚮往。
公益廣告則是赤裸裸地,甚至是刻意的運用這些令人心生不安的恐嚇手法。

由於這是個小我的世界,所以,縱使背後的確是以極大的愛心為出發點,若無自覺,也難以跳脫小我慣用之技倆。

若想改以買賣平安?平安難以買賣,在這個小我世界,最終只會淪為另一種形式的“贖罪券”。

在公益團體工作的我,為難即在於此。

 

<轉載自奇蹟課程中文部官網>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

接觸奇蹟課程已有一段時間,參加過幾個讀書會,也認識了一些奇蹟學員,發現很多學員喜歡將奇蹟課程和零極限相提並論。這兩部書之間的確存在一些相通之處,但相異處亦不在少數。以下列舉幾項。

1. 零極限強調懺悔,因此四句話的第一句就是「對不起」。然而,奇蹟課程通篇從未也不可能要奇蹟學員們懺悔,因為懺悔了就表示認了錯,如此反而將虛妄的錯誤和罪惡感弄假成真了,這和課程本身的教導剛好背道而馳;反之,奇蹟課程要我們能自我寬恕,以此看出罪惡的不存在。

2. 零極限四句話的第二句是「請原諒我」。奇蹟課程則從未也不可能要奇蹟學員向著上主或聖靈請求原諒,因為課程認為,在上主和聖靈眼中,罪惡或錯誤根本就不存在,因此也沒有什麼好原諒的。更進一步來說,課程認為,學員們最大的挑戰是得發願心寬恕他人和自己,否則無從走向解脫,而這也是修行真正困難的地方(比起請求寬恕而言)。

3. 相較於奇蹟課程,零極限雖也講求大我的平靜,但其目標往往被擺在有形世界的成功之上(書中列舉了許多成功的案例)。相對的,奇蹟課程告訴我們,有形世界的事物,無論是好是壞,一概是恐懼的化身,一概是幻象,也一概不值得追求。

4. 相較於零極限,奇蹟課程雖也講求接收聖靈的靈感,但它從不保證有形世界的成功;寬恕與健康、財富、愛情並無必然的關聯性,這在第一章奇蹟凡例中就講得很清楚。甚至,J兄當年在引領筆錄者海倫時,便處心積慮要帶她出離有形世界;J兄不希望自己的用途只在提供停車位或降價拍賣資訊。

5. 零極限認為,我們只要嘴裡唸著四句話,清理的效果就會產生。這和淨土宗強調唸讀佛號的做法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同2.,奇蹟課程認為,只有出自內心的寬恕(而且是真寬恕),才真具有化解的效果;若只是做做表面功夫,聖靈是不會進來幫我們化解罪疚的。

二、

是很不一樣沒錯。不過,我們真要讓這兩本書橫梗在弟兄之間嗎?

我一直覺得《奇蹟課程》是體系非常龐大的教科書,有理論也有應用,這本大教科書,只要拿出其中一兩個概念,就是坊間許多掛著心靈療癒招牌書籍的主軸了。而這些「課外書」應用時因為多半只有一招兩式,也很容易上手。

如果沒掌握奇蹟課程虛實之分的精神,所謂的上手其實和我們吃飯一樣,是在物質、身體、覺受層次上「改善」,沒有進入「心靈」的層次,甚至可能強化內心的障礙(我非成功不可、我非填飽肚子不可、我非在今天寬恕對方不可)。

只是,如果懂得奇蹟課程「化解內心對愛的障礙」,同樣的材料,是可以作為方便的。

零極限的作者本來就是商人,整本書寫的非常商業化,沒有理論,只有幾個物質世界改善的精彩故事作為見證,論體系完整性而言,和奇蹟課程是很難相提並論的。

而 I'm sorry. Please forgive me. I love you. Thank you. 這四句話如果是對一個「異於已」的上主或聖靈說的,那的確和傳統的懺悔、祈恩沒兩樣。只是,凡事都能為聖靈思想體系所用,不妨想想,它如何用以化解內心對愛的障礙。

三、

我有另外的看法。

"對不起,請原諒我",在我看來,是對弟兄說的,因為我把我的罪咎投射在你身上了。

"謝謝你" 是感恩弟兄給了我這個聖靈為了送給我而交給你的禮物(因為你,我才能看到罪咎浮出而有機會真寬恕。)-施與受是同一回事!

而"我愛你"則因愛是感恩的道路!

四、

與其比較兩本書籍的差異,我倒是覺得不如讓讀者們自己去反問自己:哪一本書比較能幫助我?

我是先操練《奇蹟課程》後,才接觸《零極限》的。說不上為什麼,拿到書的那一天,我「知道」我非常需要它。「謝謝你」、「對不起」、「請寬恕我」、「我愛你」這四句話,我在接連的兩天內默念的應該有幾千次,幾乎每一分每一秒都在默念。

我當時處於極度的焦慮中,需要某些方法才能讓我靜心或專注於某個點。《零極限》在那個時間點進來,補足了《奇蹟課程》所無法提供我的幫助。

或者說,我在那個時間點,能夠接受《零極限》,卻萬萬不能接受《奇蹟課程》。當救恩被視為恐懼,它只能在旁邊等。

而那最焦慮的兩天過後,我能夠寧靜下來了,《零極限》也就被我放回書櫃中,繼續閱讀《奇蹟課程》。


無論是哪一本書,都像是一面大洋,能夠汲取多少,純粹看讀者當時的能力而定。任何人都沒有權力與能力去判斷任何一個事件在另一人的救恩道上的意義。

佛教、《零極限》、《祕密》或是新時代的其他課程是否能幫助人們得到解脫,這不是我該關心的議題,我只關心它們對有沒有「用」?而這個「用」,是取決於我,而非書本身。

 

<轉載自奇蹟課程中文部官網_奇蹟咖啡館>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若水 寫:
有幸受到比爾與海倫親炙的一位奇蹟教師 Jon Mundi 曾發出這一感嘆:

    「在奇蹟讀者群中,你很少看到30歲甚至40歲以下的學員。因為這一年齡層的朋友,仍在忙著尋找伴侶,創業購屋,結婚生子,忙著支付前仆後繼的帳單…..。當婚姻觸礁或事業不振,孩子讓你痛心疾首,不再是歡樂之源時,這些人所追求的價值一一在眼前破滅,中年危機終於來臨了。這一群人比較可能像比爾那樣發出痛定思痛的嘆息:「人生應有更好的出路才對!」千尋萬尋,最後找到了《奇蹟課程》。」
但在亞洲,尤其是中國, 40歲以下的奇蹟學員佔了大多數,這些年紀輕輕,卻身懷某種創傷的人,真能在《奇蹟課程》中找到出路嗎?

《奇蹟課程》所強調的「真幻之分」與「喚醒夢中人」這類高遠的靈修理想,真能答覆這群年輕人的心靈需求嗎?能幫他們更踏實地走在人間嗎?

希望奇蹟學員根據自己的經驗,給我們一些回應。
 
 
若水老師你好,

我從小就遭遇到家裡經濟大起大落的窘境,因此,十幾歲的時候,常在思考,這樣的人生究竟有什麼意義?我們成長,就學,就業,走上婚姻的道路,然後努力追逐功成名就直到老死,整個出生就是為了死亡。不管這過程如何,最終只是黃土一杯,漸漸得讓我對世界感到厭離。但是回想當時候,始終沒有自我了斷,或許是冥冥之中仍對什麼懷有著希望。
後來看到Bill說的:「There must be another way!」心裡就起了共鳴,對,就是這句話!

之後我的成長旅程中,不管做什麼,心裡總有個欠缺什麼的感覺,於是在一次不經意的情況下開始接觸佛法相關書籍,雖說在看的時候對自己具有安撫的作用,但始終感到隔靴搔癢,後來陸續看了許多新時代的書籍,內容寫的很美,但是卻沒辦法跟它起共鳴,心中那股「好像欠缺些什麼」的感覺始終揮之不去。

直到看了告別娑婆讓我又活了起來,對它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後來,就這樣開始接觸奇蹟課程的。

其實我本身沒有宗教信仰,所以一開始對於閱讀奇蹟課程是抱持著看看的心態,也是本著對告別娑婆的信心而閱讀的。初期,被書本內大量的基督教詞彙以及繞舌似的字句弄得昏頭轉向,直到開始操練學員練習手冊之後,回頭再看正文才慢慢知道在說什麼,而我的生活也跟著開始轉變。

最明顯的奇蹟經驗就是在我的生活中,發生的衝突機會少了很多,自從了解到世上一切都是自己的投射之後,就比較少怪罪別人,開始學著向內心觀看並化解自己的心結。坦白說,這不是一條容易走的道路,但仍願意繼續走下去,因為我很早就知道,向外追尋終究是一場空。我不敢說自己已經看破紅塵,對這個世界不再眷戀,但我願意隨時問自己「我想要的到底是什麼?」並一步步的鬆綁那些束縛在自己身上的信念。

現在,我可以感受到自己是帶著覺知在過活,願意把心打開,接納任何人生美好的課程到我面前來,並用心向聖靈學習,當一個快樂的學徒!

我想每個人來到這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人生功課要修。然而,是否年輕人會比其他上了年紀的人來說,對這個世界有著大的執著,這點我們是沒辦法判斷的。
有人年紀輕輕,因為家庭遭逢變故,而提早面對現實社會的洗禮。有人活了一輩子,順順利利,也不見得會踏上靈修這條路。

奇蹟課程:「凡是準備好認清世界並不存在,而且當下便能接受這一課程的人,便會獲得治癒的恩典。他們的心靈一旦準備好了,這一課程便會以他們所能了解及領悟的形式出現。」(W-132:7)

J兄知道他在做什麼,準備好接受這部課程的人自然會找到它的。(告別娑婆)

 

 

<轉載自奇蹟課程中文部官網>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相信有不少人接觸過或是學過東、西方的占星術吧,也有人以此為職業,替有緣的眾生服務與解惑。

 

自己在多年前也學過東方的占星術『紫微斗術』,一年多的學習過程裡,也體悟到一些人生道理,啟發了不少的智慧。接觸奇蹟課程之後,了悟到世間的一切都是幻象,是小我妄念的投射,天上無數的星辰也都是心靈的投射,它們只是『果』,而真正的『因』其實是妳(靈性的你)。

 

 

《奇蹟課程》正文第21章,第2節P460講到,你若認為自己打造之物操控得了你之所見或所覺,而且相信它真有如此能耐,你等於否認了自己的造物主,而相信你是出於自己所造。如果你還認為自己打造的世界能夠隨心所欲地塑造你,表示你已經徹底把天父及聖子、終極之因與相對之果本末倒置了。你一旦否定了慧見,因果勢必混淆。

 

<白寶書>第12章裡面提到,認為你的命運是被少數挑選出來的幾顆星星所控制或影響,不但不合理還奪走了你表達自己的生命和自己所是的神的清白與自由。占星術有時是個非常危險的遊戲,因為它向人們逐漸灌輸一個對未來的恐懼,並且預先決定了他未來日子的情感。那些認為占星家具有全面智慧的人,簡直就是把他們寶貴的生命推進別人手中。

 如果你一直在自身之外尋求原因和答案,你將永遠聽不到你這個所有真理賦予者和所有一切的創造者自己內裡的聲音。你將始終落入被蒙蔽在迷信和荒謬絕倫的論證之中,使你無法看見你真正擁有的可敬可畏的力量和無窮無盡的瞭解。

 

占星術只是一個工具,占星的人若是願意以聖靈為師,並信任地交託給祂,祂一定會把占星術轉為教學工具,幫助占星者化解人們潛意識裡的恐懼與罪咎的念頭。

 

感謝上主、感謝聖靈、感謝奇蹟課程!

 

album_photo_1612_092034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我們常看到、聽到一句話:『愛是一切的答案!』若解釋『愛』的文字越多,含意就越少,而文字越少,含意就越多。也有不少人把『愛』與『愛情』混淆了,曾在情海浮沈過的人也難免感嘆『無情何必生斯世,有情終需累此生!』而在情傷療癒之後,也依舊熱切地在眾裡尋他千百度,只希望在燈火闌珊處發現他失落已久的靈魂伴侶。

 

前一陣子看田安琪的書<我聽見天使>,書裡寫到,世俗之愛是:『你們企圖把內心深處對於人間至福、天堂至樂的企盼與渴望,形塑與寄望在你們眼前這位伴侶身上所發生的事情。』這跟李宜靜的書<愛與性的奇蹟課程>與喇哈夏的書<心的煉金術>裡面寫的,婚姻伴侶關係裡面的『投射』與『互相依賴』是一樣的,我們都以為我們的使命是要尋找那另一個半圓,找到之後,我們的生命才會『圓滿』。在<與神對話>裡面有說到,在愛情裡我們常常把『愛』跟『需要』混淆了,『以妳有的來交換妳希求要有的,很多人把這過程稱為"愛"』,該書中的神也下了『愛』的定義:『愛是那沒有條件,沒有限制,沒有任何需要的東西,愛是自由的,它不想握住什麼,也不想被抓住,愛是表答出來的神!』

 

在<告別娑婆>這本書P205裡有寫到,小我為了確保分裂,營造出兩種特殊關係:『特殊的愛』和『特殊的恨』,到了這一地步,愛成了有揀擇性的,而非無所不包的愛了,因此,那已經不是愛,只是濫竽充數的『關係』而已。

 

這樣特殊的關係常常是應投射或互依的需要而存在的!而聖靈也開出了在痛苦婚姻關係裡的解脫藥方,也是唯一藥方:『寬恕』!

 

《奇蹟課程》正文第16章,第四節:愛的幻相與真相,裡面寫到,你在人間的功課並不是尋求愛,而是找出你為了抵制愛而在心內打造出來的所有障礙。你若想從自身之外尋找愛,反而會在自身之內看到恨而恐懼不已。『愛的特殊關係』企圖壓制恨所引發的殺傷力,在罪咎的風雨中尋覓一個可供藏身的避風港。『愛的特殊關係』極其虛假,一文不值,它始終想要取代那真正讓你在真相中重歸圓滿之物。在荒涼而虛幻的世界裡,沒有一物恆常不變,也沒有一物滿足得了你,別再設法從世間尋找圓滿的自己了。因上主之名,心甘情願地捨棄一切幻相吧!

 

願大家能發現自身的圓滿,一無所需地享受一切!

 

感謝上主、感謝聖靈、感謝奇蹟課程!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看了奇蹟課程正文大約一半的頁數了,至今多次看到的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承認我們的一無所知!或許妳會對這句話質疑,但隨著奇蹟課程的進度,我越能體悟到這句話的真實性。最近看一本書<醒來,開啟心世界>,書中也提到,柏拉圖的老師蘇格拉底曾說過:『我所知的,其實是我一無所知。』那時候或許很多人以為只是他謙虛的說詞,但在作者看來,蘇格拉底是『放下所知的知』。而在同時期的東方一位先哲也說過:『不知之知』。

 

因為我們一無所知,所以任由小我主導一切,造就出現今世界的亂象,批評與攻擊小我只會讓小我更壯大,招致更大的反擊。唯有先接納小我,接納它所遺留在世上的一切後遺症,才是撥亂反正的第一步

 

《奇蹟課程》正文第16章寬恕的幻相,P339寫到,承認自己一無所知其實就是認清而且接受了聖靈的無所不知。P342寫到,妳交託給聖靈的問題,沒有一件祂不曾替妳解決,將來亦然 。妳自己從未徹底解決過任何問題。此刻不正是妳作一總回顧而汲取教訓的最佳時刻?

 

凡夫俗子通常只能摸出大象的某一部份,唯有以聖靈的眼光才得以一窺大象的全貌。

 

聖靈在所有眾生的心中,只是妳願意信任祂,並追隨祂給妳的人生指引嗎?聖靈絕不會干擾妳的自由意志,祂只會靜靜地等候,等候你『放下』我執,並『打開』妳心的耳朵,時間再久對聖靈都是沒有意義的,不論妳還想輪迴多少次,對於聖靈都只是一瞬間而已,祂只期待妳一點小小的願心,祂一定會療癒妳累世以來的無明苦痛,待與上主合一後,一起寂靜涅槃!

 

感謝上主、感謝聖靈、感謝奇蹟課程!

 imagesCAV1WHYR  

 

阿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